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3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6404
- 條形碼:9787559826404 ; 978-7-5598-264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3卷) 本書特色
在經典著作《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曾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進行中國農村研究必然需要詳盡的農村調查,而“滿鐵農村調查檔案”在近代中國農村研究領域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出于長期侵占中國的需要,日本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1906年組建之初,便設置調查部門,專門從事中國社會經濟、自然資源、慣習傳統等內容的調查。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近四十年的時間里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檔案資料。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叢書能夠幫助學者們發掘出一些在以近代中國農村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發展史、省際人口流動史、跨境民族交流史等領域有較高價值的信息。在大數據日益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叢書無疑會為構建中國近代農村研究體系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3卷) 內容簡介
本卷共收錄18篇滿鐵調查報告書。其中有16篇是滿鐵調查機構基于調查數據撰寫的報告書,另外2篇則是滿鐵調查機構人員翻譯的已公開發表的重要中文資料。本卷報告書覆蓋的區域主要在今內蒙古、東北、華北范圍。調查內容以農村經濟、社會狀況為主,調查方法以實地調查為主,所收集的資料主要是調查員通過實地測量、直接觀察、訪談等方式收集的資料。除正式調查報告書外,也附有一些調查日志,記錄了調查的路線、調查員的觀察及感想等內容。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3卷) 目錄
1 …興安北分省三河地區調查報告
33 …興安北分省三河地區及牙克石附近基本經濟調查報告
81 …滿洲里扎賚諾爾方面調查報告書
101 …以景星為中心的札賚特王府、蘇鄂公爺府、阿立各圖地方農業調查報告
175 …關于東安省農作物征收對策的調查報告書
201 …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五區調查報告
345 …西烏珠穆沁調查報告
363 …東烏珠穆沁地方調查報告書
411 …關于華北糧谷的調查報告
473 …冀東地區樂亭縣東桑園村調查
487 …晉、綏、察三省視察報告書
573 …察哈爾省資源調查隊張家口班報告書
655 …華北綏遠省農業調查報告
693 …綏遠省分縣調查概要(其一)五原縣
713 …北部山西經濟調查書
795 …關于確立糧食自給自足的考察(以山東省為例)
817 …事變后膠濟線沿線農業調查報告
835 …山東省濟南西部、河北省南部地區農業調查報告
863 …附錄
941 …譯者后記
945 …編者后記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3卷) 節選
導讀 第3卷 自1907年創立至1945年日本戰敗,滿鐵調查機構在其首任總裁后藤新平支持下,派遣調查人員深入中國(特別是東北地區)城鄉開展實地調查。在近40年的時間里,滿鐵調查機構大量搜集我國的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情報,為日本政府、軍部提供了制定侵華政策所需的參考資料。九一八事變前,滿鐵調查機構在華農村調查的重點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在這一時期,調查尚缺乏經驗,不夠系統化、理論化,但調查活動已有相當大的規模。而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全面占領了中國東北,扶植了偽滿洲國政府,并加快了侵華進程。與此同時,滿鐵調查機構在華農村調查也逐漸走向規范化、系統化。其調查地域廣泛,重點調查地域為中國東北、華北的農村,此外也對華東、華中、西北、華南等地域的農村開展過調查。調查內容則可分為中國農村習俗調查及以農村經濟調查為重點的系列調查兩大部分。除實地調查外,滿鐵調查機構還組織翻譯了當時中外學者撰寫的關于中國經濟的論文、著作等。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系列叢書收錄的報告書,便屬于以農村經濟調查為重點的系列調查組成部分,多以調查區域(縣)為單位,簡介當地的農村經濟概況,探討其殖民地開發價值。編輯本系列譯文,旨在深度開發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為我所用。 一、本卷收錄的調查報告書概況 本卷共收錄了18篇滿鐵調查報告書。其中有16篇是滿鐵調查機構基于調查數據撰寫的報告書,另外2篇則是滿鐵調查機構人員翻譯的已公開發表的重要中文資料譯文。本卷報告書覆蓋的區域主要在今內蒙古、東北、華北范圍。調查內容以農村經濟、社會狀況為主,調查方法以實地調查為主,所收集的資料主要是調查員通過實地測量、直接觀察、訪談等方式收集的資料。除正式調查報告書外,也附有一些調查日志,記錄了調查的路線、調查員的觀察及感想等內容。 本卷收錄的報告書多為內部資料油印件,大多屬于當時的機密文件。內容涉及中國各地農村的資源及日本的相應開發計劃等,旨在為日本的海外殖民服務。每篇報告書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封面上寫明報告名稱、編號及時間,在緒言或序中介紹資料來源、調查目標、調查概要、度量衡單位、中日度量衡換算比率等,正文則分章節或項目,詳細介紹調查地區的情況。本卷收錄報告書的寫作時間從1933年延續至1942年,大多集中于1933年—1936年。各篇報告書所描述的細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七七事變前后中國農村的經濟、社會狀況,是研究近代中國農村區域社會史、中日關系等課題的重要資料。 二、各報告書概要 《興安北分省三河地區調查報告》 該報告書完成于1934年,介紹了興安北分省三河地區的經濟概況。調查員是通曉俄語的俄國問題研究者,隨同專家調查團于6月3日從海拉爾出發,走訪了三河地區的12個村莊(當地共有17個村莊),參觀并記錄了該地區居民的生活狀況,7月1日返回海拉爾。報告書簡要介紹了三河地區概況、畜牧、農業、土地使用手續以及耕地稅、耕作方法、農具及務農人員、蔬菜、野生大麻的工業價值、商業、物價、工業、林產、漁業、礦產、交通及通信、教育、行政(自治)、公安、財政、宗教、居民生活及調查員的感想等內容,并附有行動日志。 三河地區位于呼倫貝爾一帶,哈烏爾河、得爾布爾河、根河三條河流形成的流域范圍,地處偽滿洲國與蘇聯之間的交界地區。當地散落著17個村莊,村民多為1918年后集體搬遷或越境逃亡的俄國人,包括以哥薩克為主的后貝加爾農民及少數俄化的其他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頗具特色。當地不允許土地私有,但土地開墾利用方面限制較少,且土地肥沃,適合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三河地區的農村經濟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處于自給自足狀態。商業不發達,大的村莊有商鋪/雜貨鋪,商品以日本商品和蘇聯商品居多,也有俄國小販到村中做生意。工業方面有黃油工廠、面粉廠和手工業小作坊。林業和漁業資源豐富,煉鐵原料及建筑用材極有開發前景。交通及通信不夠便利,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村莊采用類似哥薩克兵村制的自治體制,由村民選舉產生村莊長(不一定是退役軍人),任期一年。負責管理當地17個村的村莊總長也由選舉產生。自治體由旗公署管理,由蒙古人擔任長官。日本軍隊和偽滿洲國邊境警察均在當地一些村莊駐防。調查員評估了開戰后遭遇當地居民反抗的可能性,認為三河地區居民中舊軍人所占比例低,戰斗力不值一提,暴露了軍日本侵略者擴張海外殖民地的野心。 2. 《興安北分省三河地區及牙克石附近基本經濟調查報告》 該報告書完成于1934年,主要介紹額爾古納左翼旗(三河地方)和牙克石街道各村莊的情況。報告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包括緒言、額爾古納左翼旗(三河地方)各村莊情況、牙克石街道各村莊情況、針對白俄人的移民政策。調查由**期第二次軍用供水及資源調查隊開展,該調查隊從哈拉爾出發,總行程370余千米。調查時間為1934年2月12日至3月8日,歷時25天。與以往過于籠統的報告書相比,本報告書詳細介紹了三河地方的某些村莊的具體情況,并提供了此前極少受關注的牙克石站以北各村莊的情況。 本次調查區域內的主要居民是白俄移民,蒙古人、滿人勢力微弱。額爾古納左翼旗是以三河地方為中心的行政區域,當地絕大部分居民是后貝加爾的哥薩克移民(白俄難民),延續了后貝加爾的生活習慣,于1918年后逐步定居當地。報告書詳細介紹了額爾古納左翼旗旱(根)河沿岸及附近5個村莊的戶數/人口數、經濟狀況,以及額爾古納左翼旗各村莊的農業、畜牧、畜產加工、工業、商業、勞動等內容。牙克石街道是指從三河地區南端到北鐵西部線牙克石站的范圍。報告書介紹了這段街道沿途各村莊的戶口數/人口數、經濟狀況、農業、畜產、勞動等情況,預測了當地各產業的發展前景。牙克石附近的白俄人勢力與三河地方相比略顯薄弱,有來自偽滿洲國其他地方的移民。*后,報告書比較了舊東北政權時期和偽滿洲國時期的政府對當地白俄移民的政策,認為舊東北政權時期地方政府對其沒有確定、連貫的政策,濫用權力、干預村莊自治等,而偽滿洲國時期的政策是不干涉自治、任用當地白俄人擔任公職,有助于讓該地區成為日本農業移民的候補地。報告書也指出,保護蒙古人的政策可能導致牙克石街道地區白俄人與蒙古人的族際沖突,并提出把額爾古納左翼旗作為白俄人的移民收容地的主張。這種主張,看似在避免和調節沖突,實際是為日本的海外殖民計劃做鋪墊。 3. 《滿洲里扎賚諾爾方面調查報告書》 該報告書完成于1933年,內容為參加均需供水調查隊的調查員五條為正撰寫的旅行日志,記錄了當年11月16—30日期間,他在滿洲里和扎賚諾爾調查的所見所聞。 11月16—22日在滿洲里調查期間,調查隊員拜訪了當地的領事館、商務會、市政公所,并參觀了沿途的農場、煤礦等地,通過訪談和查閱記錄的方式了解當地的居民構成、稅收、工業、農牧業、貨幣等基本情況。11月23—29日,調查隊前往扎賚諾爾開展調查,途經三十里店,并描述了滿洲里到扎賚諾爾的地形。扎賚諾爾以煤礦開采為主,當地居民約有2,700人,其中約300人是農民,多為山東、河北等地來的移民。調查隊員以化學學者的身份拜訪了當地的煤礦,由于語言障礙,收集到的訪談資料有限。隨后,他們探訪了達賚湖,拜訪了國境警察隊,經三十里店、滿洲里回到海拉爾。 4. 《以景星為中心的札賚特王府、蘇鄂公爺府、阿立各圖地方農業調查報告》 該報告書完成于1934年,介紹了札賚特王府、蘇鄂公爺府、阿立各圖的地方農業狀況。調查隊于1934年6月3日從齊齊哈爾出發,開展了歷時40天的調查。調查地區包括龍江縣、景星縣、札賚特旗、科爾沁右翼后旗;該地區西部為山地,東部為平原;兩邊農業組織各異,西部多為旗人(蒙古人),東部多為漢人。調查隊的主要任務是供水、地質調查,順便收集地方農業經濟方面的資料。由于遇到交通不便、行政單位不夠統一、語言溝通不暢、缺少必要的文獻資料等實際困難,調查員根據實地訪談的情況做了推測,報告內容可能有不準確的成分。 報告書由22節和結語組成,介紹了調查途經地點的地理概況、各縣一般情況、氣候和土壤、社會習慣、土地所有和利用、佃耕慣例、地價和土地買賣方法、租稅、農村金融和副業、農業勞動狀況、農作物的交易、主要農作物的種類和生產狀況、農業生產時節、農具、農耕狀況、家畜分布和買賣方法、主要物價和地理狀況、居民的衣食住行、農家經營收支狀況、主要作物栽培收支狀況、景星縣烏里根河流域水田可耕地的調查,以及作為適宜移民地點的價值。 調查地區的居民以漢人移民和蒙古人為主。蒙古游牧民本來過著移動式遷移生活,后來逐步改為半定居、定居。漢族農村的村莊分布不集中,以屯為單位,由飲用水決定村落位置。氣候不利于種植蔬菜,土質肥沃,適合產糧。當地宗教種類繁多,居民文化程度低,缺乏衛生觀念,衛生保健未脫離原始狀態。地方治安較好,各村莊組織了自衛團。旗人村莊的土地由本族人占有,外旗人佃耕本旗和王府的土地。農業經營尚未脫離自然經濟狀態,有少量過剩農產品出售。旗人村莊沒有土地買賣,漢人村莊則有,地價在九一八事變后下降一半。在蒙古人聚居地區未發現租稅,漢人聚居地則有。當地農村金融借貸極少,農民沒有任何副業,在農閑季節做雜工。農業勞動者大多數不占有土地,以長工的形式受雇?傮w而言,調查地區各方面條件優越,且當地居民易于管理,具有非常高的農業移民地價值,可以大量接受外來移民。 5. 《關于東安省農產物征收對策的調查報告書》 該報告書完成于1942年,由6章及附錄組成,對當時東安省的農產物征收提出對策分析。報告書首先介紹了其寫作目的——促進農產物增產及上市率提升;然后介紹了東安農產物的上市狀況,認為當地的實際情況不甚理想;接著提出擴充農地的建議,認為重點在于改良現有耕地;為此要合理分配勞動力,以保證開墾農田及耕地需要;隨后點明解決政府與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興農精神,要自然推動生產,發動農民階層的力量,以便收購更多農產品;*后指出,糧食增產指導方案需要對不同人群(日本開拓團和兩類原住民)采取針對性措施。此時已進入抗戰后期,通過該報告書可知,日軍后方的糧食供應情況已經不甚樂觀。 6. 《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五區調查報告》 該報告書完成于1938年。本次調查活動由滿鐵產業部組織,調查時間從1937年3月7日持續至3月25日。調查地點位于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五區,通遼縣北部。主要調查目的在于弄清當地的地區概況、農業及畜牧業資源,為建立內蒙古開發方略做基礎。報告書由4節及附錄組成,分別介紹了地區概況、農業情況、畜產情況和各村情況。 調查地點是一個重要貿易區,居民以蒙古人為主,漢人極少,但蒙古人已經相當漢化,全部以農業為生。自耕農占40%,全部是蒙古人。農作物以大豆、高粱、粟為主,耕作方式粗放。租稅方面,本旗人和外旗人有所差別。租佃土地只借房屋,役畜、農具和種子全靠自己籌措,收成均分,秸稈歸東家。當地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但通過互助大致可以解決。有供外銷的農產品,沒有特定金融機構。主要家畜是馬、騾、驢、牛、羊、豬。當地沒有流行性畜疫,牧場廣闊,畜產方面可利用資源多,很有開發前景,但改善當地水量和水質問題十分緊迫。此外,報告書詳細介紹了該區46個村莊的具體情況,包括每個村莊的地勢、戶口、交通、農業狀況、畜產情況等詳細信息。 7. 《西烏珠穆沁調查報告》 本報告書完成于1933年。調查時間為1933年8月13日—8月24日,調查地點在西烏珠穆沁旗,主要調查目的是對旗內的地形進行實地觀察和一般交通調查,以深入研究資源和開拓銷路所需的交通路線的價值。調查報告由八部分組成,記錄了調查概況,以及當地的地勢、氣象、交通、人口及戶數、資源等情況。 該旗位于察哈爾東北部的錫林郭勒盟,地理位置重要。當地屬于純游牧地帶,交通條件便利。居民多為蒙古族,人口稀少,僧侶、喇嘛占總人口的大半。但林西縣多為漢人移民,生計方式也由半農半牧向全農化轉變。該旗的資源有家畜、青鹽,以及水、風等天然資源。調查員認為,由于當地人口過少、資源單一,沒有鋪設鐵路、公路的價值。但此處畜牧業資源豐富,適合利用當地資源來發展這一產業,以便發展內蒙古,并為日本對蘇戰爭提供資源。 8. 《東烏珠穆沁地方調查報告》 本報告書完成于1933年。調查時間為1933年8月3日—9月5日,調查地點為東烏珠穆沁旗。受天氣、交通狀況和日程安排等因素影響,實際在調查地點的時間僅為一周,因此調查隊采用了多種調查方法,包括直接觀察、訪談、區域比較等。調查目的在于了解當地情況,為產業開發和加強(偽滿洲國的)國防做準備。報告書分為六部分,包括緒言、洮南至東烏珠穆沁沿路概況、東烏珠穆沁概況、當地歷史沿革及基本政治情況、當地基本經濟情況,以及洮南至東烏珠穆沁鐵路的鋪設及相關概況。 東烏珠穆沁旗位于錫林郭勒盟,地處大興安嶺和蒙古國之間的邊境地區,是大興安嶺西麓的純游牧地帶,旗內蒙古王公的領地沒有開放。由于交通閉塞,對外交流較少,當地歷來受漢地方面影響很小,保持著純蒙古式特征。主要居民為蒙古人,外來人口很少。旗內事務由旗長(札薩克)管理,司法制度不健全,居民信奉喇嘛教。當地不適合農耕,普通百姓主要以畜牧業為生,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及財富觀念也與游牧生活相稱,把家畜作為唯一的財產。旗內經濟處于簡單狀態,沒有本地工商業,商品貿易主要靠外來的行商,用獸毛、獸皮交換布匹、茶葉等生活物資。報告書分析了東烏珠穆沁旗與周邊各地區的經濟關系,把屬于未開放地帶的東烏珠穆沁旗的物品運至已開發的大興安嶺以東洮南、突泉,商貿成本相當高。由于當地地理位置重要,鄰近地區有開墾農耕潛力,調查員認為很有必要鋪設洮南至東烏珠穆沁的鐵路,并提出由此可能產生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3卷) 作者簡介
自1907年創立至1945年日本戰敗,滿鐵調查機構派遣調查人員深入中國(特別是東北地區)城鄉開展實地調查。在近40年的時間里,滿鐵調查機構大量搜集我國的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情報,為日本政府、軍部提供了制定侵華政策所需的參考資料。其調查地域廣泛,重點調查地域為中國東北、華北的農村,此外也對華東、華中、西北、華南等地域的農村開展過調查。調查內容則可分為中國農村習俗調查及以農村經濟調查為重點的系列調查兩大部分。除實地調查外,滿鐵調查機構還組織翻譯了當時中外學者撰寫的關于中國經濟的論文、著作等。 本卷譯者: 張成,男,1984年生,湖北武穴人,任教于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日本社會與文化、日本社會與文化史、中日地域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李宏,男,1953年生,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已退休)。研究方向為日語語法、日漢翻譯、日語古典文法。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