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混沌互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139864
- 條形碼:9787305139864 ; 978-7-305-13986-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混沌互滲 本書特色
1.本書系加塔利的臨終之作,是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加塔利獨著首次完整的中文譯介,讀者或可從中發現德勒茲光環之外的加塔利。 2.《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的許多中心概念都是由加塔利提出的。在本書,加塔利對他與德勒茲的合著中涉及的原創性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對于理解加塔利與德勒茲的合著頗有助益。 3.自從拉康創辦研討班開始,加塔利便接受了拉康的訓練,持續七年之久。他深諳精神分析的危機,并*終開創了精神分裂分析。在本書中,加塔利亦就許多精神分析核心問題,對弗洛伊德、拉康進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了創新性的見解。 4.加塔利一生“游牧”在精神分析、哲學、政治、美學、文學等諸多領域,在本書中,加塔利亦以主體性的再創造與再奇異化為核心,對拉康精神分析、結構主義、信息論、后現代主義,以及海德格爾、巴赫金、巴爾特等人的思想進行了批判性反思。 附錄部分特別收錄了德勒茲解釋他與加塔利如何合作的一封信,以及一篇紀念加塔利的文章。
混沌互滲 內容簡介
本書系法國思想家加塔利的臨終之作, 是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該書以主體性的再創造與再奇異化為核心, 對拉康精神分析、結構主義、信息論、后現代主義、以及海德格爾、巴赫金、巴爾特等人的思想進行了批判性反思。
混沌互滲 目錄
總 序
譯 序(代導讀) 誰是菲利克斯 ?? 加塔利?
**章 論主體性生產
第二章 機器的異質發生
第三章 精神分裂分析的元模型化
第四章 精神分裂癥的混沌互滲
第五章 機器性的口唇性與潛在的生態學
第六章 新的審美范式
第七章 生態哲學的對象
附 錄 致宇野邦一的一封信 :我們如何以二的方式進行工作?
附 錄 為了紀念菲利克斯
混沌互滲 節選
譯序(代導讀) 誰是菲利克斯·加塔利? 董樹寶 當你拿起這本著作時,或許出于閑適的無聊,或許出于求知 的好奇,或許你禁不住會問:誰是菲利克斯 ?? 加塔利? 菲利克斯?? 加塔利 ( Félix Guattari,1930—1992),法 國 當 代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因與法國當代哲學家吉爾?? 德勒茲 ( Gilles Deleuze,1925—1995)合著《反俄狄浦斯》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1: L’Anti-??dipe,1972)、《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作》 ( Kafka: Pour une Littérature Mineure,1975 年)、《千高原》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Mille Plateaux,1980 年)和《什么是哲學?》 ( 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1991 年)而聞名于歐美學界,成為法國當代哲學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合作者德勒茲的著作陸續被翻譯成中文,研究著作和學術論文日益增多,成為國內法國思想研究的炙手可熱的重要理論家之一。相比之下,菲利 克斯?? 加塔利備受冷落,少有問津,雖有一些著作和論文提及加塔利,論及二人合著的著作,但基本上是以德勒茲的思想為中心進行研究,德勒茲的思想因作者署名的“馬太效應”大放光彩,而加塔利的思想基本被遮蔽在德勒茲的光環之下,沒有釋放出其應有的思想力量。如若研讀加塔利的著作,我們會體會到一種有別于“德勒茲與加塔利”或德勒茲的理論風格,感受到一種異乎尋常的思想強度。 加塔利屬于“戰后一代”,早年曾積極進行過理論探索和實踐 活動。他本來在索邦大學學習藥理學,中途輟學,接受讓?? 烏里 ( Jean Oury)的邀請參與創建他一生為之工作的拉博德診所,為拉博德診所撰寫了理論宣言,成為拉博德診所的理論旗手。在后來的訪談中,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思想和實踐:“在我看來,我那時有太多的‘立場’,至少四個吧。我屬于‘共產主義之路’ ( La Voie communiste),隨后是左翼反對派;1968 年‘五月風暴’后,我心神不寧,寫過一些文章,如《左翼反對派的九個論題》。隨后,我 參加了讓 ?? 烏里 1953 年在古爾 - 舍瓦尼( Cour-Cheverny)根據托斯蓋爾實驗創立的拉博德診所:我們試圖在實驗和理論上確定建制性精神治療的基礎( 就我來說,我試驗了‘橫貫性’和‘群體幻想’一類的觀念)。還有,自從拉康創辦研討班開始,我便接受了拉康的訓練。*后,我有了一種立場,或者是一種關于精神分裂 話語的立場,我始終關注精神分裂患者,被他們所吸引。”由之我們可以看到加塔利思想的“多個維度”:精神分析、政治活動、團體工作,乃至后來的精神分裂分析、生態學、美學和技術哲學等內容。“如若人們想恰當地介紹加塔利,必須要記住他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名在拉博德診所工作了多年的精神分析師;他是一名文學批評家,是論卡夫卡著作的合作者;他是一名與哲學家吉爾 ?? 德勒茲合作的思想家,寫了一部質疑政治經濟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精神分析學的綜合性著作;他是一名積極分子, 是法國私有自由電臺運動的推動者。” 1968 年,法國“五月風暴”爆發,加塔利積極參加各種抗議活動。“五月風暴”給他帶來了思想沖擊,也為他與德勒茲的相遇提供了歷史契機。“兩年半前,我認識了菲利克斯。他覺得我走在了他前面,他期待著某種東西……菲利克斯跟我談起了他已經稱之為欲望機器的東西:有關機器無意識、精神分裂無意識的整個理 論和實踐構想。因而我覺得他走在了我的前面。”加塔利的理論和實踐不僅贏得了他的理論合作伙伴德勒茲的贊賞,而且為兩人的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的許多中心概念都是由加塔利提出來的。正是在加塔利的倡導下,他們開始對精神分析學進行批判,并形成與之相反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論。加塔利超越學院派哲學傳統的位置使他能夠在與德勒茲合作之后將對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歷史問題的直接關注融入德勒茲的著作之中,而加塔利多年的實踐經驗……更為他與德勒茲在合作中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兩人各自的理論 探索構成了“德勒茲與加塔利”這一機器裝配的理論前提,他們相互化合,相互生成,分別成就了“德勒茲”與“加塔利”,因而不可以說加塔利只是德勒茲的追隨者!除了他與德勒茲共同撰寫的著作外,他獨自撰寫的著作有《精神分析學與橫貫性》 ( Psychanalyse et transversalité:Essais d’analyse institutionnelle,1972 年 )、《 分子式革命》 ( La révolution moléculaire,1977 年)、《機器無意識》 ( L’inconscient machinique:Essais de Schizoanalyse,1979 年)、《冬日之年》 ( Les années d’hiver,1980—1985,1986 年)、《三種生態 學》 ( Les Trois écologies,1989 年)、《精神分裂分析制圖學》 ( Cartographies schizoanalytiques,1989 年)、《混沌互滲》 ( Chaosmose, 1992年)、《反俄狄浦斯論文》 ( Ecrits pour L’Anti-??dipe,2004年)、《逃逸線》 ( Lignes de fuite. Pour un autre monde de possibles,2011年)、《什么是生態哲學?》 ( Qu’est-ce que l’écosophie?,2013 年)等,此外他還與托尼??內格里( Toni Negri)合著了《自由的新空間》 ( Les nouveaux espaces de liberté,1985 年)等著作。 細究德勒茲和加塔利的風格,德勒茲似山,厚重不遷,加塔利似水,機智靈活,似乎與孔夫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相合。在寫給日本友人宇野邦一的信中,德勒茲闡述了他與加塔利的“二人寫作”,他將加塔利比作海,而將自己比作山丘。“抑或應該將他比作海:表面上總是變幻不定,始終光芒四射。他能夠周旋于各種活動,他睡得少,他游歷,他不會停下來。他沒有中止。他具有異常驚人的速度。至于我,我更像山丘:我極少移動,不能同時進行兩件事,我的觀念是固定的觀念,而且我所具有的、罕見發生的運動是內在的。我喜歡獨自寫作,我不喜歡說話,除了上課,那時話語不得不順從其他內容。至于我倆,菲利克斯和我,我們可能進行一場棋逢對手的相撲運動。”加塔利的非學院派背景一方面使他少受所謂學術規范的鉗制,思想放蕩不羈,游牧在層巒疊嶂的“千高原”;另一方面德勒茲也為他靈活多變的思想所折服,不斷地從他的思想世界里獲得新概念,來實踐他的哲學理念,因為德勒茲認為哲學就是創造概念,而加塔利從不同的學科領域挖掘出形形色色的概念,供德勒茲進行創造和改裝。 如若我們試圖勾勒加塔利的思想肖像,他首先是一名精神分析學家,畢生從事著精神分析工作,日復一日地診治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不過他不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義上的精神分析學家,或者更準確地說,他是一名精神分裂分析學家。他思考的不再是移情關系、俄狄浦斯情結等模式化問題,他診斷的不再是個體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他將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升到哲學和美學層面。他超越了精神分析的移情模式和語言模式,探究了精神病患者與社會各個層面極為復雜的關系,他診治的是現代社會,診斷的是現代社會的“病癥”。當結構主義者紛紛將主體性列入“罪惡”名單之時,加塔利反其道而行之,從生產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體性問題,重新思考了啟蒙以來的“解放實踐”。如同福柯臨終之作《何謂啟蒙?》重新拷問了康德的問題一樣,他的臨終之作《重建社會實踐》也延續了這一思考,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危機,為現代社會開具“藥方”,尋找定向的“羅盤”。
混沌互滲 作者簡介
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1930-1992)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著有《精神分析與橫貫性》(1972)、《分子式革命》(1977)、《機器無意識》(1979)、《混沌互滲》(1992)、《逃逸線》(2011)等。1969年,加塔利與德勒茲相遇,決定進行合作,合著了《反俄狄浦斯》(1972)、《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作》(1975)、《千高原》(1980)與《什么是哲學?》(1991)。《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的許多中心概念都是由加塔利提出來的。正是在加塔利的倡導下,他們開始對精神分析學進行批判,并形成與之相反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論。 譯者簡介 董樹寶,博士,副教授,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哲學系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現任職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研究方向為法國當代哲學與藝術哲學、西方文論與英美文學、中西比較哲學,專著有《像之叛逆:法國當代哲學的藝術之思》,譯著有《東風》《對話》《及其他文本》(合譯)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