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藍工程系列叢書小學英語教師專業能力必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56703
- 條形碼:9787562156703 ; 978-7-5621-567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藍工程系列叢書小學英語教師專業能力必修 內容簡介
《小學語文教師專業能力必修》從“知識儲備”和“技能修煉”兩個維度展開論述。“知識儲備”部分一般包括:①對語文課程價值的理解與認識;②修訂后語文課標(義務教育)的主要精神;③針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內容等。“技能修煉”部分主要針對教學設計、目標把握、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等專題展開論述。每個專題下根據學科特點和當前教學實際設有幾個小話題,以案例導入或結合案例的形式闡述教師教學所必需的技能以及形成這些技能所需要的方法和途徑等。
青藍工程系列叢書小學英語教師專業能力必修 目錄
專題一 課程理解與認識
一、小學語文教什么
二、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動態
專題二 拼音與識字教學
一、拼音教學的基本要求與重點
二、掌握幾種主要的識字法
三、把握識字教學的要點
專題三 閱讀教學
一、為什么在閱讀教學中強調對話
二、童話等文學作品在教法上應注重什么
三、如何讓孩子愛讀書
專題四 習作與口語交際教學
一、讓學生寫什么
二、習作練習的途徑與方式
三、給學生提供例文的利與弊
四、口語交際教學要關注方法指導
專題五 語文綜合性學習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學什么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如何學
三、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更具“語文味”
下篇 技能修煉
專題一 教學設計
一、如何做學情分析
二、怎樣確定教學目標
三、怎樣設計教學過程
四、如何選擇教學內容
五、怎樣安排教學活動
六、如何開發教學資源
專題二 教學實施
一、課堂教學如何導入
二、如何提問有效
三、哪些教學方式可以選擇
四、有哪些新型的學習方式
五、如何對教學做總結
專題三 教學評價
一、即時性評價
二、階段性評價
三、終結性評價
四、綜合運用評價方式的實踐
五、命題程序與技術
六、質量分析與改進
專題四 課外活動指導
一、語文課外活動的內涵、特征與意義
二、語文課外活動的分類及指導
三、對語文課外活動的評價
四、語文課外活動指導教師的技能需求及歷練途徑
專題五 教學研究
一、備課
二、教案書寫
三、觀課
四、評課
五、教學反思
參考文獻
青藍工程系列叢書小學英語教師專業能力必修 節選
《小學語文教師專業能力必修》: 一、為什么在閱讀教學中強調對話 本次語文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了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如“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程標準》) 1.什么是“對話”,為什么在閱讀教學中要特別提出“對話”的要求 “對話”一說本是文藝理論學中的一個觀點。20世紀80年代,一種被稱為“讀者論”的現代閱讀理論在德國問世。這種閱讀理論把現代文藝學理論的一些思想、方法與語文教學中文學教材的閱讀相結合,并試圖在語文的文學課堂中加以運用。它強調課堂中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是單純地學習作者的思想、體會作者的感情,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讀者在進行閱讀。每一個學生基于不同的生活經歷、環境與處境,會有不同的認識與感受。因此,答案不可強求一致。閱讀的過程即作為讀者的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 20世紀80年代末期,讀者論式閱讀理論被引入日本,并開始在語文教育界和實際教學中進行研究與實踐。經過近十年的研究與實踐,日本國語教育界在原理論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讀者論式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教學理念以“讀者論式”的方式提出,以示對作為讀者的每一個學生的關注,同時在方法論上給予了極大的豐富。基于這一理論,日本的閱讀教學提出以培養“自立的讀者”為教學目標,并明確了課堂教學中閱讀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交流與對話,使每一個學生的認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提高與深化,同時喚起對人生、社會的進一步思考。閱讀行為是師生共建的行為;閱讀過程是對作品的豐富、加工與再創造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體驗過程。對究竟怎樣把這一理論、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課堂中,在日本也形成了廣泛的實踐研究熱潮。許多日本學者、教師探索了把學生初讀作品后的感想、疑問分類、編輯、整理,再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閱讀交流、思考、討論等做法;有的學者、教師在研究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話”閱讀的不同特征和指導方式、方法;還有如閱讀所需的能力究竟有哪些,與學生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關系如何;閱讀教學與讀書教育怎樣有機結合,等等。這些研究不是想當然冒出靈感寫成論文,而是通過切實的、反復的教育實踐,靠專家與教師密切合作,根據學生的不同閱讀反應,摸索出的規律性結果。 21世紀初,在我國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借鑒運用了已在海外有相當研究和實踐基礎的閱讀“對話”說,對話教學被正式引入我國的語文閱讀教學。然而,在我國,雖然這種“對話”閱讀的理論開始被關注,并寫進了語文課程標準中,但我們在實際中看到,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它還都僅僅處于一種介紹、推薦狀態,缺乏與我國教學實際狀況相結合的深入的研究,在大多數教師的觀念中仍處于一種模糊的理解狀態,課堂中的實踐探索和具體方式、方法等更只能說處于起步階段。 2.如何才能抓住對話教學的實質 ①不把學生作為單純的學習者來對待,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讀者” 文藝理論中的對話原理之所以會被教育學家們關注并接受,同時還嘗試引入課堂,是基于學生觀、教育觀的轉變——即怎么來看待學習、怎么來看待學生。在把學生當做容器、認為學習就是單純灌輸的教育觀下,對話理論是不可能被接受并運用的。因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要實施對話教學,首先須轉變觀念。 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在傳統觀念下,我們上課的唯一目標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和思想方法。這是把學生當做單純的學習者的教育觀。而在對話教學中,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學習的參與者、新知識的建構者和學習過程的享受者。而在這眾多的身份當中,他們首先是一個個獨立的“讀者”。“讀者”的身份與“單純的學習者”的不同在于,他們可以隨時質疑、批判、想象,乃至再創造。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豐富、多維、生動活潑與多姿多彩。 ②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交流 對話教學中既然強調了讓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讀者”來閱讀,那么,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是要讓每一個“讀者”享有充分的獨立思考空間。有的教師認為對話就是上來就對話,閱讀課始終處于對話狀態才能體現“對話”,這是形式化的表現。作為一個獨立的讀者,面對一篇作品,一定要有充分的時間品味、有自己的聯想或感悟,在此基礎上實施“對話”才有價值和意義。 ……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