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上海老味道續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19340
- 條形碼:9787553519340 ; 978-7-5535-193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老味道續集 本書特色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 沈貽偉: 嘉祿的美食散文獲得很大的閱讀量,集子頻繁出版、再版,讀者不厭其讀。那是嘉祿把寫作當作了交友,坦誠方可待客,平易才能近人。他是美食家而自謂是個“吃貨”,幽讀者一默,大家會心一笑,彼此彼此,繼續就沒有了障礙。嘉祿的文章總會自然而然地寫到舊時舊事,草根百姓的飯桌碗底,幾分回味就有幾分清苦,這是不可回避的集體記憶。說起來幾乎都曾經歷,讀別人也在讀自己。于是老味道才能被收藏起來,且行且珍惜。他在文章里還時常扮演起廚師(從不曾以大廚自詡)的角色,很親和地講解一道民間佳肴的前身后世,他不忘引證據典,穿插掌故軼事,把這道菜裝點得分外妖嬈,既撩撥得人食欲大開,也使人迫不及待躥進廚房躍躍欲試。因為被他點名的菜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在可實現的范圍之內。 嘉祿把美食寫成了美文。他的此類文章寫得很有情趣,以情趣勝。中華民族文化就是詩性文化,親情愛情友情是我們百姓交往和抱團取暖的重要凝聚力,也是宴席上一道*堪回味的人生佳肴。高樓偉屋再軒昂,抵不過我們草根對破舊石庫門的眷念,那里的情感之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嘉祿的散文似乎也是那一縷春風。當他講到他的那些吃貨朋友、那些大廚同志,還有那些孕育民間農家樂的山村水鄉,都情不自禁地眉飛色舞,音量都增高幾倍——不,說錯了, 是文字格外精彩。 嘉祿的文字很美,似乎是信手拈來,隨意寫出,可是頗含機巧,有古典式齊整的抒情詩句、有上海人熟知的切口俗語,也有時尚的網絡語言,各就各位,嚴絲合縫。寫到忘情處,他就湊個熱鬧為中國大媽跳街舞叫聲好喝個彩,驀然回首,卻又尋見他二十四橋明月夜在那里獨自吹簫。感性之熱和理性之冷交迭穿梭,使文思起伏有致,宛如一桌佳肴,冷盤熱炒,令各位讀者美餐一頓,難忘這一讀。 網友評論: 一本特別好吃的書。 非常好的書,讀的時候仿佛自己就是一個上海人,也許匆匆,也許悠悠的在弄堂里游走著,在各種美味的吃食間徘徊。 把美食寫成故事,字里行間飄散著老上海美食的記憶里的香。 了解上海文化的很好的窗口。 很好的書,寫得很有情懷。美食的書之所以美,就在于融入了回憶和生活。 ………… 沈嘉祿: 我認為寫美食文章,**層境界是人與食物的關系,第二境界是食物、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三境界是以食物為契機的人與人的關系。且將昨天的油鹽醬醋與今天的紫菱白菰,燉成幾行疏淡文字,與列位看官一起細細品味尋常日子的甜酸辣苦。
上海老味道續集 內容簡介
美食隨筆集。延續美食暢銷和長銷書《上海老味道》的風格。分為江南水色、吳淞風物、浦江帆影、媽媽味道、微醺絮語五個專輯,圍繞上海乃至江南飲食文化和家常味道。其風味,依然是老舊的、樸素的、實在的,留下清晰的手工痕跡,微微有點甜蜜的煙火慢慢彌散,也有近年來在市場上復活的、舌尖上的老古董。由食物引申到做食物、品食物的人,包括上海弄堂里的大叔大媽、淘氣孩子、鄰家小妹、老吃客、開私房菜館的阿姨、滿懷理想的新上海人,有著滿滿的人文關懷。
上海老味道續集 目錄
上海老味道續集 節選
且為春盤作春醉 春餅 立春到了,大地回暖。 這個節氣對美食而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說,上海人喜歡吃年糕,吃湯團,水磨糯米粉要浸在水里,年糕買來后也要浸在水里,這樣才不至于發霉變質。但立春一過,缸里的水就得每天換,否則糯米粉和年糕就會一夜之間長出點點霉花,味道也會發酸。上海人喜歡吃醉雞,但立春一過,有些講究的飯店和資深吃貨就“刀槍入庫”了,因為此刻做出來的味道與立春前就是不一樣。做豆腐的師傅也知道,立春過后豆腐容易變酸。中藥房里呢,熬藥的技師將紫銅鍋子洗洗擦擦收起來,此時已過冬令進補*佳時機,再說熬成的膏子容易發霉。 在農村,立春那天要吃春餅,文縐縐的說法是“咬春”。那個送進嘴里咬的“春”,就是春餅。這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中間夾一些蔬菜,也可夾一些炒過的菜絲、肉絲、粉絲什么的,反正沒有定律,然后卷起來吃,生生脆脆,相當爽口。 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春天,我與太太去川沙探望她娘家的一位親戚,親戚就請我們吃了春餅。自家攤的面餅,薄悠悠、韌結結,將油鍋炒過的綠豆芽、蘿卜絲、韭菜、金針菇還有扯碎了的油條等卷起來吃,別有一番風味。親戚說:今天是立春,老法頭上講究吃春餅,老話講“咬春”。吃春餅不能剩,這叫有頭有尾。城里廂的人在這天也要“咬春”,不過城里人條件好,吃的是油里炸過的春卷。 后來在臺州臨海發現,老街上就有類似的春餅,平底鍋攤成兩張薄薄的面餅,直徑不足一尺,扎扎實實地包進芹菜、胡蘿卜絲、豆芽、粉絲、金針菇等,抹上咸中帶辣的醬料,卷起來大口吃,就是一頓不錯的早餐,這是當地的名小吃。 在杭州還有一種小吃:蔥包檜兒,就是春卷皮子抹上甜面醬,再加兩根清清白白的小蔥卷起來吃,吃不大飽,但頗具古意,想必從南宋那會兒就有賣了。檜兒者,千夫所指的秦檜也。 事實上,試春盤、吃春餅的習俗在南宋以前就有了,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元日“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屠蘇酒不必解釋,都懂。膠牙餳就是飴糖,現在江南小鎮上還有賣,小時候玩過吃過,兩根小竹棒絞著玩,可越拉越長,*后吃掉,很甜。五辛盤,就是“五辛所以發五臟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是也”。唐代《四時寶鏡》中也有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笨,唐代人也吃春餅的。說不定春暖花開時節,楊貴妃嬌柔無力地從華清池里出水后,也要將春餅當作下午茶吧。 通過吃春餅來享受地里收獲的**茬蔬菜,既可防病,祛除春困, 又有迎春的歡欣。在清代,富裕人家做了春餅還要饋贈親友,所以春餅的內容也相當講究,除了蘿卜、豆芽、菠菜、粉絲之外,還要夾一些炒雞蛋、醬肉、熏肉、腌肉等,裝在漆盒里差仆人送上門去,體面過人啊。好像是梁實秋或者老舍等前輩作家寫過文章說,舊時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上海老味道續集 作者簡介
沈嘉祿,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小說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報業集團高級記者。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文化評論集等三十余種,其中《上海老味道》長銷二十年。專注于對上海城市文化與歷史的研究,并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文物收藏、飲食文化等領域。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