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名人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85414
- 條形碼:9787568285414 ; 978-7-5682-8541-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名人傳 本書特色
1.青少年成長優選書目:本書為世界文學經典名著,是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品讀物,孩子們一定要讀的經典作品。 2.一流翻譯家打造,版本精良:本書為我國著名翻譯家陳筱卿老師的翻譯作品,憑借著扎實的基本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老一輩專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準確地將原著展現給讀者,同時文筆的優美和行文的流暢性無可比擬。 3.名家導讀精確講解作品思想:本書由譯者本人,根據該本名著的具體內容創作導讀,全面解讀本書的精神內核。 4.名師導學、導讀內容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讀懂名著:邀請一線語文教學者組成的專家團隊,根據教學要求及實際學習需求,歸納閱讀要點、難點、知識點,以及作者的寫作價值所在。內容板塊如“章前導讀”+“章后總結”+“提升思考”+“精彩解讀”+“閱讀感受”+“考點設計”等板塊設計,讓孩子真正做到精讀,從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髓。 5.精美封面+世界名畫彩插提升閱讀氛圍:本書邀請知名設計師,裝幀設計不僅僅考慮到名著作品的“經典感”,同時根據青少年讀者的需求,在色彩和美觀度上,更加“時尚”和“輕靈”。同時本書中加入“讀名著,賞名畫”的欄目,加入一定數量的彩色插圖,提升本書的藝術價值。
名人傳 內容簡介
《名人傳》20世紀初法國有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把社會變革與進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傳,為精神世界創造光輝奪目的太陽。為此他先后寫下《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巨人三傳”被一并整理收錄,形成了今天廣為人知的《名人傳》。 《貝多芬傳》是為德國有名音樂家貝多芬而作的贊歌。貝多芬不斷遭受肉體和精神的打擊,卻以偉人的姿態從泥潭中爬起,扼住命運的咽喉,用意志和才華為人類創作出了不朽的樂章。《米開朗琪羅傳》是為意大利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米開朗琪羅所作。該傳記分為上篇“斗爭”,下篇“舍棄”和結束語“死亡”,講述了米開朗琪羅跌宕不凡的一生。《托爾斯泰傳》是為俄國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作。托爾斯泰的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他為真理而進行的斗爭不是為了拯救自己,而是為了拯救全人類,為人類尋求曙光。作者通過塑造偉大、堅強的形象,告訴我們:對人類的愛和對正義的信仰讓偉大的人得以在身處黑暗時堅持與黑暗搏斗,與命運抗爭,在精神和靈魂的世界里尋求正義。即便身陷混沌,也當追索光明。
名人傳 目錄
貝多芬傳
002 / 序言
005 / 貝多芬傳
035 / 貝多芬的遺囑
040 / 書信集
053 / 思想集
米開朗琪羅傳
058 / 序言
061 / 序篇
073 / 上篇 斗爭
117 / 下篇 舍棄
160 / 結束語 死亡
165 / 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爾斯泰傳
168 / 序言
169 / 托爾斯泰傳
284 / 托爾斯泰的遺作簡析
292 /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307 / 托爾斯泰逝世前兩個月寫給甘地的信
311 / 模擬考點
314 / 參考答案
名人傳 節選
貝多芬傳 序言 我在寫這本小小的《貝多芬傳》的時候(那是25年前的事),我并沒有想搞音樂學方面的東西。那是1902年。我經歷著一個苦難的時期,滿是毀滅與更新的雷雨。我逃離了巴黎。 我在我童年伙伴的身邊,也就是曾在人生戰斗中不止一次支持過我的那個人——貝多芬——的身邊,暫避了十天。我來到他在波恩的家中。我在那里又發現了他的身影以及他的老朋友們,也就是說我在科布倫茲從其孫子身上又見到了韋格勒夫婦。在美因茲,我聽了由魏恩加特納指揮的他的交響樂演奏會。隨后我又與他單獨在一起,在霧蒙蒙的萊茵河畔,在潮濕的四月那灰暗的日子里,我傾訴著心曲,完全被他的痛苦、他的勇氣、他的歡樂、他的弗洛伊德所感染。我跪下,又被他那有力的大手扶起,他為我的新生兒約翰·克利斯朵夫 洗禮,在他的祝福下,我又踏上了回巴黎的路,信心倍增,與人生重新締約,并向神明唱著痊愈病人的感謝曲。——那支感謝曲就是這本小小的書。它先由《巴黎雜志》發表,后又由佩居伊再版。我未曾想過這本書會從一個狹小的友人圈里傳出來。不過,“人各有命……” 。 我對我在此說了這么多瑣碎的事深表歉意。我應該回答那些今日前來想要從這支頌歌中尋找按嚴格的史學方法寫成的著作的人。我是個史學家,但我是在按照自己的時間寫作。我在幾本書中對音樂學盡了一種很大的義務,諸如在《亨德爾》以及在關于歌劇的一些研究著作中。但是,《貝多芬傳》絕不是這樣的研究著作,它并不是為了學術而創作的。它是唱給受傷的心靈、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它復蘇了,它振作了,而且它在感謝救世主。我很清楚,這個救世主被我改頭換面 ,但所有信仰的和愛情的行為全都如此。我的《貝多芬傳》就是這樣的一種行為。 人們紛紛搶購這本小書,它可是交了好運。這是它未曾希冀的。那時候,在法國,有數百萬人,屬于被壓迫的一代理想主義者,他們焦急地期待著一個解放的吶喊。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里聽到了這種吶喊,于是,他們便跑來懇求他。從那個時代幸存下來的人誰不記得那些四重奏音樂會,它們有如做以“天主羔羊”起首的彌撒禱告時的一些教堂一樣——誰不記得注視著祭獻并被啟示之光芒照耀著的那些痛苦不堪的面龐!今天活著的人是與昨日的人們相距甚遠的(但他們將會與明日的人們靠得更近嗎)。從本世紀頭幾年的這一代人中,身份、地位都被一掃而光:戰爭是個深淵,他們和他們兒子中的*優秀者都消失了。我的這本小小的《貝多芬傳》保存著他們的形象。它出自一個孤獨者之手,竟毫無知覺地與他們相仿,而他們已從中認出了自己。 不幾天工夫,這本由一個無名小卒寫的小冊子,走出了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書店,人手相傳。于是,它就不再是屬于我的了。 我剛剛重讀了這本小書;盡管有所不足,但我將不做什么改動,因為它應該保留其原始特征以及偉大的一代的神圣形象。在貝多芬百年祭辰之際,我既緬懷他,同時也頌揚其偉大的同伴、正直與真誠的大師,紀念那位教會我們如何生與死的人。 羅曼·羅蘭 1927年3月 貝多芬傳 章前導讀 貝多芬的童年充滿了苦難,從四歲開始就被酗酒的父親用暴力逼迫練琴,但他始終保存著對童年溫馨部分的回憶。后來他的耳聾又增加了他身體上的痛苦。愛情和身體的痛楚、頹喪和傲岸的交替,以及那些內心的悲劇,這些都成了他音樂創作的靈感源泉。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 ——貝多芬 (1792年手冊) 他矮小粗壯,一副運動員的結實骨架。一張土紅色的闊臉龐,只是到了年歲老時臉色才變得蠟黃、病態,特別是冬季,當他蟄居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他額頭突起、寬大。頭發烏黑、厚實濃密,且戧立著,好像梳子都從未能梳通過,似“墨杜薩 ”頭上的蛇。雙眼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為之震懾 ,但大多數人會弄錯其細微差異。由于兩只眼睛在一張褐色悲壯的臉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們一般都以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其實不是黑色的,而是藍灰色的。這兩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興奮或激憤時會突然變大,在眼眶里轉動,映出它們夾帶著的一種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并常常朝天投去一抹憂愁。鼻頭寬大短方,一張獅面臉。一張細膩的嘴,但下唇向前超出上唇。牙床十分可怕,仿佛連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頦有一個深深的酒窩兒,使臉看上去很不對稱。莫舍勒斯說:“他笑起來很甜,交談時,常帶著一種可愛而鼓舞人的神情。與之相反,他的笑卻是不對勁兒的、粗野的、難看的,但笑聲并不長。”——那是一個不習慣歡樂的人的笑。他平時的表情很陰郁,似“一種無法醫治的憂傷”。1825年,雷斯塔伯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時,需要竭盡全力來忍住流淚。一年后,布勞恩·馮·布勞恩塔爾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個角落里,抽著一支長煙斗,雙目緊閉,仿佛隨著死神的臨近,他越來越這樣了。有個朋友跟他說話,他凄然地微微一笑,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小的談話本,并用其聾子常有的尖聲讓對方把想要他做的寫下來。——他的臉色經常變化,或是突然有靈感出現,有時甚至是在街上,會使行人嚇一大跳,或是他正彈琴時被人撞見的時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變得分外嚇人,嘴唇發抖,一副被自己召來的魔鬼制伏的巫師的神態。”如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烏斯·貝內迪克特說:“像李爾王。” ******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鄰近科隆的波恩的一所破屋的可憐的閣樓上。他的祖籍是弗朗德勒。父親是個既無才華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傭,是廚師的女兒,**次嫁給一個男仆,丈夫死后,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 苦難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溫馨呵護著的莫扎特那樣的家庭溫暖。自一開始,人生就向他顯示出一場凄慘而殘暴的戰斗。他父親想利用他的音樂天賦,把他吹得如同一個神童。四歲時,父親就把他一連幾個小時地釘在羽管鍵琴前,或給他一把小提琴,把他關在房間里,壓得他透不過氣來。貝多芬差一點因此而永遠厭惡藝術,父親必須使用暴力才能使他學習音樂。年少時的他就得為物質生活而操心,想法子掙錢吃飯,為過早的重任而發愁。十一歲時,他進了劇院樂團;十三歲時,他當了管風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親。“對我來說,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愛戴,我的*好的朋友!啊,當我會喊‘媽媽’這個甜蜜的稱呼,而她又能聽得見的時候,誰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結核,貝多芬以為自己也染上了這同樣的病。他常常覺得不舒服,除此以外,他還有比病痛更加殘酷的憂郁。十七歲時,他成了一家之主,擔負起對兩個弟弟的教育重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親退休,后者已無力支撐門戶:人家把父親的養老金都交給了兒子,免得他亂花。這些悲慘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他在波恩的一戶人家找到了一個親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終珍視的布勒寧一家。可愛的埃萊奧諾雷·德·布勒寧小他兩歲。他教她音樂,并領她走向詩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許二人之間有了一種十分溫柔的感情。埃萊奧諾雷后來嫁給了韋格勒醫生,后者也是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后,他們之間都一直保持著一種恬靜友情,這可以從韋格勒和埃萊奧諾雷與忠實的老友之間的書信往來得到印證。當一個人已垂垂老矣時,友情更加動人,而且心靈仍如從前一樣年輕。 盡管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慘,但他對童年,對童年待過的地方,始終保存著一種溫馨而凄涼的回憶。他被迫離開波恩,前往幾乎度過了其整個一生的維也納,在大都市維也納及其無聊的近郊,他從未忘懷過萊茵河谷以及他稱之為“我們的父親河萊茵河”的莊嚴的萊茵河。它的確是那么的活躍,幾乎帶有人性,仿佛一顆巨大的靈魂,無數的思想和力量在河里流過,沒有任何地方比親切的波恩更加美麗、更加威武、更加溫柔,萊茵河以它那既溫柔又洶涌的河水浸潤著那濃蔭掩映、鮮花遍布的堤坡。在這里,貝多芬度過了他的頭二十年;在這里,他少年的心靈之夢形成了。那一片片的草地好像懶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霧氣籠罩著的白楊、矮樹叢、垂柳和果樹,都把它們的根浸泡在平靜但湍急的水流中;還有那些村莊、教堂甚至基地,也懶洋洋地睜著好奇的眼睛俯瞰著河岸;而在遠處,泛藍的七峰山在天穹里繪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廢墟的古堡矗立著,瘦削而古怪的輪廓顯現出來。他的心永遠地維系在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仍夢想著再見到它,但始終未能如愿。“我的祖國,我出生的美麗的地方,在我眼里,始終與我離開它時一樣的美麗、一樣的明亮。” ****** 革命爆發了,它開始席卷歐洲,它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中心。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冊入學;他聽未來的下萊茵州檢察官、著名的厄洛熱·施奈德教授在該校上的德國文學課。當攻克巴士底獄的消息傳到波恩時,施奈德在課堂上朗誦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詩,激起了同學們的熱情。第二年,他發表了一部革命詩集。在預訂者的名單中,可以看到貝多芬和布勒寧家人的名字。 1792年11月,當戰爭逼近時,貝多芬離開了波恩。他前往德意志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在那兒定居下來。途中,他遇到向法國挺進的黑森軍隊,想必他的愛國之情又油然而起了。1796年和1797年,他把弗里貝格的戰斗詩篇譜成了曲:一首《出征歌》和一首合唱曲《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人民》。但他想歌頌大革命的敵人純屬枉然:大革命已征服世界,征服了貝多芬。自1798年起,盡管奧地利和法國的關系緊張,但貝多芬仍同法國人、同使館、同剛到維也納的貝爾納多特將軍過往甚密。在交往之中,他的共和派情感彌足堅定,而且人們可以從他以后的歲月中看到,這種情感越來越強烈。 這一時期,施坦豪澤替他畫的一張像,較好地表現了他當時的形象。與貝多芬以后的畫像相比較,這幅畫像無異于蓋蘭 的波拿巴畫像之于其別的畫像,那是一張嚴峻的臉,充滿著野心勃勃的烈焰。畫中的貝多芬比實際年齡顯得小,瘦瘦的,筆挺的高領口使他僵直,目光不屑并帶著些許緊張。他知道自身的價值,他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年,他在筆記里寫道:“勇敢不屈!盡管身體虛弱,但我的天才將會得勝的……二十五歲!這不已經到了嗎!我二十五歲了……人必須在這一年顯示出他的完整的人性來。”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說他很傲慢,舉止粗俗,陰郁,說話時帶有很重的外地口音。但是,唯有幾個密友了解他藏匿在這種傲然的笨拙下的善良心地。他在給韋格勒寫信時,**個念頭便是:“譬如,我看見一個朋友手頭拮據 ,如果我的經濟能力使我無法立即接濟他的話,我就只要坐到書桌前,不大一會兒,我就使他擺脫了困境……你看這有多美。”在稍遠處,他又寫道:“我的藝術應該為窮人們的利益做出貢獻。” 苦痛已經敲響了他的門,它纏住了他,不再離去。在1796年到1800年間,重聽開始嚴重起來。耳朵晝夜不停地嗡嗡直響;他的內臟也使他痛苦不堪。他的聽力越來越下降。有好幾年工夫,他都沒把這事告訴任何人,連他*親愛的朋友都沒告訴。他總躲著別人,免得自己的殘疾被人發現,他獨自深藏著這個可怕的秘密。但是,1801年時,他無法再隱瞞了,他絕望地告訴了他的朋友中的兩位——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 “我親愛的、我善良的、我真摯的阿曼達……我多么希望你能經常待在我的身旁啊!你的貝多芬真的太不幸了。你知道,我自身的*高貴的部分——我的聽力,大大地衰退了。我們常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已經感覺到有點病兆了,但我一直瞞著。這之后,就越來越糟糕……我能治好嗎?我當然是抱著這一幻想的,但希望渺茫,這樣的一些疾病是*無法醫治的。我不得不悲慘地生活著,躲開我所喜愛和對我彌足珍貴的所有一切,而這又是在一個如此悲慘、如此自私的世界里!……我得隱藏在凄慘的聽天由命之中!當然,我確實是想過要戰勝所有這些災禍,但這又如何可能呢?……” 他在寫給韋格勒的信中說: “我在過著
名人傳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他早期從事戲劇創作,歌頌過去時代的英雄。20世紀初,他開始陸續發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這些傳記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1904至1912年間他出版了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于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的文學獎。 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陳筱卿,我國著名翻譯家,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翻譯出版法國16、18、19、20世紀名家名著多部,達一千萬字。 主要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新愛洛伊絲》,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4部,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紀德的《梵蒂岡地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等8部,法布爾的《昆蟲記》,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第三部,雅克.洛朗的《蠢事》,莫迪亞諾的《往事如煙》等。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