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尾货特色书店,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呂著中國通史(新版)

包郵 呂著中國通史(新版)

作者:呂思勉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06-01
開本: 16開 頁數: 576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30.2(4.4折) 定價  ¥6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呂著中國通史(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41945
  • 條形碼:9787511341945 ; 978-7-5113-419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呂著中國通史(新版) 內容簡介

《呂著中國通史》是我國歷目前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是民國時期發行量優選的一部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期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止,本書也是其中很非常不錯和很完整的一部。

呂著中國通史(新版) 目錄

**篇??上古史

**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秋戰國

**節 春 秋

第二節 戰 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節 獯 粥

第二節 東 胡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氐 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 封 建

第三節 官 制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 制

第六節 法 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節 農 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 東周以后的學派

第二篇??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節 豪杰亡秦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節 匈 奴

第二節 西 域

第三節 朝 鮮

第四節 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節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后漢的興亡

**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后漢的武功

第三節 后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節 官 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賦 稅

第四節 兵 制

第五節 法 律

第六節 學 術

第二篇??中古史(中)

**章 后漢的滅亡和三國

**節 后漢的亂源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節 晉初諸族的形勢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 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 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二篇??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節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系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節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系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系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節 官 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兵 制

第四節 刑 制

第五節 賦稅制度和民生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 門閥的興廢

第三篇??近古史(上)

**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節 安史之亂

第二節 唐中葉后的外患

第三節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

第四節 宦官的專橫

第五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二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節 梁唐晉的爭奪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入中國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一

第三章 北宋的積弱

**節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第二節 宋初的政策和后來腐敗的情形

第三節 王荊公的變法

第四節 神宗的武功

第五節 元祐紹圣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節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節 遼朝的滅亡

第三節 北宋的滅亡

第三篇??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剪除

第三節 海陵的南侵和韓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節 蒙古的由來

第二節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節 金朝的滅亡

第四節 南宋的滅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節 大食盛強以后西域的形勢

第二節 蒙古的西征

第三節 蒙古和朝鮮日本

第四節 蒙古和南方諸國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節 汗位繼承的紛爭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節 官 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 制

第四節 刑 制

第五節 租稅制度(上)

第六節 租稅制度(下)

第七節 鈔 法

第八節 學術風俗

第四篇??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對外

**節 明初的武功

第二節 瓦剌的強盛

第三節 蒙古的再興

第四節 倭寇和豐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節 宦官的專權

第二節 權臣和黨禍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節 清朝的先世

第二節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節 海西女直的南遷

第四節 清太祖的興起

第五節 遼東西的戰爭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節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節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第三節 鄭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節 滿洲內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第二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節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第二節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節 衛拉特的盛強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節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節 清朝平定衛拉特

第六節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節 清朝征服廓爾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節 湘黔的苗族

第二節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節 兩廣的粵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島

**節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第二節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第三節 黎莫新舊阮的紛爭和清朝討伐新阮

第四節 暹羅的建國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節 乾隆時的衰機

第二節 嘉慶時的內亂

第四篇??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節 西人的東來

第二節 基督教初入中國的情形

第三節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節 西南*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節 五口通商

第六節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時的大內亂

**節 太平軍

第二節 捻 軍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節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節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第三節 中日甲午之戰和朝鮮的喪失

第四節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據膠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節 革新的原動力

第二節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

第四節 滿蒙藏的危機(上)

第五節 滿蒙藏的危機(下)

第六節 清朝的末運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節 官 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 制

第四節 法 律

第五節 賦稅制度(上)

第六節 賦稅制度(下)

第七節 幣制的變遷

第八節 學術思想的變遷

第五篇??現代史

**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節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第三節 大借款宋案和贛寧之役

第四節 正式總統的舉出和國會解散

第二章 俄蒙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國恥

**節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回顧

第二節 日占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復辟和護法

**節 帝制運動

第二節 對德宣戰和復辟

第三節 護法戰爭和南北議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變故

**節 皖直戰爭

第二節 軍政府的絕續和北方下統一令

第三節 贛豫陜的戰事和川湘鄂之爭

第四節 直奉戰爭

第五節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廣州之變

第六節 各省的紛擾

第七節 裁兵廢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蒙古的取消獨立和再陷

第七章 *近的交涉

**節 巴黎和會的失敗

第二節 華府會議的參與

第三節 魯案的解決

第四節 共同出兵和中東路

第五節 松黑航權和尼港事件

第六節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節 中國和德奧的新交涉

第八節 日本在東北的形勢

第八章 *近的財政

**節 民國時代的財政情形

第二節 中國的內外債

第三節 新銀行團的復活

第四節 *近的關稅問題

附錄??呂思勉讀史札記精選

伏羲考

禪讓說平議

六國之兵

項羽將才

漢都關中


展開全部

呂著中國通史(新版) 節選

**章 漢族的由來 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總得知道他*初的民族,F在世界上,固然沒有真正單純的“民族國家”。一個國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單純,還宜乎復雜?假如說復雜,可以復雜到怎樣程度?自然也還是一個問題。然而一個國家建立之初總是以一個民族為主體,然后漸次吸收其余諸民族,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則要曉得一個國家*古的歷史,必須要曉得他*初的民族,也是毫無疑義的了。 建立中國國家*早的民族,就是“漢族”,這個也是講歷史的人,沒有異議的。近來有人說:“漢”字是一個朝代的名稱,不是種族的本名,主張改稱“華族”或“中華民族”。殊不知“漢”字做了種族的名稱,已經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國兵和外國兵,就稱“漢蕃步騎”,這就是以“漢”字為種族之名的一證。而且現在還是一句活語言。——譬如現在稱漢滿蒙回藏,豈能改作華滿蒙回藏?況且“種”、“族”二字,用起來總得分別。漢族不能改作“華種”,若稱“華族”,這兩個字,有時候當他貴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稱“中華民族”,四個字的名詞,用起來怕不大方便。而且現在“中華”做了國號;中國又是五族共和,這四個字,用到*近的時代,意義也容易混淆?偠灾岩芏ǖ拿~,來改通行的語言,極難妥當。所以本書仍舊用漢族兩字。 然則漢族還是從“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國本部的呢?還是從他處遷來,入“有史時代”,其形跡還有可考的呢?這便是“漢族由來”的問題。 關于這一個問題的回答,要算是“西來說”*為有力。近來人關于這一個問題的著述,要算蔣觀云的《中國人種考》,在《新民叢報》里。*為詳博。但是他所舉的證據,還不盡可靠,我現在且舉兩種證據如下。這兩種證據,似乎都還謹嚴的。 其(一)古書上說昆侖的很多。《周禮大宗伯》:“以黃琮禮地!薄多嵶ⅰ罚骸按????禮地以夏至,謂神在昆侖者也。”典瑞“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多嵶ⅰ罚骸办氲,謂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笔瑁骸鞍浮逗訄D括地象》,昆侖東南萬五千里,神州是也!比肷裰菀院,還祭“昆侖之神”,可見得昆侖是漢族的根據地。然則昆侖究在何處呢?《爾雅》:“河出昆侖墟!薄妒酚洿笸鹆袀鳌罚骸啊队肀炯o》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隱蔽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薄墩f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薄端洝罚骸袄鲂嬖谖鞅,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薄渡胶=洝罚骸昂壤鲋,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倍家院铀鰹槔。河源所在,雖有異說,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來解釋古書。要講“古代所謂河源”,《史記大宛列傳》所謂“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來。而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其說自極可靠。那么,如今于闐河上源一帶。一定是漢族古代的根據地了。《書禹貢》:“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薄夺屛摹罚骸榜R云:昆侖,在臨羌西。????析支,在河關西!薄妒琛罚骸班嵭疲阂缕ぶ瘢哟死觥⑽鲋、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鄭以昆侖為山,謂別有昆侖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边@一個昆侖,在如今西寧縣的西邊青海地方,和前一個昆侖無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經注》,也說:“言海內者,明海內復有昆侖山!边@個“海”是夷蠻戎狄,謂之四海的“海”,不是洋海的海。 其(二)漢族二字,是后起之稱,古代漢族自稱。他族稱漢族,或說“華”,或說“夏”!蹲髠鳌啡肿玉x支對晉人,“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襄公十四年!秶Z》“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都是個證據。近人因此附會到《列子》上頭的華胥之國,固然不甚可靠。列子這部書,本來真偽夾雜,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一切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實之。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亞(Bactria),史記上稱它做大夏,似乎是這地方的舊名。為因漢時西域諸國,譬如安息、大夏等,都能證明他是譯音。《呂氏春秋古樂篇》:“黃帝令伶倫作律,伶倫自古大夏之西,乃之阬隃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似乎就是這一個大夏。那么,阿母河流域,似乎也是古代漢族的居地。參看近人《太炎文集論種姓》。 以上兩種說法,如假定為不謬,則漢族古代,似居今蔥嶺帕米爾高原一帶,這一帶地方,據人種學歷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種起源的地方。漢族入中國,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肅的路。近來人多說,“漢族沿黃河東徙”。這句話,似乎太粗略,F在的黃河上源,在古代是氐羌人的根據地。見第六章第四節。 總而言之,“漢族西來”,現在雖沒有充分的證據,然而蛛絲馬跡是很多的。將來古書讀得更精,古物發現得更多,再借他國的歷史參考,一定可以大為明白。這就要希望諸位的努力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研究歷史,“年代”是很緊要的。因為歷史的年代,好比地理的經緯度。然而古史的年代,大概是很茫昧的,然而咱們現在既然要研究歷史,無論如何茫昧,總得考究他一番。 請問從何研究起呢?那么,自然總要以一種傳說為憑。古書上記得*整齊的,就是《春秋緯》。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引他道: 自開辟至于獲麟,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為十紀:????一曰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曰攝提紀;四曰合雒紀;五曰連通紀;六曰序命紀;七曰修飛紀;八曰回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曰流訖紀。《尚書序正義》引《廣雅》,作二百七十六萬歲。修飛作循飛,流訖,毛刻本作疏訖。 這種數目字,一看已是宏大可驚了。據現在史家所考究,埃及等開化*早之國,歷史也不滿一萬年,中國如何得獨有二三百萬年呢?不問而知其不可信了。然則請問從何下手呢?有了:古人的時間觀念,很不發達。所傳述的事情,都沒有正確的年代。所以讀后世的歷史,可以按著年月,考求事實。讀古代的歷史,卻只能根據事實,推求年代。而古人所傳說的事實,又總要把他歸到一個“酋長”或者“半神半人的人”身上。所以考求古代君主的系統,便可大略推見其年代。 那么,古書上所說*早的君主是什么人?不問而知其為盤古了。 徐整《三五歷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太平御覽》卷二。 這一段神話,似乎純出想象,其中并無事實。近來又有人疑心盤古是苗族的神話,漢族誤把他拉來算做自己的,其說亦頗有理,見第三章第二節。盤古以后的君主,又是什么人呢?那也不問而知其為三皇五帝了。 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氏,????十一人,????亦各萬八千歲。人皇氏,????兄弟九人,????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原注“天皇以下,皆出《河圖》及《三五歷記》也”。案這是司馬貞所列的或說,其正說同鄭玄。 《尚書大傳》:“燧人為燧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風俗通皇霸**》引!讹L俗通》又引《禮緯含文嘉》同。又宋均注《援神契》引《甄耀度》,譙周《古史考》,都同此說,見《曲禮正義》。 《白虎通》:“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蛟唬悍耍褶r,祝融也。” 《禮記曲禮正義》鄭玄注《中候敕省圖》引????《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 《史記秦始皇本紀》:“令丞相御史曰:????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貴。????”《索隱》:“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當人皇也。????” 以上是三皇的異說;五帝的異說,也有兩種。 《史記正義》:“????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 《曲禮正義》:“其五帝者,鄭注《中候敕省圖》云????黃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是也;實六人而稱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座星也。” 咱們現在所要研究的,有三個問題:其(一)三皇五帝,到底是什么人?其(二)他們的統系是否相接?其(三)三皇五帝以前有無可考的帝王? 關于**個問題:除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所列的或說,似乎也是苗族的神話,漢族誤拉來的不算外,見第三章第二節!栋谆⑼ā返**說和《尚書大傳》本來相同!渡袝髠鳌贰八烊艘曰鸺o,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紀,故托戲皇于人;????神農悉地力,種谷疏,故托農皇于地”?梢姷萌适侨√斓厝说囊馑;與《史記》“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索隱》“泰皇當人皇”的說法正合;伏生就是秦博士之一;這兩說一定是一說!堆a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代宓犧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后,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痹ⅰ鞍雌涫鲁觥痘茨献印芬病薄0匆娊瘛痘茨献佑[冥訓》。則女媧就是祝融;《白虎通》第二說,和鄭玄的說法相同。五帝的兩說,就是后一說多了個少昊。還有《尚書偽孔傳序》,把伏羲,神農,黃帝,算做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算做五帝;這是無據之談;矢χk和造偽孔傳的王肅,是一路人,所以他所做的《帝王世紀》,和他相同。這其間的關系,只要看丁晏的《尚書余論》就明白了。所以現在不列這一種說法。咱們要辨別這兩說的是非,就要入于第二個問題了。 關于第二個問題,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黃帝以后,世系都是明白可考的。是《大戴記帝系》:“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黃帝產玄囂,玄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勛,是為帝堯;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產窮蟬,窮蟬產敬康,敬康產句芒,句芒產蟜牛,??蟜牛產瞽叟,瞽叟產重華,是為帝舜;及產象傲;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边@是《史記五帝本紀》所本。 一種是把其間的年代說得極為遼遠的。就是《曲禮正義》:“《六藝論》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代。宋均注《文耀鉤》云:女媧以下至神農,七十二姓。譙周以為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媧;女媧之后五十姓。至神農;神農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庇帧都婪ㄕx》:“《春秋命歷序》: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黃帝,一曰帝軒轅。傳十世。二閩本宋本作一。千五百二十歲;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則窮桑氏,傳八世,五百歲;次曰顓頊,則高陽氏,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次是帝嚳,傳十世,四百歲!卑腹湃怂^某某生某某,不過是“本其族姓所自出????往往非父子繼世”?讖V森《大戴禮記補注》。據了《大戴記》的《帝系篇》,就說他《五帝德篇》的五帝,是及身相接,原不免武斷;然而后燧人到帝嚳,其間的世次年代,也決不會像《禮記正義》所引諸說那么遠!段宓鄣缕罚骸霸孜覇栍诳鬃釉唬何粽哂杪勚T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可見古人對于年代的觀念,全然和后世不同;照孔子對宰予的說法,是連死后也算進去。這許多數目字,全然不足為據。我們現在沒有別的法子想,只好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姑且算是及身相接的;就是不及身相接,其間相去的年代,也必不遠。燧人、伏羲、神農,姑且算不是及身相接的;這幾個君主,本來沒有緊相承接的說法;而介居其間的君主,卻有不能不承認他存在的;譬如女媧氏。司馬貞說他在伏羲、神農之間,似乎不能就相信;然而《淮南子》既然記載他和共工戰爭的事實,《禮記》的《祭法》,又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一句,就是一個旁證;《白虎通》三皇的第二說,又列一個祝融;把《淮南子》核對起來,祝融和女媧就是一人;就又是一個旁證;有這兩個旁證,就不能不承認了。 三皇五帝,既然得了一個勉強的算法,就可以進而考究第三個問題了。《補三皇本紀》:“自人皇已后,有五龍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須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斯蓋三皇已來,有天下者之號;但載籍不紀,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處;而《韓詩》以為自古封太山,禪梁甫者萬有余家,仲尼觀之,不能盡識;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首有無懷氏;案以上一段說法,系根據《莊子&胠篋篇》、《史記封禪書》。然則無懷之前,天皇已后,年紀悠邈,皇王何昇而告,但古書亡矣,不可備論,豈得謂無帝王耶?”案這一段議論,自極通達;然而《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故圣王生則稱天子,崩遷則存為三王,絀滅則為五帝,下至附庸,絀為九皇,下極其為民;有一謂之三代,故雖絕地,廟位祝牲,猶列于郊號,宗于代宗”,所謂“宗于代宗”,似乎就是“封太山”,《周禮》“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禮,凡都祭祀,致福于國”,《鄭注》“都,或有山川及因國無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疏》按“《史記》,這《史記》不知道是什么書。伏羲以前,九皇六十四民,并是上古無名號之君,絕世無后,今宜主祭之也”!敖^世無后”,就是董子所謂“絕地”;那么,六十四民,就是董子所謂下極其為民;然則管子所謂七十二家,正就是這些上古無名號之君了。所可疑惑的,周朝時候所記得古代的君主,何以能有如許之多,而且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恰合于九九八十一之數,恐怕是宗教上的理由,不能當他歷史了:據《春秋繁露》所說,分明是隨意推算。就算不是如此,司馬貞所舉五龍氏????無懷氏一大篇君主的名號,也大概是無事跡可稽的,況且只有一個五龍氏在燧人以前,咱們現在也只得姑且截斷他,把古史的年代系統,姑且推到燧人為止了。 《史記》確實的紀年,起于共和元年:從此以前的年代,都不可靠。咱們現在,姑且用《漢書律歷志》所推,夏四百三十二年,殷六百二十九年,周八百六十七年計算。因為別種書所載數目,也差不多;這部書,究竟是以歷法推古代年代*古的。共和元年,在民國紀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在此以前,周朝還有一百二十二年,再加上殷朝的六百二十九,夏朝的四百三十二,共是一千一百八十三,就在民國紀元前三千九百三十五年;堯舜兩朝,用《史記》的堯九十八,舜三十九,加上居喪三年計算,共是一百四十年;其余帝嚳、顓頊、黃帝三代,用堯舜年代的平均數——七十年去算他,就加上二百一十年,從燧人到伏羲,姑且用榮伊說黃帝的例子,算他每人三百年,其間間代之主,就都包括在這三個人里頭。又加上九百年;那么,燧人氏的元年,就在民國紀元前的五千一百八十五年了。這種算法,固然極為可笑,然而現在實在沒有別的法子想,也只得姑且如此,總算是“慰情聊勝無”罷了。 ……

呂著中國通史(新版)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家貧,12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箲饎倮螅胤倒馊A大學。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我國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中國近代史》等,均為后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RFID电子标签厂家-上海尼太普电子有限公司 | 好杂志网-首页| 云南标线|昆明划线|道路标线|交通标线-就选云南云路施工公司-云南云路科技有限公司 | 破碎机锤头_合金耐磨锤头_郑州宇耐机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中央空调温控器_风机盘管温控器_智能_液晶_三速开关面板-中央空调温控器厂家 | 西安微信朋友圈广告投放_微信朋友圈推广_西安度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高低温试验箱-模拟高低温试验箱订制-北京普桑达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蚂蚁分类信息系统 - PHP同城分类信息系统 - MayiCMS | 硫化罐_蒸汽硫化罐_大型硫化罐-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PCB厂|线路板厂|深圳线路板厂|软硬结合板厂|电路板生产厂家|线路板|深圳电路板厂家|铝基板厂家|深联电路-专业生产PCB研发制造 | 氧化锆纤维_1800度高温退火炉_1800度高温烧结炉-南京理工宇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新密高铝耐火砖,轻质保温砖价格,浇注料厂家直销-郑州荣盛窑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 999范文网_优质范文下载写作帮手 | 双齿辊破碎机-大型狼牙破碎机视频-对辊破碎机价格/型号图片-金联机械设备生产厂家 | 别墅图纸超市|别墅设计图纸|农村房屋设计图|农村自建房|别墅设计图纸及效果图大全 | 环氧乙烷灭菌器_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过氧化氢灭菌器 _低温蒸汽甲醛灭菌器_清洗工作站_医用干燥柜_灭菌耗材-环氧乙烷灭菌器_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灭菌设备_河南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 液压扳手-高品质液压扳手供应商 - 液压扳手, 液压扳手供应商, 德国进口液压拉马 | 首页|专注深圳注册公司,代理记账报税,注册商标代理,工商变更,企业400电话等企业一站式服务-慧用心 | 深圳激光打标机_激光打标机_激光焊接机_激光切割机_同体激光打标机-深圳市创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快餐店设计-餐饮设计公司-餐饮空间品牌全案设计-深圳市勤蜂装饰工程 | 丹尼克尔拧紧枪_自动送钉机_智能电批_柔性振动盘_螺丝供料器品牌 | 郑州宣传片拍摄-TVC广告片拍摄-微电影短视频制作-河南优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高速龙门架厂家_监控杆_多功能灯杆_信号灯杆_锂电池太阳能路灯-鑫世源照明 | 304不锈钢无缝管_不锈钢管厂家 - 隆达钢业集团有限公司 | 微学堂-电动能源汽车评测_电动车性能分享网 | 无压烧结银_有压烧结银_导电银胶_导电油墨_导电胶-善仁(浙江)新材料 | 铸钢件厂家-铸钢齿轮-减速机厂家-淄博凯振机械有限公司 | 气胀轴|气涨轴|安全夹头|安全卡盘|伺服纠偏系统厂家-天机传动 | 北京公积金代办/租房发票/租房备案-北京金鼎源公积金提取服务中心 | 气动隔膜泵-电动隔膜泵-循环热水泵-液下排污/螺杆/管道/化工泵「厂家」浙江绿邦 | 脑钠肽-白介素4|白介素8试剂盒-研域(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蜗轮丝杆升降机-螺旋升降机-丝杠升降机厂家-润驰传动 | 中高频感应加热设备|高频淬火设备|超音频感应加热电源|不锈钢管光亮退火机|真空管烤消设备 - 郑州蓝硕工业炉设备有限公司 | 防水套管|柔性防水套管|伸缩器|伸缩接头|传力接头-河南伟创管道 防水套管_柔性防水套管_刚性防水套管-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刚性-柔性防水套管-橡胶伸缩接头-波纹管补偿器-启腾供水材料有限公司 | 高防护蠕动泵-多通道灌装系统-高防护蠕动泵-www.bjhuiyufluid.com慧宇伟业(北京)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开平机_纵剪机厂家_开平机生产厂家|诚信互赢-泰安瑞烨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北京发电车出租-发电机租赁公司-柴油发电机厂家 - 北京明旺盛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亮化工程,亮化设计,城市亮化工程,亮化资质合作,长沙亮化照明,杰奥思【官网】 | 净化板-洁净板-净化板价格-净化板生产厂家-山东鸿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生产定制工厂订制厂家-凯夫拉凯芙拉碳纤维手机壳套-碳纤维雪茄盒外壳套-深圳市润大世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挖掘机挖斗和铲斗生产厂家选择徐州崛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