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城中村道德適應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259704
- 條形碼:9787569259704 ; 978-7-5692-597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中村道德適應研究 內容簡介
伴隨新型城鎮化的逐步推進,針對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進行相應的倫理關懷變得尤為迫切。《城中村道德適應研究》通過哲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交叉透視,堅持歷史靜態分析與道德衍化邏輯相統一、實證分析與規范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從歷史傳統中尋找現實邏輯,以邏輯闡釋歷史,將城中村居民的城市適應與倫理引導結合起來展開分析,并通過城中村居民在其道德適應中的實踐邏輯來理解其行為,尋求城中村倫理“歷史傳統之根”與“現代文明之源”的有效契合,找到城中村道德適應“地方性知識”與“普適性價值”的平衡點,為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提供倫理策略與路徑支持。
城中村道德適應研究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動態
1.3.2 國內研究動態
1.4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結構安排
1.4.1 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書創新點
第2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內涵界定與理論架構
2.1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內涵界定
2.1.1 城中村的內涵
2.1.2 道德適應的內涵
2.1.3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內涵
2.2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基本訴求
2.2.1 和諧
2.2.2 均衡
2.2.3 正義
2.3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基本維度
2.3.1 個體維度
2.3.2 群體維度
2.3.3 社會維度
2.4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理論溯源
2.4.1 人的需要理論
2.4.2 文化適應理論
2.4.3 倫理關懷理論
2.5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價值取向
2.5.1 空間正義與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
2.5.2 空間正義:道德適應的價值取向
2.5.3 城中村道德適應的價值實現機制
第3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范式轉換與倫理解讀
3.1 倫理范式的現代話語轉換
3.1.1 現代性的解構與建構
3.1.2 現代性的倫理話語轉換
3.1.3 現代性的解放:道德適應的理論研究
3.2 倫理秩序的社區空間建構
3.2.1 城中村:現代城市別樣的空間結構
3.2.2 社區意義:城市有機體的倫理紐帶
3.2.3 道德共同體:社區秩序的倫理實現
3.3 倫理關系的交往結構重塑
3.3.1 尋找他在性:社會交往的建構邏輯
3.3.2 保持流動性:交往結構的現實境況
3.3.3 朝向利他性:交往關系的倫理指向
第4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秩序轉型與價值嬗變
4.1 城市文明輻射的消解
4.1.1 道德身份的模糊性
4.1.2 道德關系的理性化
4.1.3 道德認同的滯后性
4.2 居民價值觀念的嬗變
4.2.1 公共價值觀的嬗變
4.2.2 個體價值觀的嬗變
4.3 空間秩序建構的邏輯
4.3.1 空間秩序建構:一種新的城中村研究視角
4.3.2 城中村道德適應的空間秩序:維度與特征
4.3.3 城中村空間秩序重構:實踐邏輯和理想路徑
第5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主體建構與責任邊界
5.1 責任主體的分層建構
5.1.1 道德責任的現代意蘊
5.1.2 主體建構的實踐分疏
5.2 政府主體的責任邊界
5.2.1 公共性:政府責任的合法定位
5.2.2 適當性:政府責任的合理邊界
5.2.3 公正性:政府責任的倫理旨歸
5.3 社會主體的倫理支持
5.3.1 社會排斥:道德適應的倫理審視
5.3.2 社區融入:道德適應的倫理走向
5.3.3 公民社會:道德適應的倫理支持
5.4 個人主體的道德自覺
5.4.1 個人主體:能動的道德適應者
5.4.2 個人主體道德適應的衍化邏輯
5.4.3 個人主體道德自覺的培育環節
第6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引導機制與實踐路徑
6.1 重塑城中村居民的人際信任機制
6.1.1 關于信任:理性抑或道德的選擇
6.1.2 他者視野:道德適應與人際信任
6.1.3 他者在場:城中村人際信任重建
6.2 改善城中村居民的道德教育機制
6.2.1 公共精神:道德教育的理性復歸
6.2.2 和而不同:道德教育的城鄉融合
6.2.3 多措并舉:道德教育的平臺搭建
6.3 保障城中村居民的利益表達機制
6.3.1 沉默的大多數:利益表達的鏡像
6.3.2 日常化的反抗:利益表達的方式
6.3.3 多元化的渠道:利益表達的路徑
6.4 構建城中村居民的倫理關懷機制
6.4.1 意義生存:倫理關懷的道德必然
6.4.2 意義建構:倫理關懷的現實訴求
6.4.3 意義世界:倫理關懷的精神寄托
第7章 結語:自我、他者與道德
參考文獻
附錄: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及其引導機制調查問卷
致謝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動態
1.3.2 國內研究動態
1.4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結構安排
1.4.1 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書創新點
第2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內涵界定與理論架構
2.1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內涵界定
2.1.1 城中村的內涵
2.1.2 道德適應的內涵
2.1.3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內涵
2.2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基本訴求
2.2.1 和諧
2.2.2 均衡
2.2.3 正義
2.3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基本維度
2.3.1 個體維度
2.3.2 群體維度
2.3.3 社會維度
2.4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理論溯源
2.4.1 人的需要理論
2.4.2 文化適應理論
2.4.3 倫理關懷理論
2.5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價值取向
2.5.1 空間正義與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
2.5.2 空間正義:道德適應的價值取向
2.5.3 城中村道德適應的價值實現機制
第3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范式轉換與倫理解讀
3.1 倫理范式的現代話語轉換
3.1.1 現代性的解構與建構
3.1.2 現代性的倫理話語轉換
3.1.3 現代性的解放:道德適應的理論研究
3.2 倫理秩序的社區空間建構
3.2.1 城中村:現代城市別樣的空間結構
3.2.2 社區意義:城市有機體的倫理紐帶
3.2.3 道德共同體:社區秩序的倫理實現
3.3 倫理關系的交往結構重塑
3.3.1 尋找他在性:社會交往的建構邏輯
3.3.2 保持流動性:交往結構的現實境況
3.3.3 朝向利他性:交往關系的倫理指向
第4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秩序轉型與價值嬗變
4.1 城市文明輻射的消解
4.1.1 道德身份的模糊性
4.1.2 道德關系的理性化
4.1.3 道德認同的滯后性
4.2 居民價值觀念的嬗變
4.2.1 公共價值觀的嬗變
4.2.2 個體價值觀的嬗變
4.3 空間秩序建構的邏輯
4.3.1 空間秩序建構:一種新的城中村研究視角
4.3.2 城中村道德適應的空間秩序:維度與特征
4.3.3 城中村空間秩序重構:實踐邏輯和理想路徑
第5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主體建構與責任邊界
5.1 責任主體的分層建構
5.1.1 道德責任的現代意蘊
5.1.2 主體建構的實踐分疏
5.2 政府主體的責任邊界
5.2.1 公共性:政府責任的合法定位
5.2.2 適當性:政府責任的合理邊界
5.2.3 公正性:政府責任的倫理旨歸
5.3 社會主體的倫理支持
5.3.1 社會排斥:道德適應的倫理審視
5.3.2 社區融入:道德適應的倫理走向
5.3.3 公民社會:道德適應的倫理支持
5.4 個人主體的道德自覺
5.4.1 個人主體:能動的道德適應者
5.4.2 個人主體道德適應的衍化邏輯
5.4.3 個人主體道德自覺的培育環節
第6章 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的引導機制與實踐路徑
6.1 重塑城中村居民的人際信任機制
6.1.1 關于信任:理性抑或道德的選擇
6.1.2 他者視野:道德適應與人際信任
6.1.3 他者在場:城中村人際信任重建
6.2 改善城中村居民的道德教育機制
6.2.1 公共精神:道德教育的理性復歸
6.2.2 和而不同:道德教育的城鄉融合
6.2.3 多措并舉:道德教育的平臺搭建
6.3 保障城中村居民的利益表達機制
6.3.1 沉默的大多數:利益表達的鏡像
6.3.2 日常化的反抗:利益表達的方式
6.3.3 多元化的渠道:利益表達的路徑
6.4 構建城中村居民的倫理關懷機制
6.4.1 意義生存:倫理關懷的道德必然
6.4.2 意義建構:倫理關懷的現實訴求
6.4.3 意義世界:倫理關懷的精神寄托
第7章 結語:自我、他者與道德
參考文獻
附錄:城中村居民道德適應及其引導機制調查問卷
致謝
展開全部
城中村道德適應研究 作者簡介
劉剛,湖南益陽人,現任湖南城市學院管理學院講師,中南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城鎮化、城市倫理與戰略管理等,曾先后在《中州學刊》《齊魯學刊》等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主持省級課題4項。
書友推薦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