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社會史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0249
- 條形碼:9787572000249 ; 978-7-5720-002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社會史導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學、社會學師生及相關人員本書授人以漁,注重從方法論上把讀者引入社會史學術領域。
中國社會史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國社會史基本面貌作了提綱挈領的論述,又從理論和實踐上反映了海內外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豐富信息,表達了作者深入思考后的見解,形成了自家特色。同時,本書授人以漁,注意從方法論上引導讀者進入社會史學術領域。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基礎理論,對中國社會史的基本問題進行闡述,使學生對中國社會演變趨勢和階段性、社會史的基本理論有系統的了解;下編為專題研究,對中國社會史的前沿領域進行深入剖析,以啟發學生思考和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中國社會史導論 目錄
目 錄
前言
上編
**章 社會史的概念、特征與旨趣
**節 “社會”的概念
第二節 “社會史”的概念
第三節 社會史的特征與旨趣
第二章 中國社會史的發展歷程和趨勢
**節 中國社會史的研究歷程
第二節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新趨勢
第三節 社會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
第三章 社會史與人類學
**節 社會史的人類學轉向
第二節 社會史的新維度
第三節 對歷史人類學問題的檢討
第四章 地理環境與中國社會歷史
**節 地理與歷史
第二節 地理環境對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
第三節 中國社會歷史對地理環境的塑造
第五章 中國社會演變諸階段
**節 關于中國歷史分期問題的討論
第二節 夏商周時期的封建貴族社會
第三節 秦漢至隋唐五代的帝國士族社會
第四節 宋元明清的帝國四民社會
第五節 邁向近代工業社會
下編
第六章 宋代以降的賦役制度與基層社會
**節 秦漢以來村制的形成
第二節 宋代差役改革與都保鄉役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明清賦役制度改革與基層社會
第七章 宋代兒童觀念與童蒙教育
**節 宋人的兒童觀
第二節 從蒙書看宋代童蒙教育
第八章 明清江南市鎮的空間形塑與城鄉關系的轉變
**節 市鎮研究范式反思
第二節 探索市鎮空間形塑機制的路徑
第三節 南翔之“因寺成鎮”——江南市鎮形塑的一個例子
第九章 明清時期的醫療與社會
**節 明清醫療史的趨勢
第二節 明清時期的醫病關系
第十章 民俗變遷與近代社會轉型
**節 民俗:認識中國社會的方法與視角
第二節 全球化與近代民俗變遷
第三節 民俗改良與社會啟蒙
參考閱讀書目
跋
中國社會史導論 節選
社會史史料的多重來源 達恩頓承認,《屠貓記》受到的人類學幫助首先在史料方面。殺貓這件事是作者從一個參與其事的人那里知道的,這個人叫康塔德,他在事件發生幾年后把它寫了下來。這種文字在當時的印刷工人中很流行,屬于勞工階層特有的一種自傳體,有一種“訴苦”的傳統,“專門講某些行業的工人日子過的怎么艱辛”。對于這種記述,達恩頓認為,“不能夠把它當作忠實反映實際發生的事情。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是一樁事件的孔塔(即康塔德)版本,我們從中讀到他講故事的用心所在。”兩年后,作者說明了他解讀這種文獻的特殊方法: 理解一個人或一篇作品取決于大家共享的意義系統。所以,我們讀康塔德的記述時,不必去細究事件當中的具體人物、怎么回事、在哪里發生和什么時候發生的等等;相反,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件事對于當事人有什么含義。……通過對文本“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閱讀,我們就能夠弄清楚它們的社會意義。 作者強調,閱讀這類史料,務必牢記人類學的關鍵理念:“別人的思考方式與我們不一樣。”以歷史學家處理史料的觀點來看,這句話聽來可能只是老生常談,無非是告誡我們別犯“時代誤置”的毛病,但這話還是值得重復申明,“因為稍一不慎就可能指鹿為馬還覺得心安理得,誤以為兩個世紀以前歐洲人就像我們今天一樣思考與感受,誤以為差別只在于他們頭戴假發、腳穿木鞋。我們(——歷史學家)有必要不斷擺脫看過去覺得眼熟這樣的錯覺,有必要持續服用治療文化震撼的藥劑。”事實上,不僅僅在文獻的解讀方面,從史料的類型上說,社會—文化史所做的,也讓傳統史學感到耳目一新。達恩頓在一篇總結1970年代美國思想文化史的論文中提到: 如今流行的社會觀念史講究自下而上,學者們不但要讀那些大思想家的有名作品,還要讀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所寫下的文字,因為要研究思想觀念在社會上的傳播和流行,就不能只停留在名家名作上,而必須做全方位的跟蹤考察。光是體察大思想家的精神情懷是不夠的,還要能體察草民百姓的內心世界才行。但大部分草民百姓都沒有留下文字,這給后人的研究帶來巨大困難。 面對困難,社會—文化史努力開拓,當21世紀到來的時候,它們的史料范圍空前擴展,從儀式、個人的口述史、小報、民間傳說、戲劇、小說、繪畫、流行歌曲到服飾,都可以成為史料。達恩頓對人類學的欣賞,很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其發現和處理史料的本事:“人類學家已經發現*不透光的地方似乎就是穿透異文化*理想的入口處。當你了解到對在地人物具意義,而你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東西,不論是一個笑話、一句諺語或一種儀式,你就能夠曉得從什么地方抓得到可以迎刃而解的一套素昧平生的意義系統。”由此,達恩頓自信地認為,就可能掌握“舊制度之下技工文化的要素。”不難發現,人類學對史學施加的影響方式之一是,“為歷史學家研究那些文字檔案很少或者根本沒有的有關地區……提供了工具。”在這方面,明清史專家鄭振滿所受到的人類學影響非常明顯。他指出,對于民間文獻的解讀,比較好的辦法“是從區域社會的整體性出發,把它們跟區域社會的其他資料結合起來,放到區域社會的脈絡里去解讀。”即借助人類學所謂的“地方性知識”來解釋。陳春聲也承認,人類學視角對社會史學者的主要價值在于:“在歷史現場中發現理解歷史文獻的能力。” 社會史論題的擴展 從屠貓這件事,達恩頓認為,它充分體現了兩種生活方式的對立。史料提供者康塔德注意到,學徒殺貓這件事對老板和老板娘有不同的含義,對老板娘來說,學徒們百般凌辱她這只寵貓其實就是對她的凌辱,對老板來說,學徒們這樣做是為了壞他的名聲。總之,達恩頓“通過此事來了解當時的工匠文化,并弄懂文化史中象征符號究竟是怎么發生作用的。”應該說,這樣的論題對于傳統史學、甚至對于成長中的社會史來說,別出新意;人類學在這里“從文化生活的底層征服了史學”。 *近二十多年來,社會史的論題范圍有了奇異的擴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人類學。社會史對日常生活的一些提問方式受人類學的影響非常明顯。他們利用人類學所鐘情的口述史料,開始關注孩子們和學生們的各種經歷,考慮士兵的生活條件、娛樂和士氣,思考赤貧人的救濟及其“遭到拒絕以后如何存活下來”的問題,等等。伯克認為,對歷史學家而言,*有用的是人類學中或許可稱之為“日常人類學”的那種,它的論題接近于需要進行歷史性的研究。社會—文化史的旨趣因此而有所改進:它不再滿足于描述下層人民生活的客觀狀況,而是“要了解文化體系是如何塑造了民眾的身份認同、情感和日常生活的。”為此,達恩頓頗為激動地寫道: *有創意的歷史研究應該挖掘出事件背后我們的前人所經歷和體驗的人類的生存狀況。這類研究有過不同的名字:心態史,社會思想史,歷史人類學,或文化史(這是我的偏好)。不管什么標簽兒,目的是一個,即理解生活的意義:不是去徒勞地尋找對這一偉大的哲學之迷的終極答案,而是從前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中去探求和了解前人對此問題的回答。 這些在論題維度上的問題意識確實啟發了我們的思路:一是,應該關注“特定的群體在特定的時代和特定地點所持有的價值觀”;二是,“實踐”(或稱“經歷”)的口號:“應當研究宗教實踐的歷史而不是神學的歷史,應當研究說話的歷史而不是語言的歷史,應當研究科學實驗的歷史而不是科學理論的歷史。”另外, 社會—文化史家對于論題的自我反思也讓我們在研究中有所警覺。達恩頓指出,分析大眾文化固然是社會—文化史家的強項,但大部分史學家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撞上什么就研究什么,而沒有仔細想過大眾文化是否能名正言順地自成一個學術領域。整體的大眾文化,可以作為史學考察的對象,這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在這里,達恩頓意在告誡我們,不能只根據論題的碎片來進行社會史的拼圖: 正如社會史有時會從一個群體轉向另一個群體——如工人、婦女、兒童、族群、老人和青年等——卻沒能在課題之間找到聯系性和互動性,由研究題目界定的文化史也會退化到只會無休止地探尋可供描述的新的文化實踐,不管是嘉年華、屠貓、還是關于性無能的審判。 這樣的批評提醒我們,各別的社會史論題的意義,并不能獨立地自我獲得,而只能在整體的生活框架中作為其中的一個要素得以體現。
中國社會史導論 作者簡介
張笑川,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1993年畢業于蘇州鐵道師范學院歷史系,同年留校任教。2004年獲南開大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2013至2014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思想文化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著有《近代上海閘北居民社會生活》等,在《清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約30篇。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