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文學史料》東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357988
- 條形碼:9787531357988 ; 978-7-5313-579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文學史料》東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 本書特色
張福貴主編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是中國首部全面系統整理中國現代時期東北流亡文學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圖書,分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冊。叢書翔實而清晰地呈現了東北流亡文學的面貌和脈絡,客觀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當代東北流亡文學研究的*前沿、*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叢書通過流亡文學作品、史料及研究成果,使讀者具體而形象地了解和感知那一特殊歷史時期下廣大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的生命圖景。
《新文學史料》東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 內容簡介
郭娟編選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是張福貴主編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史料卷中的一部!稏|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是中國首部全面系統整理中國現代時期東北流亡文學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圖書,分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冊。叢書翔實而清晰地呈現了東北流亡文學的面貌和脈絡!稏|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精選了從2001年至2019年在《新文學史料》上刊發的相關研究資料,包括鐘敬文的《憶木天》、蕭耘的《父親給予我們的》、黎辛的《舒群老師》、鐘耀群的《我與端木三十六年》、邵濟安《雷加:永遠年輕的心》以及楊新宇的《新發現的蕭紅佚文》等,對研究東北流亡文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新文學史料》東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 目錄
憶木天 鐘敬文 / 001
“海北樓”印象 余新惠 / 005
端木蕻良在遵義 陳耀寰 / 009
晚輩的追思 邵小琴 / 018
父親給予我們的 蕭耘 / 022
文壇師友錄 牛漢口述 何啟治、李晉西采寫 / 054
舒群老師 黎辛 / 060
雪上加霜的日子(上) 金玉良 / 070
雪上加霜的日子(下) 金玉良 / 107
蕭軍佚文《關于〈手〉》的發現及解讀 曉川 / 132
新近發現的“蕭紅日記” 袁權 / 146
蕭軍的戲研所歲月 葛獻挺 / 161
我與端木三十六年 鐘耀群 / 185
雷加:永遠年輕的心 邵濟安 / 217
新發現的蕭紅佚文《小事》 楊新宇 / 222
我所知道的穆木天 楚澤涵 / 227
《新文學史料》東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 節選
憶木天 鐘敬文 1926年8月,大概是初到廣州的第二天,就借一位朋友的引帶,到創造社出版部的分部去看了看。那是在一條短僻的街里的小樓上,房間很小,書刊卻排列得很整齊。四壁上貼著一些用信箋和粗紙作的字畫。有幾幅是人物的漫畫像,畫的有成仿吾、郭沫若、穆木天,還有王獨清的一張照片。木天的那幅*有意思,畫的是他那高度近視眼看報的情形,上面還題有兩句贊:“北國之人,一團悶氣”。后來,我到他和鄭伯奇、王獨清住的文明路中山大學的大鐘樓去過。那是座西式樓房,叫它大鐘樓,其實當時既辦公,也住人,現在是魯迅紀念館。那時魯迅先生剛來不久,就住在二樓。 在那里,我**次見到木天本人。他比我略大幾歲,不會說社交場合的寒暄話,顯得很嚴肅,確給人“一團悶氣”的感覺。其實,在熟人之間木天是很愛說笑話的,往往還會因此而得罪人,談起文藝創作或理論問題,也是滔滔不絕的。當時我們交往不多,他不久就到北方去了。 20世紀30年代,木天從東北老家去到上海,在左聯搞詩歌組,做了大量工作。他的一些詩歌評論,如論郭沫若、王獨清、徐志摩的那幾篇,很有分量,曾給我很深的印象。木天寫評論是運用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他有文學功底,能具體分析,所以不教條,不流于膚淺。而且,他自己是搞創作的,能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深入進去了,再出來評論,所以深刻。不像有些人,不走進去,站在門口就評起來了——倒像是法官,只管按法律條文,對號入座,量罪判刑。好的作品是有創造的,是法律條文中所沒有的,怎么能按條文判呢?搞文學研究、文學評論的人*好是有創作經驗的人,其次是要有品位、有欣賞能力,然后才是評論。也就是說,首先要深入進去,然后再做評論。 在中國詩歌會和抗戰初期,木天搞詩歌大眾化,我很理解,那是時代的需要。解放戰爭時期,我在香港時,搞過方言文學,是按南方局的意見做的。因為,當時廣東和廣西的一些老百姓不懂普通話,搞宣傳,要有效果,就要用方言,當時是正確的。**次文代會之前,曾起草過一個關于全國各地進步文藝開展情況的報告,我負責寫開展方言文學方面的情況,但這一部分后來沒用。中央對這個問題做過批示,大意是:全國解放了,要推廣普通話,不要搞方言文學了。這叫彼一時此一時也——要從時代的需要考慮。 皖南事變后,在大城市里,一切有利于抗戰和民主的工作都難于開展,很多朋友都轉到比較偏遠的地區去搞教學。我和木天先后到中山大學任教。是在1940年年底,中山大學由云南澄江搬回粵北坪石。校部就在坪石縣城里。我和秋帆在文學院任教,院部在鐵嶺。我家就在鐵嶺旁邊一個叫蓮塘的小村子里。木天和彭慧在師范學院,院址在管埠,他們家就在村路旁的一座土屋里。土屋矮小而潮濕,木板床下面鋪著白石灰,一張破木桌上摞著兩堆書,凳子只有兩個。一個大木箱,既可裝東西,也可以坐人。 當時在中大師院中文系任教的還有陸侃如、馮沅君夫婦和吳世昌。木天、彭慧和他們在一起,彼此處得很不錯。秋帆在師院兼課,每周都要跑30里路到管埠去一趟,我有時也去。木天、彭慧有時帶著女兒立立來我家,還到離蓮塘不遠的金雞嶺去看洪深。那時,國民黨的反動勢力雖然已侵入這個在群山中的學府,但進步勢力仍相當地存在著。記得1941年郭沫若五十大壽時,為了給左翼文化壯聲勢、擴大影響,大家給郭老祝壽。我和木天、彭慧幾個,共8位在文藝界有影響的中山大學教授(可能有洪深、陸侃如、馮沅君、吳世昌、陳麒祥)聯名寫了給郭老的賀信。此事曾引起中大校方的注意。當時在中大任教的左翼人士還有王亞南、梅龔彬、石兆棠等。起初,大家還能聚在一起,談談形勢,談談想法。但后來情況越來越糟糕,于是都陸續離去了。 木天、彭慧離開中大后,去到桂林。1944年日軍為了打通粵漢鐵路,第三次攻打長沙,終于得手,沿鐵路,一直打到貴州。沿線老百姓遭了大殃。我和中山大學的一部分人員逃到廣東*西部的連縣,在山溝里蹲了大半年。木天、彭慧是和桂林師院的師生一起,在廣西和貴州的山嶺之間逃來逃去。那真是一段艱苦的年月! 再見到木天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了。我從1950年起就在北師大任教,是民間文學教研室主任。1952年彭慧先來到北師大,后來木天也從東北師大調來了,任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木天教書極認真,對學生要求也嚴。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們兩人還經常主動要求教習作,認為此課既能培養創作人才,還可了解學生思想狀況。這是個很好的想法,許多人未能想到這一點。木天給學生批改卷子仔細極了,從中看到有不健康的思想情緒,還找來談話,鼓勵他們進步。他老想著幫助別人進步,后來倒成為別人批判幫助的對象了。 …………
《新文學史料》東北流亡文學史料研究匯編 作者簡介
郭娟,女,吉林大學文學碩士,新文學史料雜志社主編,現代文學史料專家、專欄作家。已出版文化隨筆集《花非花》《寫在水上》《有女如彼》,主編《紙上民國》等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