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東亞評論》第3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262601
- 條形碼:9787501262601 ; 978-7-5012-626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亞評論》第32輯 本書特色
本刊面向**問題研究,以東亞研究為重點,突出東北亞研究特點。 本書為其第32輯,收錄了對海洋觀和海洋秩序的思考、再議影響**秩序演變的動力與條件、穿越歷史透析中美之變——當前對兩國關系的若干思考、新冠病毒疫情沖擊下的世界和中美關系——為“后疫情時期”的博弈做準備等。
《東亞評論》第32輯 內容簡介
本集刊由山東大學(威海)主辦,東北亞學院承辦,為半年刊。每期開設靠前政治、靠前關系、經濟與合作、思想與社會、歷史與文化、語言與文學等專欄,刊登有名專家學者論文,為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在讀研究生提供很好成果發布平臺。本刊面向靠前問題研究,以東亞研究為重點,突出東北亞研究特色。誠邀來自大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提供論文。本刊創建于2003年,現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張蘊嶺擔任主編,聘請靠前知名學者專家為編委。
《東亞評論》第32輯 目錄
目錄
主編筆記
對海洋觀和海洋秩序的思考
張蘊嶺 /
國際關系
再議影響國際秩序演變的動力與條件
吳白乙 /
穿越歷史透析中美之變
——當前對兩國關系的若干思考
章百家 /
新冠病毒疫情沖擊下的世界和中美關系
——為“后疫情時期”的博弈做準備
安 剛 /
國際政治
《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百年回顧:法律爭議、政治博弈與中國北極權益維護
白佳玉 張璐 /
中國—東盟海洋合作現狀與動因 林勇新 /
東亞海洋安全:秩序演化與治理困境
金 新 /
透過“強征勞工”等問題看日韓矛盾的演進及影響
李 旻 /
經濟與合作
百年變局下中國國際貿易環境面臨新挑戰
張麗娟 /
突發事件對東亞產業鏈的影響及對策
——以新冠病毒疫情為例
潘雨晨 /
歷史與文化
跨國史視野下的東亞史書撰寫與韓國東亞史教育
劉寶全 /
學術信息 崔明旭 /
《東亞評論》第32輯 節選
主編筆記 對海洋觀和海洋秩序的思考 張蘊嶺 2019年4月,中國領導人在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上,提出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什么是海洋命運共同體,何謂海洋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針對這些問題,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組織召開了一次關于新時代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就涉及這個問題的諸多方面問題進行了討論。 如今,海洋問題凸顯,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地球上2/3是海洋,海洋之變足以影響整個人類的生存。筆者在研討會上做了一個發言,提出了一些看法。這些看法是筆者在*近研究世界大變局問題中思考的。筆者的一個基本認識是,在世界正經歷的諸多大變局中,自然環境之變是重中之重,而在自然環境變化中,海洋之變具有重大影響。 關于海洋觀的思考 在長期的歷史中,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經歷了從“無知”到“有知”,從“淺知”到“深知”的過程。海洋觀是人們對海洋的總體認識,代表著主流,具有主導性影響力,我把基于對海洋認識所形成的“海洋觀”總括地歸結成1.0、2.0和3.0,從1到3的認識,不是割裂開來的,它們相互間是有聯系性的,是累積發展的結果。 地球由海洋與陸地構成,海洋面積遠大于陸地,但人類生活在陸地上,因此,人類對海洋的客觀認識與利用要比陸地晚。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人對海洋的認識是簡單的,很難說有鮮明的和作為主導性影響的海洋觀。 工業革命為造船與航海提供了新的物資和技術支持,于是,可以用于遠航的大船開辟了利用海洋的新天地,讓海洋由阻隔變成通途。鑒于此,那些*先接受了工業革命洗禮的歐洲沿海國家,很快成為商業中心和進行殖民擴張的強國。于是,代表主流的海洋觀形成,其主要的啟蒙認知是:海洋是便捷的大通道,利用海洋,發展海上運輸,擴大對外貿易,國家大力支持遠航,發現財富,拓展殖民。 在此情況下形成的對海洋的認識,即海洋觀可以稱之為“海洋觀1.0”。在這樣的海洋觀指導下,一些海洋國家,主要是歐洲國家快速崛起,海洋為這些崛起強國進行海外擴張和殖民提供了基礎支持。事實上,沒有海洋大通道,“地理大發現”不可能進行。同時,大發現也激發了海上競爭,引起海上爭奪與戰爭。基于海洋觀1.0,海洋戰略思想得到發展,*具代表性的是19世紀末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提出的海權論。海權論的主導思想是一個國家要強大,就要利用海洋優勢,擁有海洋優勢,把持海洋優勢,其影響延續至今。 隨著世界的發展,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拓展和深化,逐步形成了新的海洋觀。新海洋觀是在海洋觀1.0的基礎上發展的,因此可稱之為海洋觀2.0,其主要的認識是:海洋不僅是大通道,還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儲藏地,其中*為重要的是油氣資源和稀有礦產資源。海上油氣資源的發現和開發助推了能源結構由煤炭向油氣的轉變,讓一些擁有沿海油氣資源的國家、公司的財富快速增長,這助推了對海洋本身所擁有資源的爭奪,以及國家海洋權益的爭奪。海洋觀2.0也推動了關于海洋新思想、新戰略的發展,比如,發展海洋經濟,擴大海洋權益,國家經略海洋,等等。這些發展也推動了國際社會對海洋的管理,經過聯合國三次海洋法會議,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于1994年生效。《公約》確立了新的海洋制度,包括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擴大沿海國對海洋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對包括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以及公海、國際海底的開發利用等事項作出制度和法律安排,規范各國開發利用海洋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 隨著海洋的過度開發,加上綜合環境惡化對海洋的影響使人們對海洋的認識發生轉變,開始重新認識海洋。人們認識到海洋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依托。對海洋的過度開發,海洋受到嚴重污染,這不僅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對海洋本身的生態和循環造成破壞,無疑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特別是,氣候變化使南北極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溫度升高,這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在此情況下,新的海洋觀萌生,即人類必須維護海洋,治理海洋,這生成了以海洋治理為核心的新海洋觀,亦可稱之為海洋觀3.0,其核心認識是,人類必須保護海洋,對海洋污染進行治理,恢復海洋生態平衡。 新海洋觀還在發育期,還要逐步形成國際共識,讓所有國家都承擔相應責任,開展有效的合作。人類已走到十字路口:據報道,地球開始負能量運行,即整體環境在惡化,包括海洋環境,各國合作的目的,*為重要的是讓地球,包括海洋回到正能量運行狀態。 關于海洋秩序的思考 海洋觀引領人們的海洋行動,而在行動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海洋秩序。與海洋觀和實際的發展相聯系,也形成不同時期的海洋秩序。 海洋秩序1.0的主要特征是利用海洋大通道,發展海洋航行便利的功能。但受利益的驅使,列強海上爭奪激烈,一旦強者獲得優勢,必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制定規則和維護秩序,由此,自由航行的海洋受制于霸權力量主導,這樣的海洋秩序具有很強的海上霸權主導的特征。 強國優勢和霸權秩序是排他性的,維護優勢與霸權是為了獲取*大的利益。因此,在霸權秩序下,海洋沖突、戰爭迭起。維護霸權要比爭得霸權更難,在長期的海上爭奪中,海上霸權不斷交替更迭,曾先后出現不少地區性和全球性占主導地位的強國。英國自1588年開始到一戰結束,一直維持著海上霸權,而一戰結束時,美國發展為僅次于英國的海上霸權,二戰后,美國在海上取得絕對優勢,至今,可以說仍沒有挑戰對手。 海洋秩序2.0的主要特征為用海、擁海立規,建立基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海洋秩序。基本原則是在維護海上航行開放的前提下,確立和維護沿海國的海洋權益和責任。在聯合國層面和其他諸多領域,先后建立了海洋管理的機構和機制。但在實施《公約》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與矛盾,比如,專屬經濟區管轄范圍的重疊以及所產生的矛盾,資源開發與保護的不平衡,還有像美國這樣擁有海上霸權的國家拒絕簽署《公約》,卻又基于自己的利益自行解釋《公約》等。 值得指出的是,海洋秩序2.0是在工業化大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的,由于注重利用,輕視保護,注重權益,輕視責任,導致海洋資源過度開發和利用,大量污染物任意向海洋傾倒和排放,導致海洋可持續的環境受到嚴重威脅,而海洋生態危機成為人類生存環境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洋秩序3.0,基于對海洋的新認知,即海洋觀3.0。新的海洋秩序正在醞釀,要旨是海洋治理,恢復海洋生態,以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通過綜合措施治理,其中包括防止氣溫升高和治理海洋污染,阻止海洋溫度和海平面提升。海洋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既需要新認知,又需要新行動,特別需要人類的新覺醒和聯合行動。以海洋治理為中心的海洋新秩序具有新時代的特征,涉及人類生存的大計,肯定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危機形勢嚴峻,我們不能沒有緊迫感。當然,新秩序的建立是在原有秩序的基礎上進行的,實際上也是以解決原有秩序中存在的問題為前提。中國是一個陸海國家,海洋是中國立足和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撐。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占據優勢地位的海洋力量,鄭和下西洋留下永久相傳的佳話。但是,中國沒有形成與時俱進的海洋觀,在海洋秩序構建上被邊緣化。近代,海洋成為列強進犯中國的便利通道。面對列強進犯,清朝后期曾引進西方技術和艦船,試圖建立強大的海軍,但中日甲午一戰,清朝*強的海軍部隊——北洋艦隊覆沒。從此,在很長的歷史中,中國人對海洋有一種恐懼感。 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把沿海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于是,中國人對海洋的認知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設立沿海經濟特區,實行“兩頭在外”“借船出海”,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沿海地區成為熱土,海洋成為對外交往的大通道,海洋由威脅變成機會,新海洋觀得到確立。 隨著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增強,中國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海洋地位,不僅加強了對海洋權益的護衛、對海洋資源的開發,還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總的來看,中國構建的海洋觀,具有很強的1.0、2.0印記,是一種趕超和爭雄的思維,這對一個“后起海洋大國”來說,無可厚非。 然而,中國必須加快步入海洋觀3.0和海洋秩序3.0的進程,承擔起維護、治理海洋的重任。這對中國來說是個挑戰,剛剛熟悉了1.0和2.0,要跨入3.0。當然,這不是要在它們之間進行取舍,而是要融入新時代的新內容。海洋治理涉及人類生存的根本利益,作為世界人口*多的國度,中國義不容辭。在海洋治理方面,中國面臨諸多挑戰,無論是在海洋污染治理,還是在構建新海洋規則和秩序方面,不僅需要學習和參與,還要發揮引領作用,肩負起新興大國的責任。 中國領導人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著眼于海洋觀3.0和海洋秩序3.0的。顧名思義,海洋命運共同體,就是基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共同愿景考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新時代新海洋觀和秩序構建的中國方案。 重在行動,不僅要從自身做起,更要組建合唱隊,要多做工作,增進共識,行動起來。地球已經開始進入負能量運轉程式,海洋也是,也就是說,人類面臨生存危機,再也拖延不起了。
《東亞評論》第32輯 作者簡介
張蘊嶺,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人文一級教授,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曾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中心主任,中韓友協副會長,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廣西大學東盟區域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東盟與東亞研究院(ERIA)董事會董事(代表中國)等。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