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王安石全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971049
- 條形碼:9787560971049 ; 978-7-5609-7104-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安石全傳 本書特色
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 ——曾鞏 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司馬光 余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黃庭堅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梁啟超
王安石全傳 內容簡介
本書描寫了一個出生平民,但是官至宰相的官場升遷之路;也描寫了一個變法失敗、失去至親后,潛心向佛的自我修行之路。他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創造了中國變法目前的一個奇跡。作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卻生前被世人責難,死后數代都不能洗刷罵名。在歷史機遇和個人抱負之間,王安石度過了他的傳奇一生。
王安石全傳 目錄
上 篇 少壯自負,與日爭輝
**章 荊公非凡的少年路
**節 盛世奏響的悲歌 / 002
第二節 韶州三年塑性格 / 006
第三節 巧出題嘆傷仲永 / 010
第四節 少年才情領風騷 / 013
第五節 人生轉折的風雨 / 018
第二章 登龍門,欲展宏圖
**節 初涉政壇,臥薪嘗膽 / 025
第二節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 030
第三節 短暫京官,屢求外任 / 038
第四節 空負報國之志,難遇知音明君 / 044
第三章 熙寧執政巧謀合
**節 胸懷天下的萬言書 / 053
第二節 丈夫出處非無意,猿鶴從來不自知 / 057
第三節 帝聞聲譽見其人 / 061
第四節 遇明主,欲行新法 / 064
第五節 響亮的“三不足”口號 / 067
中 篇 展翅翱翔,空留余恨
第四章 心系蒼生,清廉為官始變法
**節 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北宋 / 074
第二節 變法彰顯其本質 / 079
第三節 眾建賢才,人才迫切 / 100
第五章 日落西山終歸敗,一人之力終歸小
**節 黨派之爭互交鋒 / 111
第二節 元祐更化廢新法 / 113
第三節 君臣失和動根基 / 123
第四節 用人不當,可恨惠卿 / 129
第五節 被呼拗公,大賢之玷 / 131
第六節 不諳政治,終成遺憾 / 134
第六章 壯志未酬,淚灑官場
**節 屢上辭呈,君臣相惜 / 139
第二節 辭相成功,告老江寧 / 146
第七章 鐘山隱居,夢歸故里
**節 無官身輕,賦閑江寧 / 152
第二節 息影山林,談詩論佛 / 159
下 篇 悠悠千祀,間生偉人
第八章 讀書要學王荊公
**節 創作與生活 / 172
第二節 好學不倦 / 175
第九章 做官處世思想——荊公之思想
**節 政治思想 / 180
第二節 文學思想 / 187
第三節 哲學思想 / 194
第十章 以一人之力戰天下之人
**節 荊公與司馬光 / 197
第二節 荊公與蘇軾 / 208
第三節 荊公與范仲淹 / 213
第四節 荊公與歐陽修 / 216
第十一章 千秋爭議王安石
**節 古代的評價 / 221
第二節 近代的評價 / 226
第三節 當代的評價 / 227
第四節 結語 / 228
附錄一 王安石大事年表 / 230
附錄二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 233
主要參考文獻 / 245
后 記 / 246
王安石全傳 節選
**節 初涉政壇,臥薪嘗膽 慶歷二年的這次殿試共取進士839人,這次科舉是北宋一朝*著名的科舉考試之一,因為本科涌現了大批在此后的北宋政壇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人物。*令人的驚奇的是本次科舉甲科進士前四名中后來有三人做過大宋朝的宰相,這在此前歷代都是聞所未聞的奇事,這三個人分別是王珪、韓絳和王安石,而他們三人的名次也正好是從第二至第四排序下來,不能不讓世人驚嘆世事的巧合。 進士及第后王安石等人需要在京城做短暫的停留,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要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在這段時間里,王安石與同科友人談古論今,過得好不愜意。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朝廷的任命狀下來了,王安石以秘書郎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簡稱淮南簽判。接到任命后,王安石很快打點好行裝匆匆踏上了赴任的旅途,開始了他全新的人生歷程。 在此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關于宋朝官制的一些情況。 宋沿唐制,官名官品不變,但內容有所不同。 在中央,中書門下主管行政,一把手就是宰相,全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簡稱“執政”;樞密院主管軍事,一把手稱“樞密使”,副手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兩府合稱“中樞”。理論上,樞密院與中書平級,但實際上,很多人把當宰相作為自己為官的*高目標,沒有幾個人把做樞密使當一回事。 中央另設三司,包括鹽鐵司、度支司和戶部司,主管財政,一把手稱“三司使”,職位僅次于宰相,又稱“計相”,副手為“三司副使”或“三司判官”。兩府三司互不相干,由皇帝直接領導。這是當時中央機構的大致格局,后來神宗自己改過一次,史稱元豐改制。 在地方,行路、州、縣三級建制。仁宗時全國設十五路,一路相當于現在一省。王安石當時所在的淮南東路就是其中一路。路的主要領導是節度使和觀察使,但這兩個官職在宋朝基本上是個名義,并不常設。 路的常設職位有: “轉運使”,全面負責,是實際上的一把手; “經略安撫使”,主管軍政; “提點刑獄使”,則主管司法,王安石就曾做過這個官; “提舉常平使”,主管財政。 各職位獨立,直接受皇帝領導。 從人口上來說,路下所設的州,只相當于現在的縣,而宋時的縣,則僅相當于現在的鄉。 淮南上任三個月后,王安石請假回鄉看望自己尚在老家的祖母,一是為了省親,還有一件事就是為了成親。這次回家期間,已經23歲的王安石迎娶了他的表妹吳氏,也就是他舅舅的女兒,這一年吳氏19歲。見到舅舅時,王安石想起了當年的那個神童方仲永,但是舅舅告訴他方仲永已經才華盡失,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了。王安石無奈地笑了笑,他早已預料到會有這一天,而《傷仲永》一文就是在此之后做出的。 既然回到了老家,王安石就不能不去看另外一個人,就是那個與自己在京師相遇后便結成好友,此后書信往來不斷的曾鞏。曾鞏也是撫州人,他第二次科舉再次失利,不得不在家中繼續等待著下次機會。誰知還未等他前去拜訪年長于自己的好友,曾鞏聽說王安石回鄉后就已經等不及找上門來了。好友相見自然是萬分高興,相談甚歡。曾鞏曾作詩《過介甫》記敘他與王安石的這次相見,詩云: 日暮驅馬去,停鑣叩君門。 傾諳肺腑盡,不聞可否言。 淡爾非外樂,恬然忘世喧。 況值秋節應,清風蕩歊煩。 徘徊望星漢,更復坐前軒。 兩個才子的相見,詩文附和當然是少不了的。王安石這次回來新作了一首名為《還自舅家書所感》,曾鞏讀后立即附詩一首《酬介甫還自舅家書所感》。王安石在臨行前又去回訪了曾鞏,臨別時王安石作《同學一首別子固》贈予曾鞏。無論是對曾鞏還是王安石,他們之間的詩文附和、往來的數量在他們的一段時期的作品中都占據了相當大的部分,可見二人之間的關系是異常親密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