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生命進化論生命進化史3:從野性到文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44234
- 條形碼:9787229144234 ; 978-7-229-14423-4
- 裝幀:128g啞粉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進化論生命進化史3:從野性到文明 本書特色
6次生物大滅絕,9次進化飛躍,呈現生命40億年演化全過程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十年精心打磨原創科普佳作舒德干、陳駿、康樂、殷鴻福四位中科院院士權威推薦中國地質學會推薦☆6次生物大滅絕,9次進化飛躍,呈現生命40億年演化全過程☆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十年精心打磨原創科普佳作☆舒德干、陳駿、康樂、殷鴻福四位中科院院士權威推薦☆中國地質學會推薦★一本滿足你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原創科普作品宇宙誕生138億年,地球生命誕生也已經40億年,而人類自己的歷史不過幾百萬年。在這以“億年”來衡量的漫長時間里,生命從無到有,經歷6次生物大滅絕,9次進化飛躍才成就了今天地球生命的繁盛。 5.41 億年前,**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拉開了脊椎動物進化的序幕。5.3億年前,地球上脊椎動物的始祖昆明魚(或海口魚)出現。長出脊椎,有頭腦和眼睛,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次巨大飛躍。 4.4億年前,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拉開了魚類大繁盛的序幕。4.23億年前,**個有頜骨的脊椎動物初始全頜魚出現,此后所有脊椎動物的“嘴巴”都是由它的頜骨演變而來。長出頜骨,主動捕食,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二次巨大飛躍。 3.77 億年前,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拉開了陸生脊椎動物進化的序幕。3.6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個有肺的四足陸生脊椎動物——魚石螈。長出四足,爬行登陸,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三次巨大飛躍。 3.06 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個產羊膜卵的爬行動物林蜥(或始祖單弓獸),從此脊椎動物才能徹底離開水征服陸地。產羊膜卵,征服陸地,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四次巨大飛躍。 2.51 億年前,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拉開了恐龍進化的序幕。2.34 億年前,地球上誕生了目前已發現*原始的恐龍——始盜龍。真爬行動物向恐龍的演變,進化出可以垂直站立的四肢,不再匍匐前行,后肢不僅可以直立行走,還可以快速奔跑,而上肢主要用來捕食,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五次巨大飛躍。 2 億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拉開了恐龍繁盛的序幕。1.9億年前出現了大型的四足直立行走的蜥腳類恐龍;1.45億—1.25億年前出現了長有不對稱羽毛、可以飛翔的恒溫動物——始祖鳥和熱河鳥。恒溫長羽,可以飛行,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六次巨大飛躍。 6500萬年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拉開了哺乳動物大繁盛和靈長類進化的序幕。恐龍、翼龍、蛇頸龍和滄龍滅絕,為哺乳動物爆發式多樣化繁衍創造了條件。長毛恒溫,胎生哺乳,如*早 1.6 億年前的中華侏羅獸、始祖獸,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七次巨大飛躍。 大約在440萬年前,地猿進化出地猿始祖種,這是**個可以兩足站立,直立行走的古猿,也稱拉密達古猿。兩足站立,直立行走,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八次巨大飛躍。 390 萬年前,地猿始祖種進化出阿法南方古猿,然后進化出能人,能人又進化出匠人。 匠人已開始褪去體毛,并學會用火,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九次巨大飛躍。 200萬年前,匠人**次走出非洲,后來滅絕;80萬年前匠人進化出的海德堡人第二次走出非洲,首先到了歐洲和西亞,生活在歐洲的海德堡人在40萬年前進化出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30萬年前仍生活在非洲的海德堡人進化出晚期智人,約在16萬年前(或5萬年前),第三次走出非洲,先后到達歐洲、亞洲,消滅了生活于當地的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終擴展到全世界,開啟了人類文明。 “生命進化史”三部曲從宇宙大爆炸,氫、氧、碳、氮等元素產生,生命起源假說開始,一直到智人走出非洲開啟人類文明,內容結合天文學、地學、生物學等,全面梳理了地球生命40億年演化的大脈絡。從物質產生,到生命起源,再到多細胞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人類,講清楚進化的每一個重要環節,搭建起完整的生命進化知識體系。 如果你是對生命進化充滿好奇的寶寶,這套《生命進化史》無意會滿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什么樣的物質才能被稱為生命?地球上*早的生命是什么?什么樣的爬行動物才是恐龍,恐龍如何分類?恐龍真的能像電影《侏羅紀公園》里那樣通過克隆技術復活嗎?鯨魚是如何從陸生哺乳動物古偶蹄獸經過1000多萬年進化成現在的樣子?為什么古生物從出現到演化至今,一直都是四肢動物?為什么大多數動物身體結構是對稱的?人類起源至今,哪些方面在進步,哪些方面在退步?現代人為什么都攜帶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你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生命進化問題,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600多種神奇古生物,1500余幅精美古生物化石及復原圖本書精選在生命進化史上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神奇古生物600多種,隨文配有1500余幅古生物化石圖片,以及精美古生物復原圖。這些圖片生動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古生物,除了它們的長相、體型特征,還有它們如何捕獵、遷徙等。絕大部分圖片配有詳細的圖說,簡直是一套生命進化百科全書。 ★隨書贈送“脊椎動物進化示意圖”和“地球生命進化歷程”折頁“脊椎動物進化示意圖”是作者在十多年研究基礎上精心繪制而成,清晰地展現了脊椎動物幾十億年里進化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進化環節都配有代表性的物種,全面展示了脊椎動物從海洋到陸地,從陸地到天空的演化過程。“” 為什么說人類起源于非洲 大約在260萬年前,第四紀冰期開始,許多哺乳動物因此滅絕,如劍齒虎、猛犸象、披毛犀、板齒犀等,但卻開啟了“人類時代”。 從此地球迎來了*輝煌的時代。 關于人類的起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多地起源說,另一種是單地起源說。 多地起源說主要流行于 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多地起源說認為人類的祖先來自非洲,但是他們從非洲走出后,并沒有滅絕,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別進化出當地的現代人。 多地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沃波夫教授(Milford H. Wolpoff)。 沃波夫教授認為在 150 萬(實際是約 200 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匠人(早期的直立人)**次走出非洲后,到達世界各地,并在當地獨立演化,有元謀人、北京人、爪哇人、海德堡人、藍田人、尼安德特人、鄖縣人等,在地理環境隔離的狀態下,分別平行進化成當地的現代人;但另一方面,自然選擇、基因突變、遺傳漂變等其他復雜的因素使現代人向大致相同的方向演化。*終,一些地方上人類的多樣性消失,當前的現代人雖保留一些地方性特征,但仍有許多相似的特征。 另一種單地起源說,20 世紀 90 年代在遺傳學上獲得了有力的支持,雖然仍有一定數量的學者支持多地起源說,但是接受單地起源說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人類起源的主流觀點,幾乎成為定論。單地起源說不僅獲得化石證據的支持,而且分子生物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以及人類基因組譜對比分析也為這一學說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因為從 580 萬年前的地猿到現今的人類,基因變異都是連續的,并在 DNA中都保留有變異的記錄。也就是說,從古猿到現代人 580 多萬年的進化歷史,在人類的 DNA 中都保留有進化的記錄,這些進化記錄顯示了基因變異的歷史痕跡。 單地起源說認為,180 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匠人**次走出非洲,遷徙到印尼的爪哇島(180 萬—160 萬年前)、格魯吉亞(170 萬年前),以及東亞(160 萬—120 萬年前),由于不能適應當地的地理與環境或被后來的早期智人消滅,大約在 20 萬年前,都相繼滅絕。而仍留在非洲的匠人,大約在 80 萬年前進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在非洲與歐洲之間遷徙,這是人類第二次走出非洲。這次出走首先到達歐洲,大約在 40 萬年前,遷徙生活在歐洲的海德堡人在自然地理等生殖隔離下,獨立進化成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而仍然生活在非洲的海德堡人,在 30 萬年前,進化出晚期智人,也稱智人,他們才是我們現代人真正的、*近的共同祖先。 在 16 萬—5 萬年前,地球氣候變得極其寒冷,海平面結冰,晚期智人在紅海東南角的曼德海峽,與尼安德特人進行了數次激烈的戰斗,*后大約在 5 萬年前,晚期智人終于憑借自己的團隊優勢、良好的組織能力、快速的奔跑和優良的武器,打敗了尼安德特人,這是人類第三次走出非洲,而尼安德特人被迫到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域生活,*終因饑寒交迫,在3 萬年前滅絕。 據遺傳學研究,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大約有150多人,其中只有極個別男性(形象 地稱其為“亞當”)和極個別女性(形象地稱其為“夏娃”)成了我們現代 76 億多人的直接祖先,也可以說,只有他們留下了血脈,我們現代人就是這些極個別男性和女性的后代。 對于人類來說,人體中有兩種細胞,一種是體細胞,含有23 對(46 條)染色體,其中第23 對是性染色體;另一種是生殖細胞(男性是精子,女性是卵子),由于發生減數分裂,所以每一個精子內就剩下 23 條染色體,只有第 23 條染色體是性染色體,或者 X 染色體,或者 Y 染色體,其中一半精子含有 X 染色體,一半精子含有 Y 染色體,決定著孩子的性別,而女性卵子的第 23 條性染色體均是 X 染色體。 當含有 X 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這樣受精卵中就有 23 對(46 條)染色體。當第 23 對性染色體是含 X 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中的X 染色體結合,則形成XX 受精卵,發育的胎兒就是女孩;當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中的X染色體結合,則形成YX受精卵,發育的胎兒就是男孩。所有男人都攜帶同樣的 Y 染色體,這個 Y 染色體屬于一個原始人類的男人——亞當;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后,精子中線粒體會啟動一套自毀機制(2016 年,中、美、日三國科研人員的*新研究成果),否則,胚胎存活率就會降低。男人和女人都攜帶線粒體 DNA,但是男人生殖細胞內的線粒體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所以,發育的這個胎兒,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身體細胞內的線粒體就只遺傳有母親細胞內的線粒體,而沒有遺傳父親細胞的線粒體,胎兒細胞內的線粒體 DNA 只能來自于母親,上溯源頭,這個線粒體 DNA 只能屬于那個原始人類的女人——夏娃。 同樣,精子中的 Y 染色體在與卵子中的 X 染色體結合時,Y 染色體中的基因并不參與重組,保留其“男性”本色,從而決定了胎兒為男性,而且 Y 染色體中的決定性別的基因會一直遺傳下去,即從人類**個男性祖先——“亞當”,一直遺傳到現在的每個男性,所以所有男性都具有一樣的 Y 染色體基因。 盡管都是相同原版的復制品,Y 染色體也不一樣,代復一代,變異會在 Y 染色體中積累變化,并在基因中記錄下來,變異的結果直至發生基因突變。線粒體 DNA 也是如此,發生變異積累,并記錄下來。 這一切都已被遺傳基因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證實。 2003 年,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和中國的科學家經過 13 年的努力,共同繪制完成了《人類基因序列圖》。這一研究結果證明,現在我們 76 億多人都可能源自一個“母親”。英國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家經十幾年的 DNA 研究發現,全世界的人口分別繁衍自 36 個不同的、被稱做“宗族母親”的原始女人,所有這些“宗族母親”又都是 20 萬—15 萬年前非洲大陸上一個命名為“線粒體夏娃”的女人的后代。 盡管“夏娃”不是當時唯一活著的女性,然而她卻是唯一一個將血脈延續繁衍到今天的原始女人,也就是說,我們身體細胞內的線粒體,都源自于這個“線粒體夏娃”。 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西基斯教授研究發現,現代歐洲人其實大多數都是遠親:97% 的現代歐洲人,其實都起源于45000—10000 年前冰河時代的7個不同女人,這7個“宗族母親”被他稱做是“夏娃的7個女兒”,現代歐洲人細胞的線粒體 DNA 都來自于這 7 名原始女人的“線粒體 DNA”。 根據*近人類基因組研究,現代所有男人Y染色體都可以追溯到50000 年前的那個男人——亞當。 大約在 3300 萬年前,由于地殼板塊的運動,洶涌炙熱的巖漿從兩個板塊(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涌出,將古老的非洲大陸撕開一個巨大的裂口——東非大裂谷。2300 萬—500 萬年前,為東非大裂谷主要斷裂運動期,500萬—260萬年前,為東非大裂谷大幅度錯動期,并基本形成現在的樣子。東非大裂谷深 1000—2000 米,*寬達 200 千米,長5800 千米,是世界大陸上*大的斷裂帶。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阻礙了非洲森林古猿的交流,長時間之后形成了生殖隔離。 在東非大裂谷的東側埃塞俄比亞中部阿瓦什河谷阿法爾洼地生活著一支古猿,為了適應地理環境和氣候的變化,世世代代基因產生了適應性變異,形成了地猿,這也許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 生活在 580萬—520 萬年前的卡達巴地猿是與黑猩猩分開的*早人類。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了一具迄今保存*為完整的雌性古猿標本,經研究分析證明,它就是生活在440萬年前的地猿始祖種,被命名為拉密達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amidus ,簡稱 Ardi),她位于人類系統樹的根附近。
生命進化論生命進化史3:從野性到文明 內容簡介
講述了從 3.06 億年前兩棲動物進化出爬行動物,到6500 萬年前白堊紀恐龍大滅絕,展示了漫長時光里被恐龍占據的世界。從陸地到天空,從恐龍到鳥類,生命的舞臺不斷擴大,生命的形式也更加多樣。恐龍一向是人們研究和了解的熱點,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樣的生物才被稱為恐龍,也不清楚它們是怎么來的,與今天的動物具體有著什么關系。本書對這些問題都有清晰的解讀,不僅帶領我們回到那失落的世界,而且結合新的考古發現,幫助我們認識活在今天的“恐龍”。
生命進化論生命進化史3:從野性到文明 目錄
生命進化論生命進化史3:從野性到文明 節選
為什么說人類起源于非洲 大約在260萬年前,第四紀冰期開始,許多哺乳動物因此滅絕,如劍齒虎、猛犸象、披毛犀、板齒犀等,但卻開啟了“人類時代”。 從此地球迎來了*輝煌的時代。 關于人類的起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多地起源說,另一種是單地起源說。 多地起源說主要流行于 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多地起源說認為人類的祖先來自非洲,但是他們從非洲走出后,并沒有滅絕,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別進化出當地的現代人。 多地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沃波夫教授(Milford H. Wolpoff)。 沃波夫教授認為在 150 萬(實際是約 200 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匠人(早期的直立人)**次走出非洲后,到達世界各地,并在當地獨立演化,有元謀人、北京人、爪哇人、海德堡人、藍田人、尼安德特人、鄖縣人等,在地理環境隔離的狀態下,分別平行進化成當地的現代人;但另一方面,自然選擇、基因突變、遺傳漂變等其他復雜的因素使現代人向大致相同的方向演化。*終,一些地方上人類的多樣性消失,當前的現代人雖保留一些地方性特征,但仍有許多相似的特征。 另一種單地起源說,20 世紀 90 年代在遺傳學上獲得了有力的支持,雖然仍有一定數量的學者支持多地起源說,但是接受單地起源說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人類起源的主流觀點,幾乎成為定論。單地起源說不僅獲得化石證據的支持,而且分子生物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以及人類基因組譜對比分析也為這一學說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因為從 580 萬年前的地猿到現今的人類,基因變異都是連續的,并在 DNA中都保留有變異的記錄。也就是說,從古猿到現代人 580 多萬年的進化歷史,在人類的 DNA 中都保留有進化的記錄,這些進化記錄顯示了基因變異的歷史痕跡。 單地起源說認為,180 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匠人**次走出非洲,遷徙到印尼的爪哇島(180 萬—160 萬年前)、格魯吉亞(170 萬年前),以及東亞(160 萬—120 萬年前),由于不能適應當地的地理與環境或被后來的早期智人消滅,大約在 20 萬年前,都相繼滅絕。而仍留在非洲的匠人,大約在 80 萬年前進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在非洲與歐洲之間遷徙,這是人類第二次走出非洲。這次出走首先到達歐洲,大約在 40 萬年前,遷徙生活在歐洲的海德堡人在自然地理等生殖隔離下,獨立進化成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而仍然生活在非洲的海德堡人,在 30 萬年前,進化出晚期智人,也稱智人,他們才是我們現代人真正的、*近的共同祖先。 在 16 萬—5 萬年前,地球氣候變得極其寒冷,海平面結冰,晚期智人在紅海東南角的曼德海峽,與尼安德特人進行了數次激烈的戰斗,*后大約在 5 萬年前,晚期智人終于憑借自己的團隊優勢、良好的組織能力、快速的奔跑和優良的武器,打敗了尼安德特人,這是人類第三次走出非洲,而尼安德特人被迫到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域生活,*終因饑寒交迫,在3 萬年前滅絕。 據遺傳學研究,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大約有150多人,其中只有極個別男性(形象地稱其為“亞當”)和極個別女性(形象地稱其為“夏娃”)成了我們現代 76 億多人的直接祖先,也可以說,只有他們留下了血脈,我們現代人就是這些極個別男性和女性的后代。 對于人類來說,人體中有兩種細胞,一種是體細胞,含有23 對(46 條)染色體,其中第23 對是性染色體;另一種是生殖細胞(男性是精子,女性是卵子),由于發生減數分裂,所以每一個精子內就剩下 23 條染色體,只有第 23 條染色體是性染色體,或者 X 染色體,或者 Y 染色體,其中一半精子含有 X 染色體,一半精子含有 Y 染色體,決定著孩子的性別,而女性卵子的第 23 條性染色體均是 X 染色體。 當含有 X 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這樣受精卵中就有 23 對(46 條)染色體。當第 23 對性染色體是含 X 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中的X 染色體結合,則形成XX 受精卵,發育的胎兒就是女孩;當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中的X染色體結合,則形成YX受精卵,發育的胎兒就是男孩。所有男人都攜帶同樣的 Y 染色體,這個 Y 染色體屬于一個原始人類的男人——亞當;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后,精子中線粒體會啟動一套自毀機制(2016 年,中、美、日三國科研人員的*新研究成果),否則,胚胎存活率就會降低。男人和女人都攜帶線粒體 DNA,但是男人生殖細胞內的線粒體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所以,發育的這個胎兒,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身體細胞內的線粒體就只遺傳有母親細胞內的線粒體,而沒有遺傳父親細胞的線粒體,胎兒細胞內的線粒體 DNA 只能來自于母親,上溯源頭,這個線粒體 DNA 只能屬于那個原始人類的女人——夏娃。 同樣,精子中的 Y 染色體在與卵子中的 X 染色體結合時,Y 染色體中的基因并不參與重組,保留其“男性”本色,從而決定了胎兒為男性,而且 Y 染色體中的決定性別的基因會一直遺傳下去,即從人類**個男性祖先——“亞當”,一直遺傳到現在的每個男性,所以所有男性都具有一樣的 Y 染色體基因。 盡管都是相同原版的復制品,Y 染色體也不一樣,代復一代,變異會在 Y 染色體中積累變化,并在基因中記錄下來,變異的結果直至發生基因突變。線粒體 DNA 也是如此,發生變異積累,并記錄下來。 這一切都已被遺傳基因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證實。 2003 年,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和中國的科學家經過 13 年的努力,共同繪制完成了《人類基因序列圖》。這一研究結果證明,現在我們 76 億多人都可能源自一個“母親”。英國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家經十幾年的 DNA 研究發現,全世界的人口分別繁衍自 36 個不同的、被稱做“宗族母親”的原始女人,所有這些“宗族母親”又都是 20 萬—15 萬年前非洲大陸上一個命名為“線粒體夏娃”的女人的后代。 盡管“夏娃”不是當時唯一活著的女性,然而她卻是唯一一個將血脈延續繁衍到今天的原始女人,也就是說,我們身體細胞內的線粒體,都源自于這個“線粒體夏娃”。 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西基斯教授研究發現,現代歐洲人其實大多數都是遠親:97% 的現代歐洲人,其實都起源于45000—10000 年前冰河時代的7個不同女人,這7個“宗族母親”被他稱做是“夏娃的7個女兒”,現代歐洲人細胞的線粒體 DNA 都來自于這 7 名原始女人的“線粒體 DNA”。 根據*近人類基因組研究,現代所有男人Y染色體都可以追溯到50000 年前的那個男人——亞當。 大約在 3300 萬年前,由于地殼板塊的運動,洶涌炙熱的巖漿從兩個板塊(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涌出,將古老的非洲大陸撕開一個巨大的裂口——東非大裂谷。2300 萬—500 萬年前,為東非大裂谷主要斷裂運動期,500萬—260萬年前,為東非大裂谷大幅度錯動期,并基本形成現在的樣子。東非大裂谷深 1000—2000 米,*寬達 200 千米,長5800 千米,是世界大陸上*大的斷裂帶。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阻礙了非洲森林古猿的交流,長時間之后形成了生殖隔離。 在東非大裂谷的東側埃塞俄比亞中部阿瓦什河谷阿法爾洼地生活著一支古猿,為了適應地理環境和氣候的變化,世世代代基因產生了適應性變異,形成了地猿,這也許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 生活在 580萬—520 萬年前的卡達巴地猿是與黑猩猩分開的*早人類。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了一具迄今保存*為完整的雌性古猿標本,經研究分析證明,它就是生活在440萬年前的地猿始祖種,被命名為拉密達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amidus ,簡稱 Ardi),她位于人類系統樹的根附近 阿迪(Ardi)身高 120 厘米,大腦略大于黑猩猩,面部凹陷,像猿,雙腳結實,能夠直立行走,更適合行走,但不像露西那樣行走自如。根據阿迪的特征,古人類學家推斷,阿迪具有混合型的特征,既有類人猿的“原始”特征,又有原始人類所共有的“衍生的”特征。 因此古人類學家假設,是阿迪(地猿始祖種)演化出了露西這樣的南方古猿。 我們人族的基因是從露西那兒遺傳來的。 阿迪也可能是一個分支,與我們的直接祖先是姊妹種,但他們的宗族已經滅絕。大約在320萬年前,出現了有“人類祖母”之稱的露西;250萬年前,露西進化出能夠制造簡單石器的能人;200 萬年前能人進化出早期的直立人——匠人;80 萬年前匠人進化出了海德堡人;30 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海德堡人進化出智人。我們現代人都是智人的后代。 由此可見,人類起源于非洲大裂谷以東的埃塞俄比亞高原。正是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造成了生殖隔離,因而才進化出人類。
生命進化論生命進化史3:從野性到文明 作者簡介
王章俊,全國生物進化學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地質學會古脊椎動物演化科學傳播團隊團長、首席專家,地質出版社、中國大地出版社原總編輯。 2015年,作為總策劃、總編劇、總導演,拍攝完成了我國首部用故事講科學的 4D 特效電影《會飛的恐龍》,獲 10 項大獎。編撰出版的《化石與生命——生命的進化》榮獲科技部評選的2015 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并被國土資源部推薦參評 2018 年國家科技進步獎。2017 年編著出版了《生命進化簡史》,主編出版 《熱河生物群》《關嶺、羅平生物群》以及《生命簡史》(繪本)等。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