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59713
- 條形碼:9787201159713 ; 978-7-201-1597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 本書特色
★讓我們放下手機,關注自己:有沒有想過,你可能是因為害怕無聊才沉迷屏幕。然而,你感到無聊的時候,就是你應該思考的時候。我們不該將大部分清醒的時間獻給無腦的刷屏。保持理性,就是愛自己!飩性鮮明、關心世界的哲學家之作:馬克·金維爾作為一個新盧德主義者,不用臉書、不發推特,用著翻蓋手機,遠離網絡紛擾。雖然他會因為發表了與“政治正確”不相符的言論在網上被網友追著罵,但他明智的選擇DON’T GIVE A F***。畢竟,作為一個理性、務實的哲學家,言論被誤解實乃常態!锉3智逍选⒈3址此迹涸凇镀孑庹f》某一期里,對于辯題“時刻保持聯系算不算暴政”,辯手姜思達給出了直擊人心的觀點:我們與外界時刻保持聯系*的危害是,我們難以時刻和自己保持聯系。我們不應被消費主義裹挾的資本社會徹底掏空,讓自己變成欲望和資訊的承載器,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的軀殼。我們需要哲學、需要沉思、需要放下手機,活在當下、此刻、現在。
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 內容簡介
技術從不中立。
網絡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在拽著你沉迷,或因為痛苦,或因為貪求刺激,但本質上可能是因為你害怕無聊。
叔本華、海德格爾、克爾凱郭爾也不曾預見,人類的無聊可以被網絡放大到如此地步。在這個后現代、后資本主義的時代,我們生產自己、消費自己,掏空自己,再填進一個破碎的自己。我們如同《黑客帝國》中的人體電池,燃燒自己,點亮虛擬世界。
現在,一個嚴肅的問題擺在你的面前:你是選擇紅色藥丸,還是選擇藍色藥丸?
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 目錄
前 言
**部分 無聊的境況
1.多希望我也在這里
2.無聊是哲學的源泉?
3.為什么繼續活著
4.停滯不前
5.這一切的意義是什么
6.意識試驗臺
7.學會等待
8.無聊分類
9.界面
第二部分 理性的虛無
1.孤獨
2.注定落空的愿望
3.信念上癮和理性矯正架
4.理性中的理性
第三部分 自我的危機
1.永恒輪回
2.結構性絕望
3.關于成癮的無盡循環
4.自我消費
第四部分 我們該如何繼續
1.嚴格的魅力
2.愛
3.死亡
致謝
附注:參考書目
尾注
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 節選
1. 多希望我也在這里
無聊是人類*尋常的體驗之一,卻似乎總是讓人捉摸不透。我們都知道無聊是什么感覺,但無聊狀態的誘因、構成及后果,就遠沒有那么顯而易見了。無聊是休閑放松的產物嗎?若是如此,難道真如某些評論家所說,在叔本華的時代之前,沒有無聊這種東西?或許,中世紀的“accidie”一詞所描述的略帶罪惡感又什么都不想做的長期絕望狀態,才是無聊真正的前身?無聊所牽絆的究竟是什么?是欲望還是個人處境,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比方說,當我眼巴巴看著塞滿食物的冰箱,卻抱怨沒什么可吃的,或者當我瀏覽了上百個有線電視頻道卻覺得沒什么可看的時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
因此,對于無聊這類狀態,有諸多充滿智慧的論述也就不足為奇了。其中既有著名的哲學微傳統,亦有探討無聊的“創造性”潛能的心理學著作。前者至少可追溯到叔本華和克爾凱郭爾時期,其后經由海德格爾流傳至阿多諾;后者則在近期頗為流行。同樣,在當代關于技術和文化的論述中,人們常常表現出對無聊所具有的危險的擔憂:如何以不同手段對其進行識別并處理?為什么人們認定有必要這樣做?
在此前所有的無聊模式中,雖然*終的結果有好有壞,但我們所探究的無聊本身都是穩定的,是可以體驗的。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是追求無聊、畏懼無聊、馴服無聊,還是咒罵無聊,無聊所暗含的種種主題的哲學地位大多模糊不明,原因在于,我們已經預先假設自己對其了然于胸了。然而,即便在前文所說的這些論述中,或者說尤其是在海德格爾的作品和精神分析的文獻里,我們也能感知到事實并非如此:無聊與其說是某個特定情境的特征,不如說是某個人面對該情境時的狀態,或僅僅是其意識到自己身處該情境時的狀態。
無聊如何幫助我們解讀破碎的或協調的主體性及其與幸福的關系?一個世紀前,現代派詩人和藝術家們曾致力于闡述20世紀人類的分裂自我,即新的社會環境及政治背景是如何將原本協調的個體自我撕裂,致使其支離破碎,卻又茍延殘喘,不至于走向毀滅的。如今,這種挑戰又以新的形式逼近,因為我們的自我已成為刻意散布的數據碎片——推特(Twitter)和Instagram上的帖子、購物偏好、文本輸入習慣,抓取這些信息的算法似乎比我們本人更了解我們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哪里能指望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但是,就目前來看,這跟無聊有什么關系嗎?我們可以把對無聊這一狀態的論述更細致地分門別類,以此來充實答案;或許這里我應該用“這類狀態”,因為顯而易見,由于批評或(偶爾)用于贊美無聊的理論框架的不同,當下的體驗也可能大相徑庭。我們必須一如既往地意識到,概念框架,尤其是方法論框架之所以存在,正是為了導出符合其設計目的的那種結果。
但我們所有人,至少是生活在富裕地區、面臨更多誘惑的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坐在屏幕前,電視里正在播放網飛(Netflix)的節目,而每隔幾分鐘我就會聽到新郵件的提示音,于是我暫停視頻去查收郵件。有時候剛好趕上的話,我會在旁邊的電視上看場靜音的棒球賽,因為桌上的手機不知疲倦地給我推送朋友們的各種日,嵤碌恼Z音留言信息,而其中一些我會回復。我還會在另一個界面上打開網頁瀏覽器窗口,這樣一來,如果我想要核實一些事情,就不用折騰我日益衰退的記憶力,還可以在亞馬遜網站訂購一本幾乎被我遺忘的書;或者突然來了興致,就漫無目的地瀏覽一連串與我現在所謂的生活關聯甚微又轉瞬即忘的網頁。我沒法安心投入任何一件事,更不用說從這些屏幕前抽身離開,回到現實世界。我憂心忡忡、煩躁不安、興奮過度。由于將精力投入在各種事情上,我正在自我透支。我成了一具僵尸、一只幽靈,被巨大的科技與資本的牢籠束縛,并據稱是為了我的舒適和愉悅?墒前,可是……在這里,我無法找到自我。
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 作者簡介
馬克·金維爾(Mark Kingwell),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加拿大非;钴S的社會評論家、資深意見領袖,《哈珀斯》雜志編輯,《環球郵報》《女王季刊》撰稿人。他是一位多產作家,出版作品19部,發表論文數十篇,曾在1997年獲得著名的“斯皮茨獎”,2002年“全國雜志獎—論文寫作獎”,2004年“專欄獎”。2018年獲封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院士。研究領域:社會與政治哲學、建筑與設計哲學、藝術哲學、20世紀歐洲大陸哲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