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遼金元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3609
- 條形碼:9787208143609 ; 978-7-208-14360-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遼金元卷 本書特色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從隋唐起,直至清末,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1300余年,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國,傳承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離不開對科舉制度的研究。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遼金元卷 內容簡介
本卷分別由武玉環、高福順撰寫遼代卷, 都興智撰寫金代卷, 吳志堅撰寫元代卷。主要內容涉及遼、金、元三朝科舉考試的幾個不同階段及歷史影響, 對遼、金、元三朝的科舉制度的歷史關系進行闡述, 對三朝科舉史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辨析。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遼金元卷 目錄
**章緒論/3
**節遼朝科舉制度研究的重要性/3
第二節遼朝科舉制度學術史回顧/5
第三節遼朝科舉制度研究的史料運用/10
第二章遼朝科舉制度的形成和發展/13
**節遼朝科舉制度的形成/14
一、 遼朝科舉取士的肇始/14
二、 初創時期遼朝科舉制度的特征/19
第二節遼朝科舉制度的發展/22
一、 遼朝科舉制度的完善/23
二、 遼朝科舉制度的鼎盛/26
三、 遼朝科舉制度的尾聲/30
第三章遼朝科舉考試的運行機制/31
**節遼朝科舉應試的對象/31
一、 應試對象的地域/31
二、 應試對象的范圍/35
三、 對應試對象的限制/38
第二節遼朝科舉考試的應試科目/40
一、 常舉/41
二、 制舉/44
第三節禮部貢院和知貢舉/47
一、 禮部貢院/47
二、 知貢舉/49
第四節遼朝科舉考試的程序/50
第五節遼朝科舉考試的內容/56
第四章遼朝科舉考試的規模/61
**節遼朝開科次數和年限/61
一、 遼朝進士科放進士的次數/61
二、 遼朝進士科放進士的年限/65
第二節遼朝科舉考試的分等錄取和錄取人數/68
一、 遼朝科舉考試的分等錄取/68
二、 遼朝科舉考試的歷科錄取人數/70
第三節歷科狀元與擢第進士之禮遇/76
一、 歷科狀元/76
二、 擢第進士之禮遇/81
第四節遼朝進士題名錄/84
第五章遼朝科舉制度的總體評價/108
**節遼朝科舉制度的特征/108
一、 繼承與發展了唐宋科舉制度/109
二、 變革了遼朝選官制度/110
三、 有效地向北方游牧民族地區傳播了中原儒家文化/111
四、 具有明顯的民族性/113
第二節遼朝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114
一、 為遼朝官僚機構輸送大批治世人才/114
二、 促進儒家文化在北方草原的廣泛傳播/127
三、 提高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水平/131
第三節遼朝科舉制度發展的歷史局限性/133
一、 遼朝科舉制度發展的地域不平衡性/133
二、 遼朝科舉制度發展的相對滯后性/137
參考文獻/139
金代卷
緒論/155
**章金代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158
**節金代科舉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158
一、 宋朝在復燕過程中的失誤為金朝提供機遇/159
二、 金朝對新占領地區政策的及時調整/160
三、 實行科舉制對鞏固金初統治、促進金政權封建化的作用/163
第二節太宗、熙宗時期的科舉取士/164
一、 金太宗天會年間的科舉考試/164
二、 熙宗時期的科舉考試/169
第三節海陵王對科舉制度的改革/170
一、 建立教育機構,培養金朝的知識分子/170
二、 并南北選為一,精簡科目/171
三、 確立殿、省、府、鄉四級考試制度/173
第四節世宗章宗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善/175
一、 世宗朝的科舉考試/175
二、 章宗對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178
第五節金代晚期科舉的衰落/180
一、 考試時間和地點的變更/180
二、 科舉取士制度的混亂/181
三、 文風的衰落/183
第二章金代科舉的四級考試制度/185
**節金代科舉禁限及考試搜檢制度/185
一、 金代科舉禁限/185
二、 嚴格的考試監考搜檢制度/188
第二節金代鄉試和府試/190
一、 金代鄉試/190
二、 金代府試/192
第三節金代會試和殿試/195
一、 金代會試/195
二、 金代殿試/197
第三章金代科舉的考試科目/202
**節漢兒科舉的詞賦、經義進士科/202
一、 金代取士科目與唐、宋、遼的關系/202
二、 三年一舉與取士等第/203
三、 金代的詞賦科/205
四、 金代的經義科/207
第二節女真人策論進士科/210
一、 女真進士科的創立/210
二、 考試內容、時間和地點/211
三、 榜次與錄取情況/212
四、 女真進士科的特點/214
五、 女真進士的政績和學術成就/215
第三節明經科、律科和經童科/216
一、 金代的明經科/216
二、 金代的律科/218
三、 金代的經童科/220
第四節金代的武舉和特科/223
一、 金代的武舉/223
二、 金代的特科/225
第五節金代的恩例和特賜進士/228
一、 金代的恩例/228
二、 金代的特賜進士/230
第四章金代科舉的考官制度和試題/233
**節鄉試和府試考官/233
一、 鄉試考官/233
二、 府試考官/234
第二節省試和殿試考官/235
一、 省試知貢舉官/236
二、 殿試讀卷官/238
第三節考試題目和程文/241
一、 天會皇統年間的考試題目/241
二、 海陵朝的考試題目/243
三、 世宗朝的考試題目/244
四、 章宗至金末的考試題目/246
五、 程文舉例/249
第五章金代進士及諸科舉人的授官制度/251
**節詞賦、經義進士的授官/251
一、 中第后的各種儀式/251
二、 天會皇統年間漢進士的授官/252
三、 海陵朝漢進士授官/254
四、 世宗至金末漢進士授官/255
第二節女真進士的授官/257
一、 女真進士釋褐授官/257
二、 女真進士官職的遷轉/259
第三節恩例、宏詞、特賜進士及諸科舉人授官/261
一、 恩例、特賜進士、宏詞科授官/261
二、 明經、 律科、經童科舉人授官/264
第六章金代科舉榜次及魁元/267
**節天會皇統年間榜次及魁元的考察/267
一、 天會年間科舉榜次/268
二、 天眷皇統年間科舉榜次/272
第二節海陵王和世宗兩朝榜次/273
一、 天德正隆年間科舉榜次/273
二、 世宗朝科舉榜次/275
第三節章宗至金末科舉榜次/278
一、 章宗朝及衛紹王朝榜次/278
二、 宣宗、哀宗朝科舉榜次/280
第四節金代狀元的籍貫、政績和學術成就/283
一、 金代狀元籍貫和政績/283
二、 金代狀元的學術成就/286
第七章金代科舉制度的特點及歷史影響/289
**節金代科舉制度的時代特點/289
第二節金代科舉制度的民族性特點/294
第三節金代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與影響/302
第四節金代科舉對女真族的影響/310
一、 政治方面對女真族的影響/310
二、 文化方面對女真族的影響/313
第八章金代科舉事跡考略/318
**節四元及第的孟宗獻/318
一、 四元及第名揚天下/318
二、 孟氏的學問和生平/319
第二節一門三狀元的燕京呂氏家族/320
一、 呂氏家世/321
二、 狀頭家世傳三葉,天下科名占兩魁/323
第三節遼陽渤海人的科舉世家/324
一、 遼陽張氏/325
二、 熊岳王氏/326
三、 遼東高氏/327
第四節金代遼寧籍兩狀元事跡考略/329
一、 奧屯忠孝是女真進士科狀元/329
二、 奧屯忠孝的籍貫/331
三、 奧屯忠孝的功與過/333
四、 詞賦狀元張甫事跡考略/336
附錄金代進士題名錄/338
參考文獻/433
元代卷
緒論/441
**章科舉歷史沿革/443
**節科舉停頓與儒戶制的確立/443
第二節貢儒與科舉/447
第三節元朝前期關于科舉的爭議/451
第四節科舉的恢復與反復/455
第二章科舉制度/462
**節《考試程式》與《科舉條畫》/462
第二節考試內容和標準/467
第三節會試名額的地域分配/469
第四節國子監與科舉/473
第三章三場考試/479
**節明經/479
一、 經問、經疑/479
二、 經義/483
第二節古賦/490
第三節策問/495
第四章鄉試/501
**節鄉試的組織與錄取/501
一、 鄉試的準備/502
二、 簾外官的工作/511
三、 簾內官的閱卷工作/514
四、 鄉試組織的特征/519
第二節舉子的應試/523
一、 推舉和冒貫/523
二、 考試的準備工作/527
三、 考場紀律與作弊/529
四、 鹿鳴宴和赴試大都/531
第五章會試、殿試/535
**節會試/535
一、 考試與錄取/535
二、 “進士鄉會”與落第“恩例”/539
第二節殿試/541
一、 考試和唱名/541
二、 “進士受恩例”/546
三、 進士授官及仕途/549
四、 殿試的特征/550
第六章科舉的影響/552
**節科舉與元代社會/552
第二節科舉與元代經學/555
第三節科舉與元代文學/563
結語/573
參考文獻/576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遼金元卷 作者簡介
武玉環,現任吉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北方民族史、遼金契丹女真史的教學與研究。專著有《遼制研究》、《遼金社會與文化研究》等。
高福順,現任吉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遼金史、東北民族史研究。合著有《東北亞歷史問題研究》、《研究》、《中國學者高句麗研究史》等。
都興智,現任遼寧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遼金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遼金史和東北地方史。專著有《遼金史研究》、《遼寧通史》第一卷,合著有《金史食貨志、百官志校注》、《金史論稿》第二卷本、《中國皇帝制度》等十余部。
吳志堅,1991年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獲學士學位。2001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歷史文獻學、中國思想史、蒙元史。現任教杭州初陽書院。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