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世界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85469
- 條形碼:9787568285469 ; 978-7-5682-854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簡史 本書特色
全球狂銷200萬冊的世界歷史扛鼎之作,一本書讀懂人類的進化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史。
世界簡史 內容簡介
《世界簡史》是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經典著作。全書共包括67章,用輕快簡潔的筆調把從生命起源以來的生物及人類現階段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有條不紊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上到人類文明的開端、生命的起源、物種的進化,下至*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政治和經濟的重建。包括了期間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大國興衰起落的歷史,古埃及、古希臘、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英國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具有代表性的,還有對東方文化的獨到闡述。通讀全書后,讀者將大致了解世界歷史的全貌,從而有助于對整個世界歷史或者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國家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本書將歷史知識用科普的形式講出來,避免了枯燥無味。對于任何喜歡歷史并想了解歷史的讀者來說都很容易產生興趣并理解內容。
世界簡史 目錄
世界簡史 節選
1.空間中的世界我們對自身所處世界的歷史,至今仍然知之甚少。幾百年前,人們只掌握了過去3 000余年的歷史,至于更早之前發生的事情就不得不借助傳說和猜測了。在大多數文明國度里,人們相信: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驟然創造出來的,至于是春天還是秋天,權威人士們也無法達成共識。這一精確的誤解源于對希伯來《圣經》過于字面化的解讀,以及武斷的神學假設。如今,這些解讀早已被宗教學者拋棄,人們普遍認為,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顯然已經存在了極其漫長的時間,甚至沒有盡頭。當然,這一切可能存在假象,就像在一個房間的兩端各放置一面鏡子,會使得房間看起來仿佛沒有盡頭一樣。可即使如此,認為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只存在了六七千年的這一觀點,無疑已經被徹底打破了,F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直徑約8 000英里 、形狀像橘子且略微有點扁的球體。大約2 500年前,至少有一部分學者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在更早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是平的,并就地球與天空、恒星和行星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很多荒誕的觀點,F在,我們知道地球每24小時圍繞地軸(約比赤道直徑短24英里)自轉一周,形成日夜交替。同時,地球沿著略微彎曲并緩慢變化的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即為一年。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近時約為9 150萬英里,*遠時約為9 450萬英里。距離地球約24萬英里處,有一個圍繞著地球運行的小衛星——月球。但地球與月球不是僅有的圍繞太陽運行的星球,在距離太陽約3 600萬英里和6 700萬英里的水星和金星也圍繞著太陽運行,并且在地球和帶狀的小行星運行軌道之外,還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跟太陽的距離分別為:1.41億英里、4.83億英里、8.86億英里、17.82億英里和17.93億英里(此處的距日距離是以作者成書時公認的距離為準,并非現在所熟知的距日距離,為使數據更準確,文中保留了小數點后兩位)。這些以百萬英里為單位的數字,對于人們而言很難理解。所以,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可以把太陽和其他行星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為一個模型。假設地球是一個直徑為1英寸 的小球,那么太陽就是一個直徑為3.23碼 的大球,兩者相距約1 056英尺 ,也就是1/5英里,這段距離步行需要四五分鐘。而月球則是距離地球約2.5英尺的一粒小豌豆。在地球和太陽之間,還有兩顆內行星——水星和金星,它們離太陽的距離分別為125碼和250碼。在這些天體周圍是無盡頭的空間,火星距離地球約175英尺;直徑約為1英尺的木星在離地球約1英里的地方;土星略小,在2英里外;天王星在4英里外,而海王星在6英里外。再遠的地方便是微乎其微的小顆粒和稀薄的氣體。在這樣的縮小比例計算下,距離地球*近的星體也遠在4萬英里之外。這些數據也許能夠幫助人們對浩瀚空間有一個粗略的概念。在這個浩瀚空間里,我們所了解的生命是只限于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命。我們離地心有4 000英里,而生物則只深入地表不到3英里,高不過地表5英里的地方。顯然,除此之外的空間是沒有生命,了無生機的。*深的海洋可深達5英里;飛機飛行的*高紀錄也只是略高于4英里。雖然人類曾乘坐熱氣球上升到了7英里的高空,但卻要為之承受極度的痛苦。沒有鳥兒能夠飛到5英里高的高空,即使人們用飛機帶上小鳥和昆蟲,可只要超過這一高度,它們就會失去知覺。(由于本書的成書時間較早,所以書中出現的數據小于現在的數據,后同——譯者注) 2.時間中的世界 在過去的50年里,科學家對地球的年齡和起源已做出了許多有用且有趣的研究。在這里,我們無法概括地說清楚這些研究,因為其中包含了微妙的數學和物理學因素。事實上,現在的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展成果非常有限,有限到它們還不足以對某些事物做出超過猜測的研究。總的趨勢是,科學家現在對地球年齡的預估傾向于越來越長,F在看來,地球作為一個圍繞太陽獨立運轉的行星,可能在大約20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了;蛟S,存在的實際時間可能更久,久到無法想象。太陽、地球,及其他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在地球獨立存在之前的漫長時間里,可能就已經是空間中一團由擴散性物質組成的巨大的旋渦了。如今,天文望遠鏡為我們展示了天空中不同方位的、發光的螺旋狀物質圍繞著一個中心旋轉,這就是螺旋星云。很多天文學家認為,太陽及其行星在呈現現有的螺旋形態之前,它們是經過了極其漫長的時間和無數次的凝結,這才得以在20億年以前,分辨出地球和月球。那時,它們自轉的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它們距離太陽也更近,公轉速度亦更快,并且它們的表面呈現出熔化的狀態。太陽自身就是天空中的一顆大火球。如果我們能夠回到無限遙遠的過去,看一看原始的地球,那我們看到的場景將和現在完全不同,因為那時的地球更像是燃燒壁爐的內部,或是還沒有冷卻凝固之前的熔漿的表面。我們不會看到水,因為所有的水都還存在于硫化物和金屬構成的蒸氣中。在此之下,是充滿熔巖石物質的海洋。在一片火紅的云層中,太陽和月球的光芒步履匆忙,就像一閃而過的火焰。數百萬年的時光流逝,使得這一熾熱的球體逐漸冷卻。蒸汽形成了雨,降落下來;天空中的氣體變得稀。痪薮蟮膸r石塊在熔巖之海里浮浮沉沉,逐漸被其他的漂浮物所取代;太陽和月球距離地球更加遙遠,并且體積變得越來越小,甚至連運行速度也越來越慢。由于體積變小,月球溫度大幅降低,并交替進行太陽光的遮擋和反射,從而出現了日食和滿月。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地球以極其緩慢的速度變化,變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樣子。*終,一個新紀元到來了。水蒸氣在冷空氣中凝結成云,**場雨落在了*初的巖石上。在此后的無數年中,地球上的大部分水還是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于空氣中,但那時已經有滾燙的水流向逐漸凝固的巖石,并帶著巖屑和沉淀物匯入泥沼和湖泊。*終,一個時期出現了,人類可以靠地球上的一切來實現繁衍生息。如果我們能夠參觀那時的地球,我們一定會站在狂風暴雨下的一大片巖漿石上,周圍是沒有土壤和植被的不毛之地?耧L掀起熱浪,其迅猛程度超過了*強勁的龍卷風。前所未見的暴雨或許會向我們襲來。泥濘的雨水卷著碎石從我們身邊流過,匯聚成為激流,沖向幽深的峽谷,并將沉積物帶入早期的大海。透過云層,我們可以看見一輪巨日劃過天空,隨著日月交替,地震和動亂緊隨其后。如今以固定的一面朝向地球的月球,那時一定也是很明顯地自轉著,并且展示出它如今隱藏起來的冷酷一面。數百萬年過去了,地球的年齡越來越長。太陽開始變得溫和,且與地球漸行漸遠;月球在空中的運行速度變慢了;暴風雨的強度減弱了,早期海洋中的水不斷增多,匯聚流向從此一直包裹著地球的外衣——海洋中。然而,那時的地球上仍然沒有生命,海洋中也沒有,巖石上亦是寸草不生。 3.生命的起源如今,眾所周知,我們對人類出現之前的生命認知,是源于在層狀巖中留下來的生物印記和生物化石。我們在頁巖、板巖、石灰巖和砂巖中發現了保留下來的骨頭、貝殼、纖維、莖、果實、足印和劃痕等,以及*早的潮汐留下的波紋和*早的降雨造成的凹痕。正是通過對這些“巖石記錄”一絲不茍的研究,我們才得以發現地球生命的歷史。如今,這些已是人盡皆知。層狀巖并非一層一層地整齊排列著,它們被折疊、扭曲、變形,就像屢遭洗劫焚毀的圖書館中的書頁那樣零亂。經過許多人的畢生研究,這些記錄才得到整理和閱讀。如今的“巖石記錄”所代表的時間大約為16億年。記錄中*早的巖石被地質學家稱為無生代巖石,因為它們沒有顯示出任何生命痕跡。北美有許多裸露著的無生代巖石,地質學家通過它們的厚度推斷出它們至少代表了16億年的完整地質記錄中的一半的時間。我重復一遍這一事實的重大意義:自從陸地和海洋相互分離以來,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半的時間地球上是沒有留下生命跡象的,盡管這些無生代巖石中有著漣漪和雨水的痕跡。我們沿著記錄繼續追尋,生命跡象不僅出現了,而且增多了。地質學家把生命跡象被發現的這段時期稱為古生代早期。生命活動的*初跡象是相對簡單和低等的生物留下來的遺跡,比如小型貝類的貝殼,植蟲類的莖和花狀頭部,海藻,以及海蟲和甲殼類動物的遺跡和足跡。很早便出現了像木虱一樣的爬行生物——三葉蟲,它們能像木虱一樣把身體蜷曲成球形。幾百萬年后,又出現了一種海蝎,它們相較于之前出現的生物更加靈活、強大。這些生物的體型都不是很大。其中,*大的海蝎也不過九英尺長。在這一時期的記錄中,沒有任何陸地生物的痕跡,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也沒有魚類,或脊椎動物。這個時期留下來的生物痕跡,基本上是生活在潛水和潮汐間的生物。如果我們想要知道那時的生物模樣,那么可以從潮水潭或水溝里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如果不考慮體積的話,我們發現的那些甲殼類動物、小貝殼、植蟲類和海藻類等生物,就如同那些曾是生物霸主的又笨重又龐大的古代生物的縮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生代早期的巖石也許完全無法代表地球*早的生命起源。除非一種生物擁有骨頭或其他堅硬的部位,除非它擁有貝殼或重量大到可以在泥土中留下足印和痕跡,否則它很難留下能夠證明自己在地球上存在過的任何化石痕跡。就像如今在我們的世界里,仍然存在成千上萬種的小型軟體動物,它們將來也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來供后世的地質學家發現。所以,在過去也許曾經有無數這樣的生物生存、繁殖、活躍,*后不留痕跡地消亡。在所謂無生代時期的溫暖的淺湖中可能存在過無數種類似水母狀的無殼無骨的低等生物,以及散布在陽光照耀下的潮間帶和沙灘上的多種綠色低等植物。巖石不能完整地將過去的生命記錄下來,就像銀行賬本無法記錄周圍所有居民的存在一樣。只有當一個物種開始分泌進化外殼、骨針、甲殼或堅硬的莖的時候,才能為后世留下一些蛛絲馬跡,才會出現在歷史記錄里。然而,在比化石更古老的巖石中,有時也會發現一種單質碳——石墨。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單質碳可能就是通過某種未知生物的自身生命活動而從化合物中分離出來的。
世界簡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英國著名作家,出生于英國肯特郡,就讀于皇家科學院,被譽為“現代科幻小說之父”。師從博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學習生物學,深受進化論影響,以新聞和文學創作聞名于世。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曾以其《世界史綱》奠定了在思想和學術界的地位和聲譽,并著有《世界簡史》。 譯者簡介賽爾,職業譯者。畢業于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系。致力于破除偏見,打破常識的壁壘,為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盡綿薄之力。譯作風格嚴謹而風趣,尊重事實而不失活潑,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參與翻譯圖書《不公正的世界》《長長的陰影》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