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53311
- 條形碼:9787302553311 ; 978-7-302-5533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有關清華的校史讀物。 本書選擇清華大學發展、校園文化、科研與社會服務、校史人物等事關學校歷史的幾個重要方面,點面結合,精選一組歷史照片,以講故事的敘事方式,讓厚重的歷史鮮活起來,并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點,從不同側面挖掘、弘揚清華優良的文化與精神。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選擇清華大學發展、校園文化、科研與社會服務、校史人物等事關學校歷史的幾個重要方面,點面結合,精選一組歷史照片,以講故事的敘事方式,讓厚重的歷史鮮活起來,并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點,從不同側面挖掘、弘揚清華優良的文化與精神。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目錄
學 校 發 展
篳路藍縷創校元勛———清華創校時期的三位領導/ 3
“中等程度學校”≠“中學” / 6
學校管理以培養完全人格為懷/ 11
1915 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與《清華年報》創辦/ 16
五四運動與清華學校的管理變革/ 21
曹云祥校長奠定民主管理基礎/ 26
羅致良好教師是大學校長**個責任/ 31
從清華學校到國立清華大學/ 36
抗戰勝利后困難重重的接收/ 40
毛澤東電報指示保護清華/ 44
人 才 培 養
通識為本/ 49
一個學生的課堂/ 56
大師與大樓/ 62
教授互相聽課/ 66
關于“破格” / 70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頻繁嚴格的考試/ 74
再說頻繁嚴格的考試/ 79
60 分是否應該萬歲? / 83
科研與服務
研究是大學的靈魂/ 89
歷史上的農業學系/ 94
農事講習所/ 100
1934—1937 年的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 104
研制煙幕彈與防毒面具/ 110
5 英尺航空風洞的研制/ 114
15 英尺航空風洞的研制/ 119
遷滇前后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 125
清華大學研制滑翔機/ 129
邊疆問題研究會/ 133
學工程以服務國家民眾為*大*終之目的/ 141
校 園 文 化
從清華國文課堂看國人文化心理轉變/ 149
五四運動與清華學生思想轉變/ 153
清華校友的凝聚力/ 157
清華學校放映電影風波/ 163
“壽與國同”匾/ 168
Ⅵ
目錄
行勝于言/ 171
有理由的反抗是美德/ 175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180
學生圍攻朱家驊/ 184
1937 年前清華大學與燕京大學的拖尸運動/ 189
清華園里別具一格的體育景色:斗牛/ 199
清華八景/ 203
人 物
胡敦復在清華/ 211
清華校長中的“洋翰林” / 216
代理監督顏惠慶/ 221
周詒春校長發起創建歐美同學會/ 225
張煜全校長在清華的事功/ 230
曹云祥校長尊重學者/ 234
曹云祥校長的雅量/ 238
任期短暫的溫應星校長/ 241
梅貽琦校長的篤實與民主/ 246
葉企孫與吳有訓的因材施教/ 250
1924 年加拉罕演講風波/ 256
1924 年泰戈爾訪問清華園/ 260
王造時反駁梁啟超/ 268
徐鑄成的清華求學經歷/ 273
紅豆館主溥侗清華教曲/ 277
Ⅶ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華敦德與清華大學早期航空研究/ 282
趙德尊與“保衛華北”石/ 287
異域忠魂楊光泩/ 291
現代文天祥齊學啟/ 301
盡忠報國沈崇誨/ 307
合志士與學者于一身的張奚若/ 318
李大釗與清華/ 323
陳毅與清華/ 327
聶耳眼中的清華/ 332
后 記/ 337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節選
學校發展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篳路藍縷創校元勛——清華創校時期的三位領導篳路藍縷創校元勛 ——清華創校時期的三位領導1909年**批直接留美生合影 這是1909年游美學務處選送的**批直接留美生與游美學務處部分工作人員合影。年少的學生神情莊重,眼神中既有對負笈海外的向往,似乎也存有前往異國的一絲不安。**排坐著的三位年長者則面帶微笑,神態自若,由左往右依次為范源廉、周自齊和唐國安。他們是游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領導,是清華*早的三位領導。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設立游美學務處,由外務部會同學部管轄,負責選派游美學生和籌建游美肄業館。周自齊(當時署理外務部右丞左參議兼學部丞參上行走)為總辦,范源廉(學部員外郎)和唐國安(外務部候補主事)因“中西學問,均屬精通”而任會辦。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系學習西方而來,其源頭大致有二:一個是通過學習日本進而學習歐洲大陸,一是學習美國。細查周、范、唐三人履歷,不難看出清政府注意選擇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來辦理學堂,兼顧中國傳統教育與日、美兩大教育思潮來源,可謂用心良苦。 1911年入學的胡光麃評論:“總辦周先生是同文館*早的學生,又有滿清舉人的身份(副榜,即舉人備取),換言之,他是科舉出身;他沒有正式留過學,英文是在中國學的,但做過駐美代辦,舊金山、紐約總領事和古巴代辦,資格極老;會辦范源廉先生是留日的,在日本還辦過法政速成班;而唐國安先生則是個幼年生,與詹天佑、唐紹儀等同派出洋,是留美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在人選上是很有配合的,教育背景上也不偏頗留美派或那一派。”潘秀玲:《胡光麃先生訪問記》,胡光麃:《旅臺叢文三百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版,第585頁。 周自齊是我國庚款留學事業*早的參與者之一。在駐美使館工作期間,他作為駐美公使梁誠的得力助手,協助其交涉,促成美國退還超收的部分庚子賠款;在梁誠回國后,他任代理駐美公使期間,繼續交涉,聯絡中美兩國間有關庚子賠款的各項事宜。 周自齊、范源廉、唐國安負責留學生的選派和清華學堂的籌建。在短時間內,他們主持的游美學務處以負責、務實的態度,順利完成了三批直接留美生的選拔和派遣;在一片廢園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了集皇家園林風格與多種西式建筑風格和諧并存的美麗校園;為清華學堂招聘了*初的中外師資隊伍,招考了清華學堂的**批學生;主持制訂了《清華學堂章程》;為清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周自齊、范源廉離開學校,分別在多個重要崗位任職,事跡昭彰,均為民國著名人物。 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國安為清華學堂監督。5月1日,清華學堂重新開學,以后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任清華學校校長。 在范源廉建議下,清華學校由外務部管轄。 復學后的學校,工作紛繁復雜,唐國安宵旰焦勞、殫精竭慮,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乃至生命。唐國安將中等科五年、高等科三年的“五三制”改回“四四制”;四處奔波吁請上級部門支持解決學校經費問題;積極爭取將校園面積擴充一倍多,為學校長遠發展奠定重要基礎;貫徹學校“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的辦學宗旨,重視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等等。 長期勞累造成唐國安積勞成疾。1913年8月21日,自知病入膏肓的唐國安向外交部請辭,推薦副校長周詒春繼任。翌日,唐國安病逝于校長任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清政府辦理清華學堂,是舊傳統下辦新教育,也可以說是老環境中出新風氣,因此官場氣息總不可避免有所保留。入學考試時,周自齊穿著官服高坐堂上,到的學生站立廣場。旁邊考試官按省籍唱名:“浙江聽點”“江蘇聽點”……唱到學生名字時,相應的學生就高聲喊“到”。周自齊就在那個學生的名字上用銀珠紅點一下,如此,他就“正式”入場了。《我考取了清華學堂》,劉培育主編:《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45頁。 金岳霖回憶,有一次周自齊來清華。由大門(現在的二校門)至工字廳兩旁擺滿了菊花,一二尺一盆,好像接待皇帝一樣。學生見校長,需要打個“稟帖”,好像見官一樣。金岳霖有個湖南同鄉,后來回去了。但不久又想來清華,要金岳霖替他問問學校。金岳霖為了這件事要去見周自齊,只得買個稟帖,上面寫“為稟請者……”,*后寫上“稟請者金岳霖”等。 開學之日,周自齊、范源廉率眾學生在禮堂向“皇帝萬歲萬萬歲”牌行三跪九叩禮。有學生為逃避此儀式,前一日已預先告假,或詐稱腹痛,或假言發熱,等等。李紹昌:《半生雜記》第三、四章,《清華校友通訊》,新44期,1973年4月29日,第1頁。 任何人都不能脫離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環境,周、范、唐等亦如此。當時留有這些風氣和做派并不奇怪,不必苛責。所幸他們深具世界眼光,盡心地籌辦游美學務處、游美肄業館,使得清華的發展有了良好的開端。 馮友蘭先生指出,清華校史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縮影,清華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和高等教育走向獨立、走向世界的歷程。清華歷史的開端,凝結著周自齊、范源廉、唐國安的心血。他們的功績,應值得永遠銘記。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中等程度學校”≠“中學”“中等程度學校”≠“中學” 在清華100多年發展史上,1911—1928年為**個歷史時期,即清華學堂、清華學校時期。 對清華學校的程度,社會普遍存在以今視昔的誤解,認為清華學校類似當下普通中學程度。實際上,清華畢業生始終保持高水平,達到了美國初級大學的程度。試舉數例: 陳鶴琴:1914年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17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1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吳宓:1917年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1918年轉入哈佛大學,獲學士(1920年)、碩士(1921年)學位。 李權時:1918年入碧洛脫大學,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1921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22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葉企孫:1918年入芝加哥大學,1920年獲學士學位。1920年入哈佛大學,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陳岱孫:1920年入威斯康星大學,1922年獲學士學位。1922年入哈佛大學,1924年獲碩士學位,1926年獲博士學位。 根據1937年《清華同學錄》刊載校友信息,統計清華畢業后進入美國大學年級,則看得更加清楚:沈希珍:《清華留美學生之研究——以留美預備部學生為對象》,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第119頁。年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不詳191257131913151311419148631161915713418續表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不詳1916810112191781971019181015175111919151519681920112927113192121639712192221829591923221411161924211408619253112922419269819233192736244131928363224192915247合計11422936764199比率(%)11.7223.5437.726.8520.45吳景超曾考察指出,清華畢業赴美的學生“學文科的,到美國可以插大三,或大四;學實科的,有時可以插大二,有時還要進大一”吳景超:《清華的歷史》,《清華生活:清華十二周年紀念號》,《清華周刊》社1923年4月28日出版,第8頁。。由該表可見,1921年之前,清華學生大多數進入美國大學一、二年級。1921年開始,進入三、四年級的學生開始增加,尤其是三年級人數增加尤快。為了認識、理解清華學校college程度這一點,必須從清華學制說起。 清華在開辦之初,清政府的定位是“游美肄業館原為選取各生未赴美國之先,暫留學習而設……現經擬定辦法,于該館高等、初等兩科各設四年級,并于高等科分科教授,參考美國大學課程辦理,庶將來遣派各生,分入美國大學或直入大學研究科,收效較易,成功較速”《外務部學部呈明游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緣由(宣統二年十一月)》,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頁。。制定的清華學堂章程明確規定“高等科注重專門教育,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其學程以四學年計,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其學程以四學年計”《清華學堂章程(宣統三年正月)》,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146頁。。 清華學校時期,清華學制八年(1925年成立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除外)。但在八年內各階段分期上數次變更。1911年2月頒布的《清華學堂章程》規定,高等科與中等科各四年;《清華學堂章程(宣統三年正月 1911年2月)》,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146頁。到這年9月,為了與學部頒行的中學堂暨高等學堂畢業年限相符,清華學堂即由“四四”學制改為“三五”學制,“高等科三年畢業,中等科五年畢業”《游美學務處改行清華學堂章程緣由致外務部申呈(宣統三年七月十四日)》,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151~152頁。。當時在讀的吳宓事后回憶,這次學制改革由教務長張伯苓推動進行。《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100~103頁。在這次改革中,清華還降低課程難度,在當時,此事連同教務長胡敦復去職一事曾引起一次風波。 1927年,邱椿在《清華年刊》發表文章提到“到了民國元年,唐開生做校長,把清華課程改革一番。當時有許多學生反對他,說他把清華的程度改得太低,還鬧了一次風潮”邱椿:《清華教育政策的進步》,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270~271頁。。吳宓在其《自定年譜》中提到,這次課程改革是張伯苓取代胡敦復任教務長后實行的,并具體說明了如何降低課程難度。“張伯苓先生,又力言‘不可妄趨高深’,故課本悉皆改換,惟取簡易”《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第100~103頁。。 這個時期,唐國安任校長、張伯苓接替胡敦復任教務長。因此,即使改革由張伯苓發起,也必定得到校長唐國安的支持才可能實行。因此,可以將邱椿、吳宓二人的判斷結合起來考察。 從1913年下半年起,清華學制又改為“四四”學制,直到1929年留美預備部學生全部畢業。 可以說,清華學校時期,學校程度是完整的中學教育加大學一二年級,不單純是中學,也非大學預科。 費培杰:《學程標準問題大學問題》(《清華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 這種學制使得清華陷入“大學不是大學,中學不是中學”費培杰:《學程標準問題大學問題》,《清華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第62頁。“學生程度,能插美校何級,尚不能知”的窘境,《本校秋季開學志事》,《清華周刊》,第286期,1923年9月20日,第16頁。給畢業生聯系美國學校入學插班帶來不便。由于某些美國大學并不了解清華課程實際程度,High Shool的畢業文憑又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曾有美國大學教務人員發出“清華高等科程度能否與美國High School相敵,尚系問題”的疑問鄧耀冠,黃憲儒,費培杰:《通信》,《清華周刊》,第268期,1923年2月9日,第51頁。。因此,清華學生聯系插班時,或者出示清華英文章程等反復懇切陳情,或找在讀中國學生協助解釋說明。王天優:《為今夏來美諸同學進一言(續)》,《清華周刊》,第79期,1916年5月31日,第7頁。如果某校此前沒有清華學生就讀而又對清華學生程度有所疑問,那么**個聯系該校的學生就會遇到諸多障礙。對于不能插入高年級的學生,只能從低年級開始,重復學習在清華已經學過的內容,造成時間浪費。而對于不能出國同學,由于在校所受教育不是完全的大學教育,走向社會后,就業發生問題。費培杰:《學程標準問題大學問題》,《清華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第65頁。隨著1925年清華成立大學部,立足于本土培養大學本科學生,大學部學生不再畢業后公費留美;原來留美預備部隨著1929年*后一批學生畢業留美而取消,這種“大學不是大學,中學不是中學”的問題自然不存在了。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作者簡介
金富軍,清華大學校史館副館長、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清華大學校史研究。主編或參編《清華大學一百年》、《清華大學志》、《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周詒春文集》、《周詒春圖傳》等多部書籍,發表各類論文多篇。北京市教育志編纂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委員。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