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詩經的文化闡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4129281
- 條形碼:9787224129281 ; 978-7-224-1292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經的文化闡釋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葉舒憲人類學代表著作,本書從神話思維與哲學思維的淵源關系為切入點,求索中國思想的神話基礎,探討神話哲學的“元語言”,揭秘天子明堂與黃帝四面之謎,探究混沌七竅與七日創世觀,以及息壤的創性與“神州”表象的由來。突破了“國學”與“西學”之間的界限,通過人類神話思維的普遍性來考察中國神話的哲學意義,廣泛吸收了當代世界人文科學發展中前沿的理論與方法。
詩經的文化闡釋 目錄
詩經的文化闡釋 節選
詩歌起源的探討同藝術起源問題一樣,曾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時至今日,用思維與文化的眼光重新考慮這一課題,似可區分出詩歌的二重起源——圣詩與俗詩,分別加以探討,從而避免許多糾纏不清的死結,使問題逐步明朗化。 簡單地講,圣詩即指服務于宗教信仰和禮儀活動的詩歌唱詞,如祭祀歌詞、咒詞、祝禱之詞、招魂曲詞,等等。圣詩起源之早,當與人類法術思維的成熟和語言的發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時期被各種宗教奉為“經”的詩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維斯塔》、希伯來《舊約》中的《詩篇》、古埃及的《亡靈書》中的詩作、蘇美爾和巴比倫文明中的頌神詩與創世史詩《艾努瑪?艾利什》、古希臘文明中大部分失傳了的詩體啟示錄 ,等等,便都是因及時見諸文字記載而保存至今的圣詩。俗詩與圣詩相對而言,泛指一切與宗教信仰并無直接關聯的民間歌謠、韻語唱詞等。俗詩的起源從理論上講,當與圣詩不相上下,同樣以人類語言能力的發生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識形態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詩大都因為無法及時記錄為文字而湮沒無聞了!对娊洝分械摹绊灐迸c“風”,大致上相當于這里所說的“圣詩”與“俗詩”,而“雅”則介乎二者之間。 圣詩與俗詩雖同樣古老,但其內容和形式都各具特色,相互之間既有影響作用,又明顯地屬于不同的思維和文化產物。 圣詩的溯源研究實際上必然屬于宗教文化的范圍。俗詩的根源則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間的性文化方面。隨著從原始到文明的演進過程,許多本來作為宗教信仰對象的圣詩逐漸向世俗化方向轉變,也就是從固定于儀式場合演唱的歌詩向非信仰的、文學性的說唱詩轉變。我國境內許多少數民族現存的具有史詩性質的作品——以創世神話和祖先事跡為主題的長敘事詩,似可看作是由儀式性的圣詩脫胎而來的產物,它們同世俗的抒情歌詩并不同源。安德魯?蘭的看法是,應區分民歌與史詩的不同來源,他說: 民歌有長時期和普遍的流傳是可以證明的;這些歌的起源,從民眾嘴里和心里出來的,同那些藝術詩的起源,由于貴族為得要求一種只有他們能有的那種史詩而生的,可以說是正相反。 按照這種看法,民歌出自民間,反映的是民眾的世俗心聲;史詩出自貴族,是個人性詩作的濫觴。如果參考當代人類學和民俗學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進一步確認,安德魯?蘭所區分的詩歌的兩類源頭實際上正是“圣”與“俗”的區別。 就希臘和印度的大史詩傳統而言,《伊利亞特》和《摩訶婆羅多》雖已脫離了宗教信仰的束縛而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多少仍具有圣詩的色彩。
詩經的文化闡釋 作者簡介
葉舒憲,北京人,文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中心主任、研究院。兼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學術院、劍橋大學訪問教授、荷蘭皇家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圖說中華文明發生史》等50種,譯著7種。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