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2645
- 條形碼:9787100182645 ; 978-7-100-18264-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哲學、現象學研究者、瑞士哲學家耿寧既是現象學家,又是佛教唯識宗、儒家心學的研究學者,他的西方哲學背景(尤其是現象學的背景)極有助于他對中國哲學文獻的解讀,使他的相關研究具有跨文化的視野,并且兼顧義理探討與文本解讀兩方面的要求。本書圍繞耿寧提出的良知的三個概念,以陽明心學為主,進行了跨文化的討論,有助于開拓傳統中國哲學研究視野。
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 內容簡介
“中大謙之論叢”之命名,意在藉以紀念中大哲學系前輩學者朱謙之先生(1899-1972)。謙之先生是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治學領域廣闊,著述等身,被譽為“百科全書式學者”。朱先生不唯曾任中大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更在民族危亡的抗戰時期臨危受命,擔任“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之職,為中大文科之發展壯大孜孜矻矻,不遺余力。朱先生1932年南下廣州,任職中大20余年,又首倡“南方文化運動”,影響頗深。故本套叢書具名“中大謙之論叢”,實有敬重前賢、守先待后之用心。
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 目錄
會議外論文
吳震:略議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自知”說的詮釋
——就《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而談
張祥龍:唯識宗的記憶觀與時間觀
——耿寧先生文章引出的進一步現象學探討
閻韜:致博大,務精深
——耿寧先生兩書讀后
應奇:人生**等事
羅高強:再論如何理解“側隱之心”的問題
——兼論耿寧的解釋困境
倪梁康:“唯我論難題”“道德自證分”與“八識四分
——比較哲學研究三例
江門會議(2013)論文
倪梁康:耿寧與《心的現象》
李明輝: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詮釋
林月惠:陽明與陽明后學的“良知”概念
——從耿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談起
李蘭芬:去玄的玄學解讀
——簡評耿寧先生的王弼研究
方向紅:自我有廣延嗎?
——兼論耿寧的“寂靜意識”疑難
陳少明:來自域外的中國哲學
——耿寧《心的現象》的方法論啟示
趙精兵、王恒:三分說能夠取代四分說嗎?
——耿寧唯識學研究的獻疑
陳立勝:在現象學意義上如何理解“良知”?
——對耿寧之王陽明良知三義說的方法論反思
羅志達:惻隱之心、同感與同感意向性
——以耿寧為出發點
貴州會議(2014)論文
董平:良知學研究的新視域
——讀耿寧教授《人生**等事》
林月惠:耿寧對陽明后學的詮釋與評價
鄭朝暉:讓“良知”走向“良言”的現象學之路
——耿寧《人生**等事》述評
張慶熊:熊十力對王陽明“四句教”的解讀和批評
王慶節:現象學的現象,海德格爾與王陽明的致良知
——兼論現象學家耿寧先生的陽明學
耿寧/著肖德生/譯:王陽明及其后學論“致良知
——貴陽會議之結語
高雄會議(2015)論文
朱剛:“自知”與“良知”:現象學與中國哲學的相互發明
——從耿寧對王陽明“良知”的現象學研究談起
李云飛:陽明“良知”概念的現象學分析
張任之:再思“寂靜意識
——以耿寧對“視于無形、聽于無聲”的分析為中心
西樵山會議(2017)論文
錢明:記與耿寧教授交往的兩件事
蘇仁義(Rafael Surer)/著楊小剛王穗實/譯:良知(本原知識)和智的直覺:從現象學角度探討仁體倫理學的可能性
編后記
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 節選
耿寧說:“我有這樣一個印象:王陽明及其學派的思想為今日中國提供了源自其哲學傳統的*活躍和*出色的推動力,而且我猜想,如果這個思想在概念上得到澄清,并通過個人經驗和科學經驗而得到深化,它就有可能是*富于未來前景的中國哲學研究。”近年來的陽明學熱,為這番話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對西方漢學家來說,陽明學頗有特點。它的文獻基本上是口語化的材料,比一般的中文哲學文獻更具濃縮、簡化、流動和機緣性的特點,與系統論述大不一樣,雖然意味深長但不夠明晰,所以特別需要澄清。其實對中國學人也是一樣。因此耿寧認為:“一門習常人類意識的普遍現象學應當可以使這些現象變得更容易理解。”他的研究工作,就是用當今被視為普遍現象學的胡塞爾現象學,對陽明學核心概念“致良知”和其他一些概念進行分析。自胡塞爾開始,現象學家一直恪守“回到實事本身”的方法論,正因為如此,無論胡氏的理論現象學,還是海德格爾、舍勒、薩特等人的應用現象學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耿寧說:“‘回到實事本身’的主張符合哲學對原創性的基本要求;現象學作為一種貼近地面工作的哲學能滿足在哲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討論平臺的期望;現象學所倡導的直接直觀的審視可以避免在哲學研究中出現過多大而空乏的概念范疇;現象學的‘嚴格’和‘審慎’之治學態度可以促使研究者不再以真理的締造者或擁有者去發布綱領、構建體系,而是面對具體問題進行含有實事的描述分析。所有這些,都為現象學在東方文化中找到同道提供了可能。”耿寧的陽明學研究,實實在在地貫徹了現象學的方法,其博大精深由此成就。何以見其博大?學貫中西使他能夠在兩大文化傳統中自由穿越,得心應手地處理他的課題。作為哲學家,他深刻理解中西哲學;作為漢學家,他精通中文,熟知先秦以降的哲學典籍。他能明白告訴讀者,陽明及其弟子所用文獻的本義與引申義,經常用注釋指出他們言語中暗指的原典。因此他的巨著得以綜羅百代,在全部哲學歷史發展背景下,清楚闡釋陽明學派各種觀念的思想淵源與學術定位。他熟悉明代歷史,用專章詳述明代社會狀況、官場生態、士人生活、學術活動等等,讓人明白陽明學產生的時代背景。《人生**等事》**部分談陽明,第二部分談他的幾位重要弟子,所論對象總共十來位,但是書上涉及他們的親朋、講友、論敵、弟子等共二百多人,對其中的每個人都盡可能地予以考證、介紹。而且,作者不但讀萬卷書而且行萬里路,多次訪問陽明及弟子的家鄉以及書院、廟宇等當年講學與會議的場所,他會告訴你,它們的具體地理位置、原貌與今天的遺存。因此,這部書格外豐滿、生動、扎實,有極強的說服力。何以見其精深?耿寧特別注重“直接直觀的審視”,對于所論人物的著作,統統進行嚴格的文獻學考證,以致專門寫了一個較長的附錄——“王陽明哲學原始文本的刊印史”,研究《傳習錄》《陽明先生文錄》兩書不同版本的年代,用以確定陽明思想的發展,顯示編者的用意。對于陽明弟子們的書信、會語,他厘清年代,確定先后關系、問難答辯關系,為此處理許多籠統標年甚至未標年代的書信,分清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及其意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精密翔實的概念分析,這是他的興趣所在,也是其功力所在。……
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 作者簡介
為紀念中山大學哲學系已故著名哲學家朱謙之先生,弘揚其學貫中西的學術精神,中大哲學系創辦“中大謙之論叢”,論叢主要收錄國內外學者對于著名哲學家以及重要哲學論題的研究性論文。《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收集論文26篇,這些論文從多個角度對耿寧的心性現象學進行了研究,并涉及王陽明、熊十力等人的哲學思想和唯識論、胡塞爾現象學等問題。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