-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師承學堂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精要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9249
- 條形碼:9787513249249 ; 978-7-5132-492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師承學堂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精要版) 內容簡介
列入胡希恕醫學全集。本書根據有名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的講課錄音及筆記整理而成。講述《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醫學特點,強調它是有別于《內經》而成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分上下兩篇,上篇講解《傷寒論》原文,下篇講解《金匱要略》原文,其特點是以八綱釋六經及方證,并結合臨床解讀,易于理解和應用。
中醫師承學堂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精要版) 目錄
**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1條~第30條)
桂枝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虎加人參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甘草干姜湯
芍藥甘草湯
調胃承氣湯
四逆湯
第二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31條~第127條)
葛根湯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麻黃湯
小柴胡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干姜附子湯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桂枝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茯苓四逆湯
五苓散
茯苓甘草湯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生姜豉湯
真武湯
小建中湯
大柴胡湯
……
下篇 講解《金匱要略》
中醫師承學堂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精要版) 節選
《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精要版)》: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三物白散】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贏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講解:本條當自“五苓散”后分為兩段,“文蛤散”應為“文蛤湯”,“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應改為“三物白散”。病在陽,即病在表,在表當以汗解,而醫者反用涼水潠之,噴臉謂之潠;或者灌之,以水澆身謂之灌,均為古人以冷水激迫汗出的方法。熱邪被涼水阻遏而不得外越,當汗不汗出,熱郁于里則煩,熱與水相激,而皮膚起粟粒樣皮疹,即日常所說“雞皮疙瘩”,因熱未及里,故雖欲飲水而反不渴,應服文蛤湯。文蛤湯即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而麻黃用量減半,因表證不甚,故去桂枝減麻黃加入文蛤清熱止渴。《金匱要略》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而治消渴。文蛤散中只此一味,咸寒解渴,文中“意欲飲水,反不渴”豈能用之?文蛤湯亦出《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彼處亦方證不合,吐后傷津,應服文蛤散止渴,斷無吐后口渴反用發汗之理,當為傳抄之誤。文蛤,一說為花皮蛤蜊,《醫宗金鑒》言古人又稱五倍子為文蛤。臨床上五倍子止渴效果不明顯,可換用花粉、牡蠣二味代之。 服過文蛤湯后,仍欲飲水而表不解,恐內有停水,若小便不利,可與五苓散。 結胸病中,又有一種寒痰凝結而無熱的情形,純為寒實,則不可用苦寒泄熱的小陷胸湯,白散治寒實而不治熱,故“小陷胸湯”“亦可服”幾字當刪去。 白散,為溫下寒飲之劑。桔梗、貝母二藥排痰,巴豆性熱,既涌吐又瀉下,用于寒實證,臨床將巴豆炒出油脂,以草紙將油吸盡,而用巴豆霜,毒性較小。白散強人服半錢匕,贏者減之,用量很小,若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利。若不下利,則服熱粥;利不止,則飲涼粥或涼水亦可止利,則看出巴豆之性熱,方后“身熱”至“如上法”與文意、證見不合,當刪去。 142.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講解:太陽病傳人少陽而太陽未解,發為太陽少陽并病:頭項強痛為太陽證;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為少陽兼癥,但或眩冒,有時如結胸,均示少陽證不甚明顯。可以針刺頸椎,胸椎相接之處以泄其熱,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旁一寸五分,肝俞位于第七胸椎旁一寸五分,以對證治療。因其有少陽證,故慎不可發汗,發汗則易轉為少陽陽明并病,見譫語、脈弦,當刺其門,期門穴位于乳下第二肋端,可祛胸中邪熱。 143.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講解:婦女患中風證,發熱惡寒,恰好月經來潮,表邪乘子宮空虛而人,稱為熱人血室。熱邪陷入血室,在表之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為少陽證,譫語為蓄血影響腦系之象,當刺期門。“隨其實”,意為病變雖在下焦血室,但病證反映卻在上部胸脅下滿,刺期門可解此處邪熱。 144.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講解:婦人中風證,七八日后,雖無發熱惡寒,但出現“續得寒熱,發作有時”即往來寒熱,定時發作,例假中斷,血與熱結,亦是熱人血室。臨床上多以小柴胡湯合人桃核承氣湯或桂枝茯苓丸為是,亦有用大柴胡湯配合桃核承氣湯或桂枝茯苓丸之機,當審其證是否可下而定,單用小柴胡湯的機會不多。 145.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講解:外感傷寒初作,而恰巧月經來潮,有兩種轉歸:一是血與熱結出現癥狀,如143條,必須治之;一是熱隨血去,表邪可解必自愈。本條即是第二種轉歸,僅僅入夜譫語,別無他病,可不予治療,勿施吐、下,則無犯胃氣,勿汗則無犯上二焦,可自愈。 ……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