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0159
- 條形碼:9787520360159 ; 978-7-5203-601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置 內容簡介
互聯網社會不是對原有社會結構的有效拋棄或重構,而是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新技術和社會結構相互嵌置的產物。在政治領域,網絡輿論、網絡民主、網絡權利、網絡決策等日益成為影響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書從傳播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多學科交叉視角對政策議程設置進行研究,認為政策議程設置是在觸發機制作用下而產生的一個連續的、多階段的遞進過程,而“權力距”模型作為一個改良模式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置 目錄
**節 網絡社會的興起
一 網絡對社會生態的影響
二 網絡對媒體話語權的影響
三 網絡對民主參與的影響
第二節 政策議程設置的多重視角
一 傳播學視角下的政策議程設置
二 政治學視角下的政策議程設置
三 社會學視角下的政策議程設置
第三節 政策議程設置的相關研究
一 政策議程設置行為研究
二 網絡影響政策議程設置研究
三 本研究的切入點
第二章 系統與路徑:政策議程理論溯源及發展
**節 政策議程的系統分析
一 政策議程設置的系統理論
二 政策議程主體及場域分布
三 政策議程客體及結構關系
四 政策議程環境
第二節 政策議程設置的路徑
一 政策議程設置路徑的相關理論
二 政策議程設置的觸發機制
三 “權力距”模型的構建
第三節 政策議程設置的阻力分析
一 主體價值的規導與排斥
二 政府體系的保守與封閉
三 信息傳遞的過濾與障礙
四 隱蔽議程的壟斷與操縱
第三章 網絡公共領域:政策議程設置的現代語境
**節 公共領域的消融與重建
一 公共領域的含義
二 公共領域的消融
三 公共領域的重建
第二節 網絡公共領域的崛起
一 公共領域重建的技術契機
二 網絡公共領域的功能
三 網絡公共領域影響政策議程的條件
第三節 網絡協商與政策議程的變化
一 網絡協商的基本特點
二 網絡輿論與網絡民意的形成
三 網絡協商對政策議程設置的影響
……
第四章 網絡驅動:政策議程設置模式的變遷
第五章 繼承與發展:中國政策議程設置模式的演進
第六章 政策議程設置的實證研究:網絡案例分析
第七章 網絡背景下政策議程設置的改進
參考文獻
后記
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置 節選
《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置:理論與實踐》: 三 政策議程客體及結構關系 在實踐活動中,政策客體是進入政策主體活動領域并為政策主體所認知和改造的對象。從構成關系看,政策客體是社會公眾在利益驅動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狀態子系統,包括政策所要改變的狀態、政策直接作用的人和事以及政策所調節的公眾利益等三個層次。政策議程客體則表示受政策議程主體所認知和改造的對象,包括政策問題、政策議程涉及的群體及議程設置的價值依據! ∈紫龋邌栴}反映了事物矛盾的客觀存在狀態,為政策議程主體直接感知的對象。政策議程是政府對未來有待處理的問題的排列清單。政策主體一般傾向于將迫切的、嚴重的問題優先提上議程。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認為,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公共問題的建構不是一種發明和創造,而是對客觀存在的一種發現。問題的實際狀態與主體評判標準或預期目標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且不能在無外部干涉條件下實現自我恢復和良性運轉,這種差距就成為主體所關注的問題,即“一部分人對社會產生了新的需求或者不滿,于是便想通過政府行為來加以解決或進行重新調整”。在政策場域中,從一般問題過渡到政策問題需要符合特定的社會條件。**,政策問題是一種非虛構的客觀存在。如臺風、洪水、地震、瘟疫、金融危機、社會騷亂等自然或社會問題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對相關人群產生持續、嚴重的影響,個人或自治性的聯合并不足以消除其負面影響,公共權力機構*終成為所依賴的組織保障。第二,政策問題涉及多數人的利益。政策問題首先是一個社會問題,是社會中大部分成員和一部分有影響的人認為那些不理性、不可取的社會狀況需要社會給予關注和加以改變,但是對于政策問題的認知涉及諸多因素。在自由流動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趨于原子化,建制化組織可以對既定成員的意見產生集聚作用,但生硬的官僚層級、煩瑣的程序及精英主義的控制容易導致意志表達的缺失。此外,公眾自身的秉性和參與的自覺性也對政策議程設置產生影響。美國學者阿爾蒙德曾對外交政策涉及的三種人群作了劃分: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公眾對切身利益以外的事情不了解或不感興趣(普通的公眾);受過良好教育的公眾對政治問題比較關注(專注的公眾);極少數政治精英則能高度地卷入政治生活(政治精英)。這樣就形成對政策問題冷漠、不統一的普通民眾與熱情、有影響力的“專注的公眾”的失衡狀態,民意*終成為小團體的“專利品”。如果政策問題為大多數人所關注,必須將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少數人意見通過公共領域的交往實踐和話語體系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并引起公眾的認同和共鳴,即共同利益的追求和共同的價值是隱含公眾之后的聯結平臺,外在的交往和媒體傳播只是聯結手段,內外溝通的一致性賦予了政策問題的普遍性特質。第三,政策問題是納入政府議程并著手解決的公共問題。政策問題體現了政府的價值取向和行動目標,政府之所以超越個人和社會組織,在于政府擁有其他主體所不具備的資源優勢和合法性優勢。政府組織借助于公共權力可以統攝和配置資源,為解決公共問題奠定基礎。同時,民主的政府是人民授權的政府,外化為人民意志的政府具有居中調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歸依,但政府也不是萬能的神靈。“政府也總要根據問題需要解決的緊迫度和政府本身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政治、經濟、技術可行性,安排解決問題的先后順序”,即決定哪些問題能夠進入政策議程的范圍。政策問題的遞選過程延續這樣邏輯:**層次是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選擇。有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問題,如地震、海嘯、瘟疫,政府無法阻止其發生,也就無法上升到政策議程,但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通過采取事后救援和減少損害的應對措施是可行的,且屬于政府公共事務管理范圍,這類問題則可能進入政策議程。第二層次是政府與個人、市場、公民組織之間的選擇。有些問題可以由個人、家庭、市場和公民組織完成,一般不屬于政策問題范疇,如撫養兒童、照顧老人很大程度上由家庭來承擔,企業競爭和效率評判主要依靠市場來實現,社區救助由公民組織來承擔,而流浪兒童的救助、孤寡老人的贍養、企業污染的監督、社區治安的惡化則更多地依靠政府來解決,這些問題屬于政策管理的范疇!
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置 作者簡介
魯先鋒,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蘇州大學政治學博士,復旦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后,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城市公共治理。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項目等,發表論文多篇。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