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58323
- 條形碼:9787302558323 ; 978-7-302-5583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本書特色
本書講述的是投身于“中國芯”發展的一群建設者的奮斗故事,他們是一群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的實干家。他們在芯片領域勇于探索,努力拼搏,并取得了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典范。他們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創業歷程,不僅折射出芯片領域創業的不易,也折射出中國芯片產業發展歷程的艱難。他們的奮斗故事充滿了正能量,值得更多的人學習。集成電路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與核心,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制高點,也是大國的戰略必爭之地,需要更多的人負重前行,為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添磚加瓦,綻放光芒。期待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誕生更多芯人物。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內容簡介
本書記載了30位在芯片領域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為了發展中國芯,當他們在產業積累多年、練就一身硬功夫之后,他們放棄原來的優越生活,開始艱辛的芯片創業之路。創業難,創業做芯片更難。因為芯片行業的特點是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投資金額高且風險大。在研發周期上,一款芯片從研發到應用,簡單的需要6-12個月,復雜的要1-2年、3-5年、5-6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投資上,輕資產的芯片設計,需要上千萬到數億元的投入;芯片制造領域,一臺設備就要1億美元,一個芯片制造項目,往往需要近百億元甚至更大的投入。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目錄
朱貽瑋 中國芯片業的先行者,見證“中國芯”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 文/慕容素娟 001
張汝京 三“落”三“起”,壓不垮的芯片企業家 70歲再創業 文/慕容素娟 012
胡正大 從IBM、硅谷到臺灣,53歲又在深圳創業,
只為“想看看山后的風景” 文/慕容素娟 045
陳大同 從知青到博士后,從硅谷創業到回國創業,人生
在不斷刷新…… 文/慕容素娟 054
戴偉民 從終身教授到創業者,臺前幕后助力“芯火燎原” 文/茅楊紅 063
周立功 永遠的學習者和開拓者,用人生為單片機代言 文/李曉延 071
陳春章 從EDA到產業全書,他一直是芯片業中的好老師 文/李曉延 079
陳少民 馳騁職場的好“老爸”和思想者,他呼吁“以史為鏡,
芯片是國之重器” 文/慕容素娟 084
劉 越 玩轉IC設計、制造、投資,拼出人生“芯”高度 文/李 映 090
李亞軍 集成電路并購獵場的“守”獵者 文/朱秩磊 099
孫 堅 中國**代EDA的研發者,芯片行業盡顯巾幗風采 文/李曉延 106
趙立新 小時候和父親擺地攤,保送清華又走出國門,只身一人
帶著技術回國創業…… 文/慕容素娟 113
呂向東 先后攻讀近代物理、半導體物理和材料物理,在多家
大公司歷練后回國創業做芯片 文/茅楊紅 121
鄒錚賢 國內芯片IP**人,沒有故事的故事 文/李曉延 126
周正宇 20年創業路,可用“險惡”二字描述 文/茅楊紅 131
倪文海 從美國到中國,只為扎根中國射頻“芯” 文/李 映 139
董霄劍 屢立潮頭逐浪者,“美麗視界”筑夢人 文/張軼群 145
李庭育 不是科班出身卻成了專業的IC“老師傅” 文/茅楊紅 153
駱建軍 他來自珍珠之鄉,歷經種種磨難終讓“中國芯”揚名海外 文/李曉延 160
李虹宇 知天命時二次創業,自稱半導體創業也需要“老家伙” 文/張軼群 166
楊 磊 不懼半導體投資的曲高和寡,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 文/李曉延 171
張韻東 他是中國芯片行業的老兵,從游戲機芯片起步,現在又
走在了AI的潮頭 文/李曉延 178
郭國平 “寂寞”的量子計算路上的“堂·吉訶德” 文/張軼群 184
駢文勝 每天不夠睡的半導體人,創業三年,進入市場前三 文/朱秩磊 189
陳若中 輾轉美國、中國臺灣,終圓“中國芯”之夢 文/朱秩磊 195
吳 征 不畏艱險重“芯”出發,踏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新“征”途 文/茅楊紅 203
王惟林 破解“缺芯”困局,引領高端CPU新突破 文/李 映 210
范宏春 半導體測試風雨30年,從被“卡脖子”到國產設備崛起 文/朱秩磊 215
廖 杰 耕耘28年,以長跑心態做大做強本土產業鏈 文/張軼群 219
閆宇暾 再出發,他要攻下硬件仿真這個“堡壘” 文/李 映 225
王藝輝 團隊至上,用“芯”讓世界更美好 文/張軼群 231
李志雄 見證江波龍20年成長,做大做強中國存儲產業 文/張軼群 237
鄭朝暉 給“疑難雜癥”芯片治病的“醫生” 文/朱秩磊 242
黃繼頗 國產汽車芯片只能在試錯中成長,沒有捷徑 文/朱秩磊 250
李興仁 一次創業實現財富自由,二次創業卻身陷絕境,
只為讓無線路由芯片演繹“中國芯” 文/慕容素娟 李 映 256
楊清華 從山里娃到碩士生導師,放棄安逸生活創業做芯片,
成為業內黑馬,卻還在憂思…… 文/慕容素娟 261
江大白 晶圓廠風險的把控者 文/陳寶亮 267
吳忠潔 博士畢業10年后開始創業,立志打造MCU生態以小博大 文/李 映 272
王海力 不走尋常路,15年堅守FPGA初心 文/李 映 276
羅仕洲 從只身前往大陸的“好奇者”一躍成為兩岸的“擺渡者” 文/茅楊紅 283
秦 鵬 放棄名企高薪,選擇創業,從此走上“不歸路” 文/茅楊紅 289
張海濤 曾在射頻技術的峰頂跋涉,現在創業來筑夢“中國芯” 文/李曉延 294
李云初 不忘初心,守得云開見月明 文/茅楊紅 300
李嚴峰 為國產EDA尋求新突破的“離經叛道”者 文/李曉延 305
吳葉楠 從容行走在半導體投資圈的80后, 熱愛技術是他的內核 文/李曉延 311
張亦鋒 從業務員逆襲成為CEO,他將“木陀精神”詮釋到底…… 文/茅楊紅 316
王 博 換道三次“挑戰”自我,期待可重構計算打磨中國“芯”天地 文/李 映 320
項 天 打游戲“玩”出來的電子公司董事長 文/茅楊紅 326
汪 博 保送清華,全獎讀斯坦福,師從Google天使投資人,
畢業后跳出舒適區 文/慕容素娟 331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作者簡介
慕容素娟(原鮮卑族) 集微網主編,新聞傳播學碩士。曾就職于華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總部供應鏈管理部;后跨界進入媒體領域,在電子信息領域老牌媒體《中國電子報》擔任記者,專注集成電路領域報道。隨后進入物聯網媒體《智慧產品圈》擔任副主編,報道領域覆蓋芯片、終端及市場應用。曾獲得“華為年度優秀員工”“《華為人》報優秀撰稿人”“工信部CCID優秀學術論文”等獎項;曾撰寫出版《中國智慧家庭產業創新啟示錄》等書籍。 關注領域:集成電路、物聯網、AI、創新創業、投資等領域。 李映,集微網資深記者。 機電一體化專業碩士,歷任《中國電子報》《智慧產品圈》記者和主編等職務,負責IC領域的行業報道、專題策劃和活動策劃,具有十余年采編工作經驗和五年新媒體內容審核經驗,對傳媒行業和新媒體運營有較為深刻的理解。 關注領域:IC設計、AI、傳感器、投融資等。 李曉延,集微網資 深記者。物理系半導體與微電子學士,曾投身于半導體晶圓廠,任工藝工程師,時間雖不長,但初獲對行業的寶貴認知,一扇大門自此打開。后機緣巧合下進入行 業媒體,先后在《傳感器世界》《今日電子》雜志任編輯、執行主編等職務。 關注領域:半導體制造工藝、芯片設計與應用、芯片IP相關、半導體投資等。 茅楊紅,集微網資深記者 電子商務學士,畢業后即加入集微網,一直從事編輯記者職務,對行業熱點具有敏銳的直覺。參與多屆CES、MWC、SEMICON CHINA、慕尼黑電子展等行業大型展會 的一線報道。擅長人物專訪、企業報道、行業趨勢等。 關注領域:知識產權、IC設計、制造、設備、材料、創新創業等。 張軼群,集微網資深記者 新聞學碩士,具有十年新聞媒體以及公關行業從業經歷。歷任新華社、《中國電子報》記者、編輯等職務。曾參與全國兩會、G20峰會等重要戰役性會議報道,以及CES、MWC等全球消費電子展會的一線報道工作。擅長企業商業模式、人物專訪及行業深度報道。 關注領域:智能終端、知識產權、半導體、創新創業等。 朱秩磊,集微網資深記者 微電子專業學士,先擔任LED企業研發助理工程師,后進入半導體行業媒體Aspencore,任產業分析師及駐上海記者。歷任集微網主任記者、副主編、IC頻道主編。重點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技術及應用市場發展態勢。 關注領域:半導體工藝、IC設計、傳感器、射頻及新興技術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