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7050
- 條形碼:9787520357050 ; 978-7-5203-570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本書特色
本著作的總體架構為:分上篇(理論篇)和下篇(實例篇)共十五章。上篇(理論篇),由一至第七章組成。主要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理論、文化軟實力理論;分析了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的價值意義,探討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實施的優勢、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自身制約因素、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的外部挑戰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施的影響,深入論述了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 下篇(實例篇),由第八至第十五章組成。主要分析了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德國、法國、俄羅斯、印尼、土耳其、泰國、中亞以及拉美國家的傳播現狀、傳播障礙和傳播策略。中國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加強了與沿線國的合作,卻也引發了某種程度上的文化沖突。中國如何與他者交流,如何理解他者又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如何與他者進行價值觀對話,如何與他者建立信任關系,如何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以期從實例分析的視角做一些探討。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內容簡介
本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任務, 以分析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推動作用為出發點, 緊密聯系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優勢, 深人分析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外在挑戰和自身制約, 系統論證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策略。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目錄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重點
第三節 研究框架
第四節 創新之處
上篇 理論篇
**章 文化軟實力與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相關理論分析
**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化理論分析
第二節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與文化軟實力思想
第三節 國內外學者有關文化軟實力基本理論分析
第四節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理論分析
第二章 文化軟實力建設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價值分析
**節 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礎和前提
第二節 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建構作用
第三節 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強大力量支撐
第三章 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優勢
**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人類共同價值內涵
第二節 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傳播魅力
第三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
第四節 新時代中國的國際形象日益優化
第五節 新時代中國引領世界文明的能力不斷增強
第四章 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自身制約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影響
**節 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認知仍需進一步增強
第二節 我國文化領域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程度不平衡、不充分
第三節 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較弱
第四節 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和文化法制建設仍需加快
第五節 文化傳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六節 文化領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第五章 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的外部挑戰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影響
**節 西強東弱的文化格局,制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節 西方不斷炮制花樣翻新的文化理論,遏制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節 西方采取保護與滲透的文化策略,遏制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第四節 對外交流中的文化誤讀,制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第六章 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分析
**節 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堅定文化自信戰略
第二節 發展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戰略
第三節 凝練和傳播中華文化價值理念戰略
第四節 融匯和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戰略
第五節 積極推進和適時引領國際文化新秩序建設戰略
第六節 在共建“一帶一路”中聯通中外文化戰略
第七節 提升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戰略
第八節 塑造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戰略
第七章 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分析
**節 提升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引領能力
第二節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第三節 注重文化傳播的系統性和層次性
第四節 以多渠道高質量的人文交流促進“文化擺渡
第五節 積極推進漢語的國際化傳播
第六節 充分發揮華人華僑和華文媒體的重要作用
第七節 完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法律體系和管理體制
第八節 打造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專業人才隊伍
下篇 實例篇
第八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德國的傳播研究
**節 中華文化在德國傳播的歷史脈絡
第二節 21世紀中華文化在德國傳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中華文化在德國傳播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四節 中華文化在德國傳播的戰略重構
第五節 結語
第九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法國的傳播研究
**節 中華文化在法國傳播的意義
第二節 中華文化在法國傳播的現狀與特點
第三節 中華文化在法國傳播所面臨的困境
第四節 促進中華文化在法國傳播的對策
第五節 結語
第十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研究
**節 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傳播的價值界定
第二節 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傳播的推動因素及傳播成效
第三節 影響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傳播的障礙性因素
第四節 促進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傳播的應對舉措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一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印度尼西亞的傳播研究
**節 中華文化在印度尼西亞的發展傳播歷程
第二節 中華文化在印度尼西亞的發展傳播途徑
第三節 中華文化在印度尼西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與完善措施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二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土耳其的傳播研究
**節 土耳其文化發展現狀分析
第二節 21世紀中華文化在土耳其傳播的成就、特點及意義
第三節 中華文化在土耳其傳播的困境及原因
第四節 推動中華文化在土耳其傳播的策略分析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三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泰國的傳播研究
**節 發展中泰文化交往對我國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冷戰后中泰兩國文化交往的成就與特點
第三節 冷戰后中泰兩國文化交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四節 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增進中泰關系的對策分析
第五節 結語
第十四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的傳播研究
**節 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傳播的總體狀況
第二節 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傳播的影響和效果
第三節 冷戰結束以來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如何推進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的傳播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五章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中華文化在拉美地區的傳播研究
**節 中華文化在拉美地區傳播的意義
第二節 中華文化在拉美地區傳播的方式和特點
第三節 21世紀中華文化在拉美地區傳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第四節 中華文化在拉美地區傳播的對策和建議
第五節 結語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節選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與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思想相近,儒家也認為,人與天是相通的,通過仁愛可以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孑L子主張:“仁者愛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所以,他非常反對濫用資源的行為,提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強調對自然也要講仁愛,要遵守時節,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主張把仁愛施于萬物,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正所謂“誠者,天之道也”,認為天是人類道德的本原,人與天又是相通的。所以,人天性就是向善的,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惻隱之心等人之善良本性先天地內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人只需要通過心性修養把先天固有的善激發出來,就可達到“上下與天同流”的境界,即孟子所言的盡心知性、盡性知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這一點在儒家經典著作《易傳》中也有所彰顯。“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名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意思是說,對于自然,人們既要通曉、尊重其變化規律,又要對其加以限制和合理的引導,以使天地合其德行。這一觀點既強調了人與天的和諧統一,又看到了人的作用,肯定了人的德行修養在天人合一中的作用。由此不難看出,與道家相比,儒家的天人合一更強調人的能動性,實際上是以天合于人。 這一思想發展到漢代,經董仲舒改造,形成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天人感應論。其實,天人感應之說早在先秦時就已存在,意思是說,天和人是相通的,可以互相感應,人能感應上天的意愿,天也能影響人事。孔子在《春秋》中曾勸國君:“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是以“正刑與德,以事上天”。在孔子看來,天災是國君失德所致,所以,君主要行仁政,上感于天,才能避免災禍。在此基礎上,董仲舒汲取先秦諸家之長,提出氣化學說,進一步分析天人感應的成因。他認為,天地宇宙都是由氣變化而成,人之氣與天地之氣是相通的,如果人之氣調和順達,天地之氣亦美,則以祥瑞示人;否則,人之氣暴戾邪謬,則天地之氣必亂,災異必出。董仲舒用氣化天地之說來做天人感應的哲學基礎,不僅使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而且對于確立儒學的統治地位、影響君主施政具有積極意義。 (三)佛教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隋唐時期,我國佛教盛行,天人合一思想自然也受到了佛家理念的影響。佛家講究緣起論,認為“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凡是因緣聚合,條件具備,事物就出現;條件不具備時,即機緣未到,事物就消失或不存在,這就是“空”。這樣看來,佛教雖然主張人世輪回,追求一種超驗的現實,但是并不主張世界是由神創造的,也未將希望寄托在來世,而是相信各種因緣、條件聚合的重要性,反對宿命論,鼓勵人們因緣生法,創造條件,主宰命運。這樣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天人關系”的認識。首先,佛法相信人身難得,譬如“盲龜值木”,一切皆是因緣際會,所以佛法并不主張人們聽天由命,而是倡導因緣具備時,天地萬物和諧共生,因緣不具備時,可以借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由此不難看出,佛法在天人關系中,很珍視人的性命和價值。不僅如此,佛家還主張“山川草木皆有佛性”,自然萬物也都有其自身價值,由此,天地自然的內在價值同樣被佛法重視。此外,佛家還堅持“慈悲為懷、不殺生、素食節儉、普度眾生、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萬物一體、人與自然圓融統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佛家的“天人合一”,既不同于道家的“以人合天”,也不同于先秦儒家的“以天合人”,其實質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諧共榮。 ……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作者簡介
張驥,現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新型智庫長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河北省文化軟實力研究基地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河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河北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與中國外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文化建設。發表和出版論著九十多篇(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規劃項目以及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余項。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8項。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