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樂道叢書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7609
- 條形碼:9787108067609 ; 978-7-108-06760-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樂道叢書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本書特色
全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思想分析,下部分為邢先生的田野記錄。過往畫像石研究多為表面圖文的意象解析,總結格套特色為多。邢先生的這部著作以畫像石為材料基本,將一個時代斷面之上的文化史、思想史、藝術史全面打通,不愧是大師典范,本書可謂是目前畫像石研究領域的巔峰代表。 ——韌勉 從一個常見格套出發,一般學者或無甚可言,邢先生卻可以排出一本涉及藝術、思想、社會的四百頁專著,其視角獨到,抽絲剝繭,微言大義如是。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可是死亡當真來臨時,心中揣揣然,還是不免要問道于洞澈生死的道家,求得安慰。這樣誠惶誠恐的情感穿越兩千年仍如此真摯地為我們所共感,或許這就是文化血脈。而且,作為一種相對私人的情感媒介,畫像石表現出的孔子事跡,也從根本上異于漢朝風行的讖緯學“生而為圣”觀點,反映出了一個更加世俗化的孔子形象,這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漢代普通人的心靈世界。 ——有用KiYama
樂道叢書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內容簡介
孔子見老子和孔子以七歲的項橐為師是兩個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獻中流傳不絕,也留存在漢墓的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上。本書旨在結合文獻與圖像,通過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見老子畫像,一窺漢儒和地方官員的內心世界。下編“畫像石過眼錄”,詳細記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對此類畫像的田野考察經過,并特意多附同一畫像的多種資料圖片,希望能為讀者呈現更多細節和線索。
樂道叢書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目錄
簡體版序
繁體版序
上編:畫像構成與意義
一 前言
二 孔子見老子畫像的構成
1. 一個不容再忽視的課題
2. 認識畫像的方法:格套與榜題
3. 格套與圖譜
三 孔子見老子畫像的社會、思想史意義
1. 漢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2. 項橐:漢代人的幽默?
3. 學圣與尊師
4. 圖譜的兩個傳統和圣人是否可學
5. 墓主身份與“鄒魯守經學”
四 結論:仍然待解的謎
下編:畫像石過眼錄
編前小語
1.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山東嘉祥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等畫像
2. 日本天理參考館藏山東汶上孫家村孔子見老子畫像
3. 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
4. 山東泰安岱廟藏泰安大汶口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5. 山東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6. 山東濟寧市博物館藏濟寧市郊城南張村孔子見老子畫像
7. 山東嘉祥武氏祠藏齊山村孔子見老子畫像
8. 山東嘉祥武氏祠藏紙坊鎮敬老院兩方孔子見老子畫像
9. 山東嘉祥武氏祠藏兩方出土不明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10. 山東安丘縣博物館藏董家莊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11. 山東平邑縣文化館藏漢功曹闕孔子見老子畫像
12. 山東鄒城孟廟藏兩方孔子見老子畫像
13. 山東滕州博物館藏西戶口孔子見老子畫像
14. 山東陽谷八里廟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15. 山東博物館藏疑出嘉祥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16. 山東博物館藏長清孝里鎮大街村東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17. 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藏嘉祥宋山、五老洼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18. 山東博物館藏嘉祥洪家廟孔子見老子畫像
19.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綏德孔子見老子畫像
20. 河南南陽地區文物研究所藏新野樊集孔子見老子畫像磚
21. 河南博物院藏新野孔子見老子畫像空心磚
22.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江蘇寶應射陽孔子見老子畫像拓片
23. 四川新津有“孔子”“老子”等榜題的畫像石函
24.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董作賓手拓山東臨淄孔子見老子、項橐畫像拓片
25. 德國菲雪藏有“孔子”“老子”“周公”等榜題的畫像石
26. 德國柏林倭霍舊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27. 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藏武氏祠畫像石
28. 江蘇徐州賈汪區清山泉鎮白集東漢祠堂孔子見老子畫像
29. 山東平陰縣博物館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30. 江蘇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附錄一 漢代畫像項橐考
附錄二 項橐手中的鳩車新考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索引
樂道叢書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節選
一 前言 孔子見老子和孔子以七歲的項橐(項託)為師是兩個大家熟知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分見于先秦到兩漢的典籍,如《莊子》《戰國策》《呂氏春秋》《禮記》《韓詩外傳》《淮南子》《史記》《新序》《論衡》等。這么多的記載,反映出其受歡迎的程度。
在流傳中,故事出現不少有趣的增添變化,其中孔子和項橐的故事似乎更受歡迎。成書于漢末至魏晉間的《列子》曾載,孔子東游,遇兩小兒辯日始出或日中去人近,以問孔子,孔子不能決而為小兒所笑。唐代魏萬酬答李白詩有“宣父敬項託,林宗重黃生”之句,敦煌變文里還出現很多添油加醋而成《孔子項託相問書》之類的抄本。目前可考抄本達十七種,是敦煌通俗文學類抄本數量*多的,甚至曾有吐蕃時期的藏文譯本三種!
自從宋代童蒙讀本《三字經》納入“昔仲尼,師項橐”一事,孔子和項橐的故事更為普遍流傳。據王重民等先生研究,這個故事后來又見于明本《歷朝故事統宗》卷九《小兒論》和明本《東園雜字》。清代流傳自不待言。到了民國時期,北京打磨廠的寶文堂和學古堂等書鋪還在印行販賣各種《小兒難孔子》(圖i)或《新編小兒難孔子》。朱介凡先生曾在臺灣見過學古堂刊印的《小兒難孔子》,并指出20 世紀三四十年代臺灣曾有書局印行《孔子小兒答歌》和《孔子項橐論歌》,可見這一故事版本之多,流傳之廣。日本、韓國和越南自11、12 世紀以后的民間文學中都有《小兒論》傳本(圖ii)。在歐洲,則有德國博物學家和漢學家孟哲(Christian Mentzel,1622—1701)于1696 年出版《小兒論》德譯本(圖iii)。更有趣的是,項橐在唐代或*遲在明代曾變成小兒之神,甚至有專門供奉的祠廟(圖iv)。
除了以上流傳不絕的文獻,漢墓的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出現很多以孔子見老子、項橐,甚至周公、晏子或左丘明為題材的畫像。在東晉或朝鮮的三國時代,位于今朝鮮平安南道大安市德興里的高句麗幽州刺史墓里,曾出現“周公相地,孔子擇日,武王選時”這樣的墨書題記(圖vi)。過去我們對孔子的印象主要來自儒家經典,以及經學家的章句、傳記和注疏。除了前文提到的民間文學和祠廟,這些圖像和墓葬里的材料呈現出一位和儒經里頗不一樣的孔子,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孔子的形象和變化。
在形象和實質上,孔子無疑都是儒家的代表,老子則是道家和道教的代表。從儒、道并存的戰國到儒學日盛的漢代,為什么人們津津樂道孔、老相見,或孔子問禮于老子,或孔子以老子為師的故事?孔子以七歲小童項橐為師,甚至被他刁難,又代表什么意義?兩個故事在漢代畫像中經常合而為一,為什么會如此?一連串的疑惑引起我追根問底的興趣,并促使我在1990 年寫了《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的構成及其在社會、思想史上的意義》一文,試圖找出一些答案。
文稿雖成,二十幾年來不敢發表。因為內心的疑惑與不安并不曾稍解。當年所能掌握的僅限于已經出版的資料。那時出版物附載的原石或拓片圖版有些尚依稀可辨,有很多卻模糊難識。1990 年夏有緣到中國大陸旅行一個月,發現尚未發表的資料多到超乎想象。原來自以為得意的答案,只好暫時擱下,等待機會做進一步的考察和搜集。
1992 年8 月1 日至10 月27 日,終于有機會到日本京都、東京、天理和中國山東、江蘇、河南各地走訪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這次訪察特別注意以孔子見老子為主題的畫像。由于得到許多朋友的幫助,收獲意外豐富。許多過去看不清或被我忽略的畫像,這次見到了。因而發現孔子見老子畫像的結構類型比過去想象的要復雜很多。較為遺憾的是,1992 年到濟南,適值山東博物館遷館,有些孔子見老子畫像已裝箱待運,未能見到。此外,徐州賈汪區青山泉鎮白集發現的孔子見老子祠堂畫像,我因時間不及,沒能到白集一睹廬山真面目。
1993 年7 月趁赴西安開會之便,再訪碑林博物館,得見不少米脂和綏德出土的畫像石,尤其高興于7 月21 日見到綏德出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原石。1995 年8 月到成都和重慶等地,在成都博物館見到有孔子、老子畫像的新津石函,在重慶博物館見到大量精美的畫像磚。1997 年6 至7 月間,走訪歐洲。在法國巴黎奇美博物館見到那張方若《校碑隨筆》曾著錄、有“周公”“顏淵”“子露(路)”等榜題的孔子見老子畫像拓片,卻始終打聽不出曾被著錄、原存德國柏林的一方孔子見老子畫像原石。1998 年9 月再訪山東、徐州等地。9 月10 日終于在徐州白集漢墓見到祠堂壁上的孔子畫像原石。2001 年由榆林地區文管所康蘭英女士陪同遍訪榆林、神木、綏德、米脂等陜北地區的畫像石,**次見到石面帶彩的鳳鳥畫像,印象深刻。2003 年初承山東博物館好友鄭巖協助,無意間發現三方山東博物館所藏的孔子見老子和晏子畫像斷石原本應為一石。
2004、2010 和2011 年三度率學生走訪陜西、河南和山東等地,因所用照相機性能提升,攝得較多較好的照片。1992 至1998 年我使用傳統膠卷相機,功能遠不能和日后越來越強大的數字相機相比;所攝照片有彩色,也有黑白,也不能和許多專業攝影相比。本書附圖雖然有不少是1992 年及以后幾年內所拍,但也有很多借重好友、學棣以及我自己后來所攝較好的照片。另有些則由博物館提供,特此聲明并表示由衷感謝。
樂道叢書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作者簡介
邢義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曾出版《秦漢史論稿》《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古羅馬的榮光》《天下一家》《治國安邦》《地不愛寶》《畫為心聲》《立體的歷史》《今塵集》等。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