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61465
- 條形碼:9787537861465 ; 978-7-5378-614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 本書特色
火鳳凰新批評文叢之一,著名教授陳思和主編,中國小說學會會長吳義勤推薦。 “火鳳凰”是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策劃的一系列人文批評叢書。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題詞,任意先生設計徽標。 傅小平是年輕的有一定實力和潛力的批評學者。 傅小平是一個隱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不想以過于主觀、晦澀和自以為是的文字橫亙在文學現象與讀者之間,所以對讀者來說很富于“代入感”。 ——郜元寶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 內容簡介
本書在兼及作家論、作品論之余, 偏重現象觀察, 有比較強的問題意識, 比較鮮活的現場感, 以期多側面、多角度對當代文學做出另一種觀察。這既能讓我們發現新問題, 也會讓我們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文學現象, 習焉不察的老生常談, 加以重新審視, 從而換一個視界來看當代文學的風景。
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 目錄
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 節選
中國為何缺少“作家中的作家”? 當中國作家談文學、談小說時,他們都在談些什么。雷蒙德·卡佛被廣為改寫的名句,放到中國文學的語境里,就有了某種錯位的呈現。在2014年8月28日于北京新國展展覽中心舉行的題為“中國小說的可能性”的對談會上,作家寧肯轉述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的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作家一談文學就談外國文學,一談作家就談外國作家?他由此進一步質問道:“中國當下寫作的根源似乎都在西方,我們順口就能說出卡夫卡、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卻獨獨對中國自己的文學傳統處于失語狀態。” 在寧肯看來,這并非只是中國作家的偏見,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缺少一類作家,即作家中的作家,或說是影響作家的作家。“我們有非常棒的影響讀者,甚至是影響社會的作家。但要說有影響了后輩或同代作家寫作的作家,你就很難能舉出例子來。”以寧肯的理解,所謂影響作家的寫作,包含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作家在寫作的層面上,是否有哪些值得后人去反復研讀和學習借鑒的地方。“中國作家讀經典作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習他們怎么提煉小說的人物,怎么用新的方法,用創新的精神來結構自己的小說等等。福克納、馬爾克斯等作家的寫作,會告訴你怎么做,中國作家卻于此鮮有貢獻。” 這就意味著,中國文學的傳統,在事關“傳授”怎么寫的問題上存在盲點。作家徐則臣舉例表示,國外很多漢學家批評中國作家關注的都是大歷史,一部小說看起來有很多人物,在里面跑來跑去,但沒有一個是活的。“我部分贊同這個觀點,因為我們有史詩的傳統,其關注重點在于呈現一個大的背景。我們的很多小說,也著力于書寫一個大時代,要么放在歷史的轉型期,要么放在大革命時期,總有一個很大的時間跨度,而且會有很多的家族,很多的派別,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背景成了這些小說的主人公,而其中的人物反而被壓抑掉了。相比而言,西方小說顯然更注重寫人,寫人的內心世界。而背景相對次要,即使寫背景,也是寫人背后的背景。或因如此,很多漢學家批評中國文學缺少心理描寫。” 而所謂的現代性的寫作,恰恰是一種反觀自我、反觀內心的寫作。作家盛可以表示,小說要說有可能性,其*大的可能性,應該還是在向內,也就是向小說的內部,或說是人的內心去發展、探索。但中國的傳統文學里面,除了《紅樓夢》《金瓶梅》等少數作品外,關注更多的顯然是外在于人內心的社會。徐則臣表示,當下寫作,應該說寫生活日常寫得非常好,但對日常生活的書寫,大部分只是停留在世俗的層面上。這樣一種文學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缺少現代性的。 徐則臣以此對葛浩文、顧彬等西方漢學家的某些批評做出回應:比如他們批評中國的小說寫得太長。“只要看看美國的小說,你就會發現他的批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美國,*好的小說家,被奉為國寶的,大師級的作家,像菲利普·羅斯、唐·德里羅、厄普代克、托馬斯·品欽等,寫的*重要的作品,都是超長的長篇小說。德國也是如此,托馬斯·曼、君特·格拉斯等大作家,也都是以長篇小說聞名于世。然而,卻沒有人指責他們寫得太長,原因在哪里?我覺得長度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這個長度包含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以寧肯的理解,這個“含金量”并非某種我們天然缺失的東西,而是可以通過現代性轉換而習得的。“說到我們的文化缺少現代性,那么如何把這個豐富燦爛的文化進行現代性的處理,進而成為我們的方法、憑據和工具,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其實我們在思維,在語言,在世界觀等方面,多多少少都受到古代文化的影響。但在對人性的開掘上,在小說*基本的一些問題上,簡而言之是方法論上,古典文化提供給我們的武器確實少,這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顯然我們需要做的是,努力找到合適的途徑來找到這個“方法論”。雖然在現代性層面上,接續不具備現代性的中國文化傳統,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但具體到寫作,一定程度上的寫作訓練會有益于此。徐則臣表示,“我們習慣于把寫作神圣化、神秘化,總是強調天才,也特別迷信比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類的說辭。但如果可以把寫作當成一門學問,那么就可以對它做分析、批評、研究,也可以對它做一些科學化的處理。” 作家李浩于此頗有會心。在他看來,好作家是必須要培養的,而一些作家貌似沒有培養,也可能講不出來各種各樣技術的理論,但他們一定深諳寫作這門技藝的內在規律。“比如,讀馬爾克斯的小說,赫拉巴爾的小說,你會發現它們內部的機理、明線、暗線的串聯,還有故事的持續,時間順序的變化等等,真的讓你感覺極為精妙,就像一個經過精密規劃的龐大的建筑。” 寧肯也表示,一些卓有成就的作家,*后沒能成為大師,成為作家中的作家,很可能在于他們缺了*嚴格的訓練。“我們學習一些基本技巧,把它們變為一種潛意識。在你寫作的時候,就不需要再去考慮技巧。因為,該怎么開頭,怎么結尾等等問題,這些已經成了你思考的習慣了。你需要特別考慮的就是創新,怎么能寫得更有新意,更有新的角度。”在寧肯看來,作家一定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只有這樣才會有持續的創造力,才會有持續的爆發。“一個寫作者,可以通過訓練成為一個匠人,一個天才也可以經過持續的訓練,成為‘作家中的作家’。”
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 作者簡介
傅小平,1978年生。著有《四分之三的沉默:當代文學對話錄》《夜鶯的復調:當代文學尋思錄》《時間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曾獲新聞類、文學類、評論類獎項若干。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