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27998
- 條形碼:9787305227998 ; 978-7-305-2279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體用”思想的“用”和“體”進行集中、全面、深入地歷史考察和哲學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國古代哲學的本來面目和未來走向。基于體用邏輯分析的普遍性,全文結構依據“即用顯體,立體行用”的原則來安排,共分上下二篇,上篇屬于“用”,下篇屬于“體”。正是在這樣的結構安排中,實現了體用思想研究的諸多成果。
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 目錄
緒論 “古今一中西”視域中的中國哲學
上編 “體用”源流
**章 先秦兩漢時期:“體用”意識之孕育與萌動
**節 儒家禮樂文化中的“體用”意識
一、先秦儒家禮樂文化中的“體用”意識
(一)《尚書》:“五行”之“體一性一用”
(二)《左傳》:“體政”之體
(三)《論語》:禮之本與用
(四)《孟子》:志氣合于一體
(五)《荀子》:貴本而親用
(六)《禮記》:禮之大體與禮之用
二、漢代儒家禮樂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一)《春秋繁露》:“禮者,庶于仁,文、質而成體者也”
(二)《新書》:“內本六法,外體六行”
(三)《說苑》:“轉相為本”
(四)《漢書》:六藝之體用
(五)《申鑒》:“道之本,仁義而已”與“知道之體”
(六)《中論》:“文質著然后體全”
第二節 諸子天道性命中的“體用”意識
一、墨家學說中的“體用”意識
二、道家學說中的“體用”意識
(一)《老子》:“弱者道之用”
(二)《文子》:“道以無為有體”
(三)《莊子》:“大本大宗”與“無用之用”
(四)《論六家要旨》:道家“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三、法家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一)《管子》:“體、禮者,所以取天下”
(二)《韓非子》:“以道為常,以法為本”
四、兵家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一)《司馬法》:“體俗”與“體其命”
(二)《尉續子》:“虛實者,兵之體也”
(三)《三略》:“帝者,體天則地”
第三節 秦漢宇宙氣論中的“體用”意識
一、《黃帝四經》:“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二、《呂氏春秋》:“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
三、《淮南子》:“無為者,道之體也;執后者,道之容也”
四、《論衡》:“不相賊害,不成為用”
五、《潛夫論》:“道者,氣之根也;氣者,道之使也”
第四節 早期易經詮釋中的“體用”意識
一、先秦易學中的體用意識
(一)春秋易學之與體用
(二)戰國易學與《易傳》
二、漢代易學中的體用意識
(一)《焦氏易林》:卦體與性體
(二)《京氏易傳》:互體說與飛伏說
(三)《易緯》:三易說與四太說
(四)鄭玄:“復歸本體,亦是從無入有”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體用”范疇之發生與定型
**節 玄學興起與體用范疇
一、魏晉玄學概說
二、正始玄學之體用
(一)王弼經典詮釋中的“體用”創造
三、竹林玄學之體用
(一)阮籍:“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
(二)康:體贍而用博
……
下編 “體用”哲學
上編 “體用”源流
**章 先秦兩漢時期:“體用”意識之孕育與萌動
**節 儒家禮樂文化中的“體用”意識
一、先秦儒家禮樂文化中的“體用”意識
(一)《尚書》:“五行”之“體一性一用”
(二)《左傳》:“體政”之體
(三)《論語》:禮之本與用
(四)《孟子》:志氣合于一體
(五)《荀子》:貴本而親用
(六)《禮記》:禮之大體與禮之用
二、漢代儒家禮樂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一)《春秋繁露》:“禮者,庶于仁,文、質而成體者也”
(二)《新書》:“內本六法,外體六行”
(三)《說苑》:“轉相為本”
(四)《漢書》:六藝之體用
(五)《申鑒》:“道之本,仁義而已”與“知道之體”
(六)《中論》:“文質著然后體全”
第二節 諸子天道性命中的“體用”意識
一、墨家學說中的“體用”意識
二、道家學說中的“體用”意識
(一)《老子》:“弱者道之用”
(二)《文子》:“道以無為有體”
(三)《莊子》:“大本大宗”與“無用之用”
(四)《論六家要旨》:道家“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三、法家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一)《管子》:“體、禮者,所以取天下”
(二)《韓非子》:“以道為常,以法為本”
四、兵家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一)《司馬法》:“體俗”與“體其命”
(二)《尉續子》:“虛實者,兵之體也”
(三)《三略》:“帝者,體天則地”
第三節 秦漢宇宙氣論中的“體用”意識
一、《黃帝四經》:“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二、《呂氏春秋》:“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
三、《淮南子》:“無為者,道之體也;執后者,道之容也”
四、《論衡》:“不相賊害,不成為用”
五、《潛夫論》:“道者,氣之根也;氣者,道之使也”
第四節 早期易經詮釋中的“體用”意識
一、先秦易學中的體用意識
(一)春秋易學之與體用
(二)戰國易學與《易傳》
二、漢代易學中的體用意識
(一)《焦氏易林》:卦體與性體
(二)《京氏易傳》:互體說與飛伏說
(三)《易緯》:三易說與四太說
(四)鄭玄:“復歸本體,亦是從無入有”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體用”范疇之發生與定型
**節 玄學興起與體用范疇
一、魏晉玄學概說
二、正始玄學之體用
(一)王弼經典詮釋中的“體用”創造
三、竹林玄學之體用
(一)阮籍:“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
(二)康:體贍而用博
……
下編 “體用”哲學
展開全部
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胡勇,湖南岳陽人。中南大學哲學系碩士、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博士,南京大學商學院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哲學、佛學與文化旅游產業研究。出版專著(合著)1部,在《哲學研究》、《孔子研究》、《道德與文明》、《文化產業研究》及《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書友推薦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