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書--語言問題新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5620
- 條形碼:9787552025620 ; 978-7-5520-256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語言問題新探索 本書特色
語言的理解和語言的表達是同一問題的兩面,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語言運作原則的約束和支配。語言的運作原則方面,語言學界經常提及的是語言運轉的經濟原則,盧英順教授以專業語言學視角深入探討了諸多類似的語言現象。
新書--語言問題新探索 內容簡介
《語言問題新探索》系作者從已發表的論文中精心挑選出來的論文選集,主要研究領域在現代漢語語法方面,同時涉及語匯學、修辭學及語言對比和教學等方面。作者就語義指向的定義、語義指向理論的運用問題,就詞類的性質、詞類劃分的標準及操作方法問題,就漢語的主題的來源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還運用認知圖景等理論研究趨向動詞的句法語義特點問題、漢語的句式描寫問題,研究視角新穎。此外,還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了語匯、修辭和對外漢語教學等問題,能給人以啟迪。
新書--語言問題新探索 目錄
前言…………………………………………………………………1
【語法篇】
語義指向研究漫談…………………………………………………3
副詞“只”的語義指向及其對句法變換的制約 ………………12
詞類劃分:(廣義)形態與原型理論的嫁接 …………………21
漢語中的動詞和形容詞宜合為一類 ……………………………30
【從認知圖景看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問題】
——兼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相關問題 …………………………39
關于主題的來源問題……………………………………………50
漢語定語位置上代詞句內同指現象考察………………………56
把字句的配價及相關問題………………………………………66
“V不了(O)”結構的語法意義及相關問題 ………………79
說“通過” ……………………………………………………91
“吧”的語法意義再探 ………………………………………99
從凸顯看“了”的語法意義問題……………………………108
論趨向動詞問題………………………………………………118
現代漢語中的“延續體”……………………………………129
“下去”句法、語義特點探析………………………………140
“下來”的句法、語義特點探析……………………………153
“上來”句法、語義特點探析………………………………166
“上去”句法、語義特點探析………………………………175
“進”類趨向動詞的句法、語義特點探析…………………185
“回”類趨向動詞的句法、語義特點探析…………………197
由“V 過來”構成的句式及其否定…………………………212
【關于“句式”研究的一點理論思考】
——以“放置”類動詞為例…………………………………224
【語義成分在句法結構上的映射】
——以“捆扎”類動詞為例…………………………………236
【語匯篇】
關于基本語匯和一般語匯區分的再思考……………………249
關于語匯研究的幾點思考……………………………………257
幾種語匯現象的認知解釋……………………………………267
從認知圖景看容器類復合詞語的構成………………………277
【“X的”復合詞的認知研究】
——兼論漢語復合詞的研究視角……………………………286
【修辭篇】
比喻現象的認知解釋…………………………………………299
一種新的“不是A是B”構式………………………………308
“這樣吧”的話語標記功能…………………………………315
從原型范疇看“拈連”………………………………………325
【其他篇】
副詞“只”和“only”的句法、語義和語用比較…………339
認知觀與對外漢語教學………………………………………346
語言理解中的鄰近性原則……………………………………353
跟鄰近性原則有關的另外幾種現象…………………………364
語言理解中的格式塔原則……………………………………370
參考文獻………………………………………………………376
后記……………………………………………………………388
新書--語言問題新探索 節選
“V不了(O)”結構的語法意義及相關問題 提 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V不了(O)”結構的語法意義問題重新進行審視,概括出四種不同的語法意義,并從認知和語法化的角度探討了不同意義之間的聯系。同時指出,“V不了(O)”結構具體表示什么樣的語法意義不僅與動詞有關,也與句中的主語和賓語有關,有時語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此外,還就這一結構與“V不得”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并作出相應的解釋。 關鍵詞 “V不了”;根源意義;判斷意義;語法化 0.引言 “V不了(O)”結構中的V指的是動詞,O是這個動詞所帶的賓語,有的動詞不能帶賓語,有的動詞的賓語或前置或承上文省略,故O外加圓括號。 “V不了(O)”結構可以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專門探討這方面的文章僅有幾篇。就筆者所見,有黃文龍(1998)、柯理思(2001)。黃文從焦點出發探討這一結構語法意義與否定焦點變化之間的關系。柯文著重從語法化的角度探討這一結構中“了”的虛化問題。此外,劉月華(1989)、李宗江(1994)。也涉及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認為,“V不了(O)”結構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下列問題進行探討: (1) “V不了(O)”結構所表達的不同語法意義; (2) “V不了(O)”結構不同語法意義之間的聯系; (3) “V不了(O)”結構的意義與相關成分的關系; (4) “V不了”與“V不得”。 1.“V不了(O)”結構所表達的語法意義 現代漢語中,“V不了(O)”結構可以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黃文龍(1998)把“V不了”的語法意義概括為三種:(1)表示“不能V”或“不可能V”,是對V行為本身的發生或實現的否定;(2)是對V的結果或趨向的實現的否定,如“掩飾不了”是“掩飾不住”或“掩飾不下去”的意思;(3)當“V不了”后面跟著表示量度的補語時,它相當于“V不到”,如“大不了七八歲”“用不了十天”。黃文對“V不了(O)”結構語法意義的概括似乎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第1種過于粗略,歐美語言學界多把能愿動詞的意義分為兩類:根源意義(root meaning)和判斷意義(epistemic meaning)(參閱柯理思,2001),就漢語的“V不了(O)”結構來說,“不能V”和“不可能V”顯然分屬這兩種不同的意義,不宜合并到一起;第二種語法意義的概括也欠妥,按照黃文的分類,“掩飾不了”可以歸到“不能V”里面,而所謂的“趨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掩飾不了”與“掩飾不下去”的意義是有區別的;第三種意義從所舉的例子來看似乎沒什么問題,換一個例子可能就有點問題,如“用不了這么多教師”。 鑒于上述原因,我們對所搜集的語料進行分析,把“V不了(O)”結構的語法意義大致歸納為以下四類: 1.1表示“不能“XX"或“無法XX” “V不了(O)”結構可以表示因主觀或客觀上的原因,比如為能力、權力所限而“不能有某種行為”或者“無法從事某種行為”。在不同的語境中,這類“V不了(O)”結構在意義上又有細微的差別:或表示“不能XX”“無法XX”[如例(1)、(2)],或著意說明“行為主體意欲從事某種行為,但不能如愿”[如例(3)、 (4)]: (1) 這么好的醫生上不了手術臺,真可惜啊!(王海鸰《牽手》) (2) 她說這話透著一絲絲酸,她終究是女人,就逃脫不了女人的基本感情,這也是她每次坐在他摩托后座上的時候,一個總忘不了要轉彎抹角提出來的問題。(李國文《情敵》) (3) (我)已經沒有退路了,與其低聲下氣地哀求之后仍然改變不了命運,倒不如大義凜然滅滅周經理的威風。(燕子《太陽雨》) (4) 她瞥了一眼老大老婆,見她嘴角露出一絲冷笑,知道這一手蒙不了她。(老布《親情》) 上述例(1)中的“上不了手術臺”表示“不能上手術臺”,例(3)中的“改變不了命運”著重表示“她”想“改變”,但無法改變。例(2)和例(4)分別與此類似。 “V不了(O)”結構在表示“不能”這一語法意義時,有時會有“如果那樣的話,將會有不好的結果”的意義,這與語境有關。例如: (5) 話已到嘴邊了,看看親愛的姐姐,曉冰開不了口。(王海鸰《牽手》) (6) 尤其嚴禁醫務工作者與患者之間飲酒作樂,想慶賀一番也慶賀不了哇!(梁曉聲《尾聲》) 例(5)不是說曉冰沒有“開口”的能力,而是隱含著這樣的意義:如果開了口,那會傷害姐姐的;例(6)是說,如果“慶賀”的話,這些醫務工作者將會受到紀律的處罰。 1.2表示“推測” “V不了(O)”結構有時用來對某種行為是否會發生進行推測,表示“不會XX”。例如: (7) 黃德復說:“這太好了,周恩來總理一生就喜交文藝界朋友,他說過,一個政治家沒有幾個文藝家朋友就成不了什么大政治家。”(賈平凹《廢都》) (8) 他想奶牛能產奶,奶賣些錢,搞完實驗將牛賣了,也賠不了本。(史生榮《駱駝實驗》) 例(7)中的“成不了什么大政治家”表示的是“不會成為什么大政治家”的意思,例(8)類似。 談起“推測”,我們往往會想到是對“未來”的推測,實際上,推測也可以是針對過去行為的,例如: (9) 不怕!事情已經出下了,由他去吧!我想這又不是人命事,也犯不了什么大罪!(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10) 那時你講不出這么一套,更講不了這么粗。(張承志《北方的河》) 1.3表示“V不完” “V不了(O)”結構有時可表示“V不完”這一語法意義。在“V完”這一結構中,“完”可以有不同的語義指向:一是指向行為本身,二是指向動作的受事。例如: (11) 慶余喂完她的狗,朝這里走來,一步一扭,兩條胳膊一搖一擺……(張煒《九月寓言》) (12) 煎餅快要吃完了,他知道沿路乞討的時光來臨了。(張煒《九月寓言》) “完”在例(11)中指向“喂狗”這一行為,在例(12)中指向“煎餅”。有意思的是,我們對大量的語料(不同作者,不同作品)進行檢索后發現,在“V不完”結構中,竟然沒有發現一例“完”是指向行為本身的,而且指向動作受事的也極少。不過,“完”指向行為本身也不是不可能,例如: (13) 這些樹如果今天栽不完,到明天再栽,存活率可就差了。 從搜集到的語料來看,與“V不完”結構相似,“V不了”結構中的“了”一般也是指向動作的受事的。如: (14) 他已經完全無心賣饃了。他決定離開這個他無能為力的場所,到一個稍微清靜的地方呆一會,至于饃賣不了怎么辦,現在他也不想考慮了。(路遙《人生》) (15) 人一旦換了行頭,思維感覺也變了,買菜大手大腳,買得多回來吃不了,一壞就又倒了。(賈平凹《廢都》) 不過,我們在《西游記》中發現的幾例中,“了”似乎都是指向行為本身的: (16) 說不了,只見轅門外有人來報道:“那大圣引一群猴精,在外面叫喊。”(《西游記》) 1.4表示“不需要” “V不了”結構有時表示“不需要XX”的意義,例如: (17) 你明樓叔給你尋了個輕營生嘛!晚上只拉一回,用不了兩三個小時,白天一天就歇在家里。(路遙) (18) 那是城外一片空曠的土地,過不了幾年,這里就會高樓林立群雄崛起。(王海鸰《牽手》) 上述兩例中的“用不了”“過不了”說的都是時間,也有不限于時間的,如: (19) 沒等加林回答,玉德老漢趕忙說:“現在學生娃少了,用不了那么多教師,就回來了。”(路遙) 2.“V不了(O)”結構不同語法意義之間的聯系 要想探討“V不了(O)”結構不同語法意義之間的聯系,有必要先知道這一結構的性質。這一結構是動補結構的可能式,但其中的“了”在很多情況下則是虛化的用法,“了”具有補語性,然而不是典型的補語。正是這個緣故,丁聲樹等(1980:62)曾經指出: “吃得了、吃不了”表示“吃得完、吃不完”,是一般的可能式動補結構;像“來得了、來不了”這類結構中的“了”,“單獨已經沒有多少意思,只是和‘得、不’合起來表示可能和不可能,‘得了’和‘不了’是可能補語”。 上述“V不了(O)”結構語法意義的列舉順序是根據其使用頻率安排的,而不是基于意義發生先后的時間順序。從搜集的語料來看,“V不了”結構所表示的這幾種意義中,表示“不能XX”或“無法XX”這一意義的例句占有絕對的優勢,其次是表示“推測”的,(zui)后兩種所占比重非常小。 “V不了(O)”結構不同語法意義之間有沒有聯系?如果有聯系,它們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這些不同語法意義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呢?或者說,它們是從什么語法意義(源語法意義)派生出其他語法意義的呢?我們認為,“V不了(O)”結構的源語法意義是“V不完”,這可以從歷時的語料中得到證實。太田辰夫(2003:217)指出:“原來和‘吃不了’對應的‘吃了’只表示吃完,而沒有可能的意義。所以,‘吃不了’也只表示沒吃完的意思,表可能的意思是后來產生的。”前述《西游記》中的語料只有這一種意義。從語法化的角度看,該結構中的“了”的原始意義明顯地是表“完結”的。王力(1990:122—123)指出:表示“終了、了結”的“了”在東漢時代已經出現,在唐人詩句中,“了”字已經在很多地方不能作謂語,而逐漸虛化。實際上它變了補語的性質,僅僅表示行為的完成。 如前所述,“V不了(O)”結構在表示“完”這個意義上會因“了”的語義指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一個是V所表示的動作對象的“完”,另一是動作行為本身的“完成”,顯然,后者是“了”語法化的結果。因此,如果要確切地說“V不了(O)”結構的源語法意義,那應該是前一種語法意義。明確這一點之后,就可以看看“V不了(O)”結構所表示的“不需要”意義與源語法意義的關系了:這是對典型語法意義(源語法意義)的偏離。典型語法意義的肯定式是指某一具體客體的“完全消耗”,其結果是這一客體不存在了,如“喝完酒”的結果是“酒”沒有了。而在“不需要”這一意義上,與原來客體相對應的要么是抽象的“時間”,要么客體仍然是具體的,但它的消耗并不是“消失”,如上述例(19),或者如下例所示,表示客體的轉移: (20) 買這手機我花了2000塊。 這“2000塊”錢從“我”的角度看顯然是“消失”了,但它本身并沒有消失,只是從“我”這兒“轉移”到其他人那里。這點與“喝完酒”的“酒”是不同的。 “V不了(O)”結構所表示的“不能”和“推測”這兩種語法意義則與“V不C”這一結構意義有關。劉月華(1989)指出,“V不C”結構主要用來表達“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不能實現某種結果或趨向”,即“非不愿也,實不能也”這個意義;張旺熹(1999)指出,典型的“V不C”結構應同時表達“企望義”和“可能義”兩個語義范疇,并進一步解釋說:“典型的‘V不C’結構表達主觀意志想要執行某種動作行為以實現某種目標,但由于某種客觀原因存在(與主觀意志相對)而使目標不能實現的意義,它要求V具有[自主性],C具有[目標性]。”我們認為,張文與劉文關于“V不C”結構意義的表述實質上是相通的,而張文“可能義”這樣的表述似乎不夠清楚。按照平常“可能補語”的說法,其中的“可能”可以理解為“能夠”,表示行為主體的能力,而按照一般的理解,應該是表示“推測”。如果作后一種理解,我們覺得不宜把它作為“V不了(O)”結構的典型意義要素,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Sweetser(1990)指出,從英語和其他語言來看,情態動詞的判斷意義是從根源意義派生而來的。漢語中的“V不C”結構其實也是表示情態,其意義演化與“能”等類似。柯理思(2001)對“V不了”的論述就證明了這一點。
新書--語言問題新探索 作者簡介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男,漢族,1962年出生,安徽無為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師從胡裕樹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兼及語匯學等方面。獨立出版著作5部:《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學林出版社,2005)、《現代漢語語匯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韓語版,韓國外國語大學出版社,2013)、《語法、語匯研究10大認識問題》(學林出版社,2014)、《語言學講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和《認知圖景:理論構建及其運用》(學林出版社,2017),合著、合編著作及教材若干,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