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社會學經典文庫第一輯(函套)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3261
- 條形碼:9787807683261 ; 978-7-80768-32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社會學經典文庫第一輯(函套) 本書特色
首輯作者:費孝通、林耀華、莊孔韶、李強、翟學偉、項飆、吳毅、李路路、李漢林、王躍生、李培林。聚焦當代社會現實,關注宏/中/微觀層面熱點問題:社會民生、村落文化、組織結構、城鎮化、鄉村治理、人口問題、婚姻家庭、社會分層與流動、區域發展。
中國社會學經典文庫第一輯(函套)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處于少有的巨變時代。本文庫選取的都是我國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巨變中國經驗的理論研究成果,有助于向靠前外學術界集中展示中國社會學成就,顯示了我國社會學界的理論自信,也是中國模式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表現。從作者看,既包括費孝通、林耀華等老一輩社會學家,又包括以莊孔韶等為代表的社會學重建的主力軍,還囊括了、翟學偉等學者。從題材看,涵蓋了社會民生、村落文化、組織結構、城鎮化、鄉村治理、人口問題、婚姻家庭、社會分層與流動等各個方面。本文庫作為全面、系統展示中國社會學成果的品牌,適合社會學研習者、相關理論工作者、關心當代中國社會變化的大眾讀者閱讀。
中國社會學經典文庫第一輯(函套) 目錄
《金翼:一個中國家族的史記》 林耀華著
《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 莊孔韶著
《中國人行動的邏輯》 翟學偉著
《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項飆著
《小鎮喧囂:一個鄉鎮政治運作的演繹與闡釋》 吳毅著
《美好社會與美美與共:費孝通對現時代的思考》 費孝通著
《中國的單位組織:資源、權力與交換》 李路路、李漢林著
《當代中國社會分層》 李強著
《社會變革與婚姻家庭變動——20世紀30—90年代的冀南農村》 王躍生著
《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 李培林著
中國社會學經典文庫第一輯(函套) 節選
種糧不如“種房” 小陳村緊挨著大陳村,離小鎮有20多分鐘的汽車路程。10月28日,我隨掛村干部程文啟去該村八組觀察收稅,卻意外地遭遇農民“種房”的事件。 所謂“種房”,多見于城郊接合部地區。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征用周邊地區的農村土地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與這一趨勢相伴隨,一些城鄉接合部地區的農民便趁開發之前,紛紛搶建住房,其中,除一部分是因為各種原因確需修建,且為政府部門同意之外,更多的卻是沒有得到政府批準的違章建筑。對于這股在待征農地上刮起的搶建風,人們戲稱為“種房”。 “種房”的目的是牟利,按農民的話說就是“賭開發”,即借“種房”撈取開發補償。開發補償有一定的標準,而且標準至少都在當地建農家房成本價的一到兩倍以上,一旦僥幸“種房”成功,就等于發了一筆小財。因此,“種房”實際上又是農民的一種投資(機)行為,對此,人們戲稱為“種糧不如種房”。 小陳村不靠近城郊,之所以也刮起“種房”風,是因為規劃中的滬蓉快速鐵路線要經過這里,而且,測繪部門實際上也已經來村里做過地形勘測。所以,按干部們的說法,鐵路建設征用農地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雖然國家建設用地的補償標準不如商業開發性征地高,但老百姓算過一筆賬,現行的補償標準是每平方米拆遷房屋給200元,而大江區目前建農家房每平方米的成本價是100多元,多少還有賺頭,這樣,“種房”就有了利益上的驅動。 我們一走進村灣,便見滿眼的磚紅色,農戶們正紛紛在自己的舊房上加層呢!有的加一層,有的加兩層,有的加到了三層。據說,只要老房子的地基能夠承受,就盡量地往上加。而一些農戶則將自家的房屋向前后院落擴張,甚至個別房屋干脆就延伸到了耕地之內,大有借建房之機擴張地盤的態勢。 我們來到了組長的兄弟家里,他的兒子也正在用紅磚砌圍墻。 圍墻呈四方形,將整個院落圍了起來。主人說,這是在讓兒子操練手藝,以便日后好出外謀生。但是,碼放在一旁的紅磚卻明顯是剛買回來的新貨,說是練手藝,這教育成本的投入也似乎太大了一些。 我本是來觀察收稅的,可轉了大半天,農戶繳錢的卻不多,都說是手頭緊,沒有錢。沒有錢倒也是理由,但整個灣子“種房”的事又做何解釋?程文啟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未必建房有錢,繳公糧就沒有錢?” “哪里話,那都是借的。”農民們回答。 “我不管錢從哪里來的,只要上面不管,我也希望你們能多得些補償,只是這公糧總還得繳吧。” 小陳村的“種房”吸引了我。程文啟又告訴我,不僅小陳村,只要是規劃中的快速鐵路線所要經過的村灣,農戶們都乘著有關部門尚未對擬占壓土地上的建筑物進行登記和評估,大肆建房。而洲頭村作為已經規劃的開發園區,尚未搬遷的農戶也早已玩起了這種“種房”的游戲。 無疑,土地占用,政府和開發商會對土地或土地上的附著物,包括房屋給予一定的補償,但那只是針對合法建房,對于各種未經許可而私自搭建的違章建筑,根據規定,不僅沒有補償,還要予以拆除。果真這樣,這些“種房”的農民不僅無利可賺,弄不好可能連本錢都要搭上,這個道理農民不明白? “真要是這么簡單,就不會有這屢禁不止的‘種房’風了。”程文啟苦笑道,“鎮里對這個問題不止研究一次,也拿不出什么行之有效的辦法。”(附錄1:101) 小陳村之行是我**次遭遇“種房”問題,一個月之后,我再次經歷了這樣的場景。 ………… 于是,我得以體會,“種房”農民那貌似無理與刁蠻的背后其實深藏著他們自身所尋求的理性,這種特殊的理性是他們長期生活于其中的底層社會的環境教給他們的,更是一定的社會現實和政策所形塑出來的。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也就弄清楚了作為階級與群體的農民的弱和作為社區與個體的農民的強之間內在矛盾的聯系。 很大程度上,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講,正是因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整個社會體制與政策并沒有給農民提供一個公正與平等地表達和維護其自身權益的機會,才導致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也同樣不會想到以一種更為合作與合法的方式來參與對于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及社會權利的表達。在前提并不合理的情況下,除非社會治理者以全控和高壓方式促使農民“配合”,否則農民總是會以不配合或不合情理的“配合”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對于農民的這種不合作,若是站在不問前提是否合理、只問程序是否正確的立場(這往往是作為政策執行者的基層和地方政府的*典型立場)上,農民自然就純屬不通情理的刁民。但是,如果我們肯進一步去深究這不問前提是否合理、只問過程是否正確的政策究竟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時,我們才能透過農民的“刁蠻”去發現他們作為社會底層的無奈與無助,才能去思考那種不問價值是否合理、只問程序是否合法的開發政策究竟是解放了農民,還是在以一種新的不平等與不公正方式繼續剝奪他們。君不見一些地方的政府在加大對“城中村”“拆違”力度的同時,卻又拱手將農民視為命根子的土地半賣半送地交給開發商,再讓他們去開發各種適合人居環境(有人說那其實只是適合富人居住的環境)標準的豪宅,去建設各種能給地方領導人增光添彩的城市名片工程,去引進能給地方增加財政收入的各種企業。在這些豪宅、工程和企業中,又究竟有沒有先建后批或邊建邊批的違章建筑呢?一想到這里,我竟至對究竟是誰在搞“違建”,“違建”的標準究竟該由政府還是法律說了算,以及究竟應該先杜絕哪一種“違建”這些*為基本的問題也犯了糊涂。 于是,我感覺到,農民“種房”,賭的是開發,賭注卻是自己的尊嚴,農民以犧牲自身社會尊嚴的方式來給我們的社會虛構出一個強弱“錯置”的場景,并通過這一錯置的場景達到“以弱制強”的目的。對于如此狡黠而又居然有效的生存技術,我不知道應該是欣賞還是悲哀。
中國社會學經典文庫第一輯(函套)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代表作有《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等。 林耀華(1910—2000),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主任。著有《嚴復研究》《義序的宗族研究》《金翼》《涼山夷家》等。 莊孔韶,現任浙江大學講座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影視人類學學會副會長。 李強,1950年生于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曾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等。研究領域涉及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城市社會學、應用社會學、社區研究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