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藥暢銷書選粹•名醫傳薪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中醫藥暢銷書選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07027
- 條形碼:9787513207027 ; 978-7-5132-070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藥暢銷書選粹•名醫傳薪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中醫藥暢銷書選粹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應用經方的經驗、心得體會,以及研究經方的思路與方法。本書可提高讀者對經方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臨床辨證水平,進而提高療效。
中醫藥暢銷書選粹•名醫傳薪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中醫藥暢銷書選粹 目錄
經方研究進展
日本對經方的研究概況
漫談水氣上沖及苓桂劑的證治
經方十談
經方驗案四則
漫話當歸芍藥散
經方在婦科病的臨床運用
經方論析
烏梅丸的運用經驗
半夏瀉心湯辨析
小陷胸湯臨床運用辨析
伸景治療“神志病”探源
經方為主治癲狂
經方治驗舉隅
學用辨證法精研仲景方
麻黃升麻湯治驗兩則
四逆散的運用
運用麻辛味干湯一得
蔣文照教授運用旋覆代赭湯的經驗
論杏仁在《傷寒》、《金匱》方中的運用
“經方”隨談
經方臨證體會二則
經方應用經驗談
周仲瑛教授運用經方桃核承氣湯加減治療出血熱急性腎衰的經驗
桂枝湯在婦科的分期應用
經方識微
七首經方今用之我見
枳實芍藥散在婦科臨床中的運用
熱入血室辨析
桂枝湯證治變化的辨證思想
應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的體會
黃柄山教授用經方化裁治療梅核氣經驗
豬苓湯治療腎臟疾病的經驗
心動過緩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體會
越婢加術湯治療風濕熱之經驗體會
活用經方拓寬主治范圍
四逆散臨床隨筆
五瀉心湯治療消化道疾病
談經方在男科臨床中的運用
運用仲景方治療胃下垂的經驗
經方治療多種現代疾病
經方漫談
談仲景痹證諸方
小青龍湯的運用要點
談經方運用的守、仿、變
防己黃芪湯計量單位辨析及其他
循證投方泛應曲當
大黃廑蟲丸對艾滋病等臨證拾隅
抵當湯加味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張鸛一老中醫經方治驗二則
大承氣湯治療狂證
白頭翁湯發揮
運用經方的思路與方法
……
中醫藥暢銷書選粹•名醫傳薪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中醫藥暢銷書選粹 節選
《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中醫藥暢銷書選粹》: 按和、溫、清、消、補諸法,單獨用者外,亦常相互合用。為寒熱并用,溫清同用,攻補兼施均有。如外寒內熱(白虎加桂枝湯);寒熱交結(半夏瀉心湯);寒熱錯雜(烏梅丸,鱉甲煎丸);真寒假熱(《傷寒論》方白通湯)等。又如攻補兼施一類方更多,約占《金匱》方之一半以上。(如竹葉湯、薯蕷丸、白虎加人參湯、竹皮大丸、附子粳米湯、大半夏湯)。 和、溫、清、消、補諸法,用之亦要恰當。和而勿泛;溫而勿燥;清而勿過;消而勿伐;補而勿滯。亦為用五法之宜注意者。 《金匱》方分別以八法代表性方舉例說明如上。 《金匱要略》全書按疾病分類分篇論述,但在方劑運用上,始終貫穿著辨證論治的原則,故而也體現了“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內容。例如《金匱·痰飲》篇說;“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兩方同可治飲病,但前者著眼于健脾,后者著眼于溫腎。又如:“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均屬同病異治。而“異病同治”者,如腎氣丸,《金匱》書中凡五見:一是治虛勞腰痛;二是治短氣微飲;三是治男子消渴;四是治腳氣上沖;五是治婦人轉胞。可見各種不同病證,但病機皆屬于腎陽衰微氣化失權,故均用腎氣丸。又為《金匱》用大承氣湯治痙病,治宿食,治下利,治產后發熱。這四種病雖各不相同,但病機都由胃中實熱所致,故均采用蕩滌實熱,急下存陰之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繼承了《內經》的思想體系,以臟腑經絡學說作為辨證論治的基礎。憑望、聞、問、切四診所出示的證象分析而確定運用方劑的。可見四診(也包括腹診在內)是用《金匱》方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金匱要略》的方劑,大多為湯劑。而且很注重煎法和服法。比如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的用防己黃芪湯,無論在生藥的加工,煎法,服法,加減法,服藥后的反應等都闡述得很詳細。又如大烏頭煎的煎法也十分詳細合理。加水,先煎取一升后,去掉藥渣,加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用二升等,除了湯劑外,有鱉甲煎丸,薯蕷丸等丸劑;有當歸散等散劑;有紅藍花酒等酒劑;有狼牙湯等洗劑;有雄黃熏劑;有蛇床子坐藥等。絕大多數《金匱要略》方至今還是常用的有效良方而且應用范圍也有所擴大。 按:《金匱》方劑在運用上已如上述。分析之:一者無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均離不開辨證論治。二者《金匱》之治療用方,乃繼承《內經》“治未病”及整體觀著指導。三者其用方均在詳細診斷辨析后而施。故其方劑之特點甚為精確,加減一味藥,其治即不相同。例如:苓桂術甘湯與苓桂甘棗湯兩方,均有茯苓、甘草、桂枝三味,而苓桂術甘湯在三味外加白術則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而苓桂甘棗湯在三味藥外加大棗,則治“發汗”后“心下悸”的奔豚氣。其各自之主治就不同了。 至于對四診的重視,也是頗具特色的,如對切診。《金匱要略》之脈診,獨取寸口。以寸口分寸、關、尺以候,也兼診少陰脈等,計有十八種脈,并有相兼脈。這都有助于辨診與用方。 除此而外,對《金匱》各方的煎法與服法,也有人做過分析:“煎服有直接水煎服”;“合和煎液再煎”;“去渣后”再煎;“麻沸湯漬之”,“米熟湯成”。先煎后下,用不同水煎(甘瀾水、潦水、漿水、泉水等)。這也說明:用不同水煎,應該是都有講究的;至于服法,也有各種不同。歸納起來,大約有七八種服藥的方法:“頓服”的有19方;“日一服”的有46方;“日再服”的有18方;“日三服”的有83方;“日四服”的7療;“日五服”的1方;“日數服”的1方;“加量服汁”的4方。可見各種不同服法,各有其適應證,而機理也有所不同。 ……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