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吃掉情緒:和食物的斗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1214
- 條形碼:9787543231214 ; 978-7-5432-312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吃掉情緒:和食物的斗爭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對情緒有思考的普通讀者,尤以女性為主為什么會食不下咽?為什么焦慮的時候嘴巴反而常常更停不下來? 人們似乎習慣于將食物與一切場合相聯系,開心的聚會要有酒,難過的時候來份甜點,聚會的時候來一些食物的點綴必不可少。人們通過食物來表達情緒,分享喜怒哀樂。與此同時,食物正在成為很多人情緒的唯*出口。 那么,問題來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食物變得越來越唾手可得,“瘦”“苗條”成為越來越多人追捧的流行文化,人們與食物的關系變得越發復雜。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女性,開始陷入與食物的纏斗。然而,為什么一些人相比其他人似乎更容易糾結于進食問題呢?我們又該如何與食物建立更棒的聯結?只要你因為吃感到困擾、焦慮,你就可以在這本書里看到這些答案。
吃掉情緒:和食物的斗爭 內容簡介
我們中的很多人從未停止過與食物的斗爭。 羅伯塔:我只是坐在電視前,接近意識不到我往嘴里塞了多少東西。 丹妮絲:我怎么會因為那么可愛的寶寶感到抑郁?我只是因為孕期長的肉太難減下來了! 莫拉格:要是,要是瘦一點,我就不會感覺這么糟糕了。我就不會介意出門,因為我就不會感覺到每一個人都在看著我,想著“老天,她真胖”。 費麗絲蒂:當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時候,有一點可以給我一些安慰,至少我能夠控制放入自己嘴里的東西。 “我希望的是,你很終可以理解自己的進食習慣,在嘗試用食物來自我撫慰時,你能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們中的很多人從未停止過與食物的斗爭。如果你因自己使用食物的方式而感到苦惱,你感覺到失控,那么這本書可能會有幫助。這也正是茱莉亞·巴克羅伊使用“失調的進食行為”而非“進食障礙”一詞的原因,只要你因為食物感到憂慮、痛苦,你就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逃離這個問題的線索。 本書將幫助你澄清對食物的感受,理解你的情緒性進食行為,并一起探索這一問題背后的原因,這樣你就可以找到更好、更合適的應對方式來代替食物武器,過好每一天。
吃掉情緒:和食物的斗爭 目錄
致謝
前言
引言
1 失調性進食與食物的使用
和食物有關的問題
情緒性進食
用進食來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們是如何學會應對生活的
做得不夠好的養育者
過去糟糕的依戀關系帶來的后果
因此……
2 關于食物的思考
關于進食的早期經驗
食物作為早期權力斗爭的一部分
女性和食物——兩難
食物在家庭里的角色
當下的進食模式
3 作為危機應對方式的失調性進食
菲奧納的故事
哀悼的時刻
丹妮絲的故事
食物與關系
艾麗斯的故事
對突如其來的創傷的反應
吃掉你的憂慮
4 關于成為女性
莫拉格的故事
瘦就是美?胖是個信息
瓦萊麗的故事
溫迪的故事
布朗太太
5 成長過程中的難題
父親的女兒
簡的故事
杰德的故事
黛西的故事
6 至少我可以控制放進自己嘴巴里的東西
費麗絲蒂的故事
伊麗莎白的故事
沉默的信號
7 母女們
莫妮卡的故事
卡羅琳的故事
母女間的競爭
憤怒的遺留問題
分離的需求
8 吃出你的心
改變的信號
安吉拉的故事
9 作為性侵應對方式的進食障礙
記得,但不再感受
卡拉的故事
記得與不記得
菲麗帕的故事
忘記
貝弗利的故事
性關系以及與男性的親密關系
信任和支配/控制
自我認知和自尊
10 我和我的身體
身體意象
自我概念
無言的信使
11 男性和失調性進食
埃迪的故事
男性的身體意象
詹姆斯的故事
馬特的故事
史蒂夫的故事
12 資源
尋找專業幫助
非專業助人者的指南
進食障礙的診斷
失調性進食的治療
家庭治療
理解你的進食:針對情緒性進食者的課程
注釋
延伸閱讀
吃掉情緒:和食物的斗爭 節選
莫拉格*開始的問題并非是她與食物的關系,而是她的抑郁。當她開始傾訴自己過去的人生時,我們發現她得上抑郁并不是件令人驚訝的事情。她是一個20多歲、健康的年輕女性,但她的生活是那么單調無聊,以至于她完全有權利抑郁。莫拉格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她不僅被學習與學生社團,還被倫敦豐富多彩的文化與社交生活的誘惑和刺激所包圍。 在這樣充滿誘惑的環境中,莫拉格的生活刻板單一,有著從不打破的規律。她每天在同一時間起床、吃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圖書館的同一個位置學習。周末讓她無比焦慮,因為沒有了講座與課程,她生活不再有刻板的框架,所以她開始像上課那樣規律地安排家務,例如在宿舍里洗衣服和打掃房間。在這樣眾多規則與條律背后似乎隱藏著另一個莫拉格,這個小線索就是她還是教堂唱詩班的成員。但就算是唱詩班的活動也嚴格地遵從了同她的生活一樣的刻板規律。 此外,莫拉格也超重得相當厲害,還常常穿著不符合她年紀的過時服裝。可能她的著裝風格遵從了她的母親,但這也顯示了她作為一個女性對自身身體吸引力的自信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實際上,她看上去像一個無聊的古板女性。隨著我們的交流,有關莫拉格的生活方式、憂傷和絕望的更多細節逐漸浮現。她在常去的教堂里有一些女性朋友,偶爾她會與她們一起外出。同樣,她在宿舍也有一個女性朋友。她們曾經會在每一天的晚上10點一起在睡前喝杯熱巧克力。莫拉格的內心有一部分頑固地堅守著這樣的生活方式。她覺得學業困難,所以需要大量的時間學習。她每天都需要時間去處理自己的課堂筆記,這是她學習的方式。她不愿在晚上外出,因為這讓她第二天很疲憊。她不想要參加派對,因為人群讓她感到焦慮。除此之外,她有時會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 但是,莫拉格的內心有一部分感覺到了孤獨、不開心和不滿足。她很擔心自己的體重和身材。“要是,”她常說,“要是瘦一點,我就不會感覺這么糟糕了。我就不會介意出門,因為我就不會感覺到每一個人都看著我,想著‘老天,她真胖’。”漸漸地,她能夠告訴我她與食物的斗爭,有時候在周末她感覺自己就陷入了瘋狂的掙扎。 到底是發生了呢?她過去的依戀是如何形成的?不久后,莫拉格開始講述她的家庭,這時她的故事才稍微清晰起來。她的父親是一個酗酒的惡霸,常常威脅和恐嚇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他會因暴怒而毆打家人,尤其當家里那些布置與安排的細節無法讓他滿意時。莫拉格的母親承擔了所有家務,她害怕自己的丈夫,并且常常受他虐待。他有許多方法來維持自己的暴君地位,其中*簡單的就是不為家庭提供任何經濟支持。莫拉格的母親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保護自己的女兒不受丈夫的傷害上。 溫迪結婚已經有好幾年了,因為對工作與自身職業發展的興趣,她一直沒要孩子。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到了如果她想要擁有一個孩子就必須計劃這件事的時刻。實際上,她和她的丈夫發現怎么也懷不上孩子。生理指標都沒有問題,但是很多醫生都告訴溫迪她需要減重來降低血壓,而她好像根本沒法做到減肥。她嚴重超重好幾年了。但溫迪很清楚一件事——只要有了孩子,她就會馬上辭職。然而事實是她找到了一份比夢想中可能的工作報酬更高、更受尊敬的工作。她還是沒能減重。我們可以看到溫迪對生孩子可能失去的東西十分焦慮,這種焦慮通過她的體形表達了出來。她一直以來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孕婦,就好像這能夠滿足她內心想要孩子的部分,但無形中似乎有一股更大的力量讓她不愿意放棄現實中的權力以換取母親的身份。她通過這種方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理想的母親身份,讓她以自己的體形來表達內心無法言說的沖突。
吃掉情緒:和食物的斗爭 作者簡介
注冊心理治療師,曾受訓于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關注依戀理論、神經科學、身體治療方法的發展,以及創傷心理輔導和認知療法;并將這些心理學理論和咨詢方法應用于進食障礙的研究。1984—1989年間任倫敦當代舞蹈學院(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School,LCDS)學生心理咨詢師,并自此開始研究進食障礙。1990—1994年間全職供職于一家私人診所。1994—2008年供職于赫特福德大學;2002年起擔任心理咨詢教授,2008年起任心理咨詢名譽教授,并長期在英國舉辦講座、開展工作坊。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