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左傳的書寫與解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192509
- 條形碼:9787214192509 ; 978-7-214-1925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左傳的書寫與解讀 本書特色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左傳》對修辭和闡釋的考慮反映了公元前4世紀各種互相抗衡的思想。本書通過對《左傳》文本的解讀,展示了古人對歷史有意識的探尋,重現(xiàn)了古人闡釋過程的方法和闡釋結構的建立,分析了其中所蘊含的闡釋往事的原則和模式。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8年開始,迄今為止,出版海外中國研究的學術名著190余種。叢書主編為劉東教授,叢書聚焦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問題,囊括了孔飛力、蕭公權、費正清、魏斐德、史華茲、杜贊奇、謝和耐等海外著名學者的代表性著作。
左傳的書寫與解讀 內(nèi)容簡介
《左傳》是中國歷史與文學的重要典籍。本書通過對《左傳》文本進行解讀,力圖去把握其中所蘊含的闡釋往事的原則和模式。當古人開始有意識要探尋歷史,他們會進以思考重現(xiàn)闡釋過程的方法,會更加重視闡釋歷史的基礎。那么,闡釋的結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又如何瓦解?對歷史的理解有哪些可能,又有哪些局限?本書回答這問題。
左傳的書寫與解讀 目錄
鳴謝
中譯本凡例
引言
修辭與權力
關鍵詞
斟酌差異
**章 不同的教訓
《左傳》的異質(zhì)性與文本層積
鄭莊公的案例
第二章 征兆與因果
征兆與編年
細微的開端
模范
音樂
女人
闡釋的敘事
第三章 征兆的解讀
跡象
姿勢
異象
反復無常的神靈、模棱兩可的征兆
占卜
解析的夢
第四章 征兆的運用
稱霸的論述
稱霸的反面
第五章 解釋的焦慮
預觀衰世
往事的用途
解讀的規(guī)則
附論:獲麟與中國史學的誕生
參考文獻
顯示部分信息
左傳的書寫與解讀 節(jié)選
當我們能說故事,繼而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就有可能解讀往事。當我們回首過去,所能講述的并非是單一且不容置喙的故事,而是能呈現(xiàn)各式各樣的敘事與議論,“解讀往事”就會變成一個課題。“解讀”的概念意味著“往事”具有文本的性質(zhì):一個文本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過去,往往還會摻雜更早的文本。這些更早的文本有可能是口述,也有可能是書面流傳的。無論如何,一個文本往往會包含過往的文本所附有的闡釋往事的原則和模式。同時,解讀的概念把我們帶到了古人*初對歷史產(chǎn)生自覺意識的那一瞬。當古人開始有意識地探尋歷史,他們會進而思考重現(xiàn)闡釋過程的方法,會更加重視闡釋歷史的基礎。那么,闡釋的結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又如何瓦解?對歷史的理解有哪些可能?又有哪些局限?換句話說,我們能在什么范圍內(nèi)質(zhì)疑歷史?質(zhì)疑歷史本身又具有什么意義? 這本書試圖通過系統(tǒng)研究《左傳》[《春秋左氏傳》)來探討這些問題。 《左傳》是中國歷史與文學的重要典籍。為什么要把這一部記錄了255年間[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各種故事與言論的巨著視為“信史”?盡管以往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少數(shù)著名的質(zhì)疑者,其中包括朱熹[1130—1200)、顧炎武[1613—1682)、崔述[1740—1816),但傳統(tǒng)論述一般認為《左傳》的信史地位高于其他中國早期文獻。許多現(xiàn)代學者也繼承了這種看法,肯定《左傳》是春秋時代的可信史料,把其中記錄的歷史事件當作事實,并從《左傳》的文本中探勘春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修辭風格。在現(xiàn)代通行的楊伯峻的注本里,假如其他早期文獻與《左傳》有所出入,其他文獻往往會被認為是不可靠的。編年的體例、對時間與地點細致的描寫,使《左傳》的敘事和言辭看起來比其他早期文獻更具歷史的真實感。人們通常會認為《左傳》的歷史性與文學性取向不一,甚或互不相容。比如,堅稱《左傳》寫實的人經(jīng)常質(zhì)疑屢見于文本中的鬼、神、預言和密談,而文學史家卻樂于把它們視為中國小說虛構手法的開端。《左傳》對年月日的關注和大量的細節(jié)描述遠遠超過其他先秦文本。這些細節(jié)有時似乎無關宏旨,沒有呈現(xiàn)明顯的“教訓”。僅就此而言,似乎也足以證明《左傳》“實錄”的美名。 然而,有人相信,讀者應該把這些反映史實的特征與構成它的豐富的語匯區(qū)分開來。這種想法不免會誤導我們。《左傳》能否準確地描寫史實,似乎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我們能確定的是,《左傳》的文本反映了它形成的時間[約公元前4世紀)里主導的修辭模式與思想潮流。
左傳的書寫與解讀 作者簡介
李惠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晚明與清代文學、先秦兩漢歷史著作等。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jīng)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