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碎片中尋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8761962
- 條形碼:9787538761962 ; 978-7-5387-6196-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碎片中尋找 本書特色
我屬馬,格外關注他筆下的馬,忽而寫意忽而工筆,變化多端,似馬非馬,我更喜歡他的寫意,濃墨枯筆,概廓靈動,抽象中又有細微的點睛之筆,他尤其喜歡畫靜態甚至是躺臥中的馬,似乎要與這奔騰急速的年代拉開距離,靜,表現了一種心智,自省和參悟;臥,體現了超然物外的生存狀態,在醉與醒之間,活出瀟灑和明白。網絡時代是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我們隨時被各種信息吸引和充斥,沒有了沉默和孤獨的時間和力度。興安終于找到一種逃避時代的方式,用筆墨和紙,試圖構建自己的世界。 ——劉恒(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作家協會主席、作家) 畫馬是我們一個非常悠久,也非常燦爛的藝術傳統。繪畫中的馬,或者說藝術中的馬對中國人來說它不僅是馬,還是力與美學的象征,代表著速度,代表著激情,代表著錚錚鐵骨,代表著遠方和詩。興安畫馬,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馬。他是潛伏在文學界的藝術家。 ——李敬澤(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評論家) 興安,你的繪畫中滲透了文學,你能感悟,所以看你的作品,我覺得你有你的獨到之處,這是別人無法復制和抄襲的。你所說的碎片,其實那是你的心,你的點點滴滴,到哪里哪里就會明亮,就會有色彩。我年過半百以后,才想進入自己的內心,但是靜不下來,所以我要向你學習,要靜下來。在我不能演戲的時候,我也會把一些碎片,集中一下,然后加以提煉,變成一種感覺,表達出來。 ——斯琴高娃(蒙古族表演藝術家) 興安人到中年,卻還是一副文藝青年范 兒。的確,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位與文學結緣的活動家, 一個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的人。但他雖然興趣多樣,卻 從未在某個范圍擺出一副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架勢,他只 7是自由地行走和表述。而他的評論只限于文學和藝術, 在生活中從不說是道非,更不加害于人,即使批評也是 善意厚道的。顯然,文壇因為有了他,便多了情趣;也 因為有了他,便多了朋友。 ————葉梅(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作家) 溯風如刀的夜晚,興安站在呼和浩特街頭,側過臉去打量鐵馬冰河的大街。車燈如蹄,一串串從他掛著霜珠的臉上踏過,豎起的皮質衣領如同凍硬的項鬣,切割著他的忍耐。他雙肩往下耷拉了一下,小腿肚子部位的褲子一點點鼓起來,鼓起來。那個時候,我突然有一種下意識的感覺,他會仰天長嘶,然后躍出去,搶進騎陣…… 興安說,他畫馬是以筆墨養馬,我一點也不信。他明明是在畫他自己,不然,他何以在所有畫中拒絕畫上安適的絡腦? ——鄧一光(作家) 題興安畫馬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張大春(臺灣作家、書法家) 戰軍致敬馬神興安 眼中寫意之馬 紙上工筆之馬 臨遍歷代之馬 畫出當今之馬 疼惜勞作之馬 擁抱安歇之馬 熟識天性之馬 成就長生之馬 ——施戰軍(《人民文學》主編、評論家) 我認為,那匹奔騰的馬,是替興安在奔騰,是從興安的心底奔到紙上的。興安畫馬,是在寫詩。 ——商震(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詩人、書法家) 興安畫馬,是在夢中替我們養馬。他畫的是我們今夕的念想,來日的幻夢。 ——李洱(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作家) 興安生于內蒙,對馬的細致觀察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觀他筆下的馬,既有草原、大漠、戈壁的恢弘氣勢,又有深入文人內心的品德追求,馬的雄風,馬的靈動,馬的品格,馬的風骨,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草原男人的精神品味和藝術追求。 ——楊志鵬(青島華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作家) 興安之畫,描馬之舒展、空靈,寫馬之儒雅、唯美,以見馬之真精神、真自由,不可多得。 ——趙晏彪(中國化工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 這個畫馬的人有一雙馬一樣的美目。闊大的草原既生人也生馬,每一條生命成馬或人都無限偶然。所以我們這位叫興安的朋友,其實也完全可能是一匹叫興安的馬。現在興安癡心畫馬,也許畫的就是冥冥中的自己。 ——林那北(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篇小說選刊》社長、作家、畫家) 家園,可能在比星晨還遙遠的高處閃爍,興安畫馬是對故鄉的思念。蒙古人的故鄉,像馬的聲名一樣顯赫。一匹蒙古馬,他都等待著到形而上的形式感赫然降臨,尋跡攀升,并找到家園,找到白天與夜晚交替的節奏和韻律,找到“顫栗”。 內在同感,筆墨是具象的,水墨生香,他不獨立承擔畫形,卻決定著所有墨色豐富,他的蒙古馬因此簡潔、準確、詩意,打破了畫馬的傳統技法,他在追求文字不能理清的家園,如同不加修飾的生動的寫作——興安的水墨躍動著不息的生命之力。 ——葛水平(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畫家) 作為有生趣的人,興安畫下的是有生機的馬。這些奔跑過來的馬,或溫馴低眉,或放肆狂狷,卻總讓我懷疑,它們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在此處困頓和留連,卻又在不斷眺望著曠野、草原和暴風雪,因此,我以為,興安畫下的馬,其實是指引,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它們都指向了我們的出處和來歷。也因此,和興安一起,和馬匹們一起,我們獲得了同一片山河,同一座故鄉。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作家) 我在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看到畢加索畫的馬被命名為《斗牛的馬》,仰天嘶鳴的張力像拉滿的弓。徐悲鴻的馬馳譽世界,但我覺得他們的馬只是單向度的蓬勃,似乎馬的宿命就是被駕馭。興安的馬參透了歷史的輪回,游離于他者的評價體系,頭一次為馬賦予了智慧和自由,成為自己的君主。 ——陳薇 (作家、媒體人) 五年前,老爸說他想要重新開始畫畫。我還記得他當時給我看了一些零星的作品。沒想到五年后他就辦了兩次畫展,還出了畫冊,這次又出版了新書,取得了飛躍的進步。如此入念創作的老爸,我十分尊敬、佩服他。 ——阿梅爾(女兒)
在碎片中尋找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三部分: **部分是作者對文學和藝術、對社會和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還有對故土、對祖國山川風物的考察和抒情。第二部分是作者與國內作家、藝術家的交往的回憶, 其中有汪曾祺、林斤瀾、張潔、劉恒、鄒靜之、王小波、格非、劉震云等大家。第三部分是作者在閱讀和研究國外作家及作品之余, 寫下的人物印象隨筆。
在碎片中尋找 目錄
在碎片中尋找 節選
穹廬一曲本天然 葉 梅 與興安相識已多年,初次見面卻是在湖北鄖西,其時北京市文聯在那里舉辦一個活動,我與武漢的一位年輕作家同行,一進駐地小樓,那位年輕人便迫不及待四處探頭大呼:興安,興安!我道興安是誰?年輕人瞪眼大惑:你不知興安?大有文壇無人不識此君的意味,讓我好生慚愧。隨后便見一男子迎出,寬肩厚唇,一副北方人的面相,年輕人上前拍肩打背,好一陣親熱。方知興安正是張羅這次活動的北京市文聯研究部的評論家。曾任《北京文學》副主編的興安人緣甚廣,跟與會者不分老幼都如哥們兒兄弟,會上漫談,說古論今,席間豪飲,斗酒不醉,原來性情中人也。 后來接觸便多起來,我來京工作之后,因興安是蒙古族,又做著評論,于是常在一些場合不期而遇,聽他帶著胸腔共鳴的發言,也不時讀到他的文章,知他興趣廣泛,愛干的活兒可一頭扎進去,不計功利,且常是利人之事、獨到之舉。 早在新時期文學之初,興安就是一位活躍的編輯及評論家,他曾經策劃和參與了許多頗具影響的文學活動,推動了一些文學浪潮的興起與發展。有《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事變與“60后”“70后”“80后”作家的寫作》《新體驗小說:作家重新卷入當代歷史的一種方式》《懷疑主者、“外星人”與尷尬的一代》等文章為證。一位文化學者曾在與興安的一次對話中,稱他是“文學推手”,因為他經手編輯過中國許多知名小說家的作品,并把這些作品推到應有的位置。他曾率先倡議,與白燁、陳曉明、雷達、孟繁華等評論家首次發起了“中國當代文學*新作品排行榜”,包括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和報告文學,設置了嚴格的推薦程序,可說是意氣風發,果然在推出后引起強烈反響,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達到了他所希望的效果,即在文學逐漸邊緣化的狀態下,呼喚媒體與讀者,讓文學重新一步步回到公眾的視野。接下來,他提出了“好看小說”的概念,并把“類型小說”的提法移植到國內。從編輯雜志的角度,他提出小說要好看,并與一批小說家達成共識,吸引作家走出書齋,融入大眾與時代,主張小說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具備感染力和可讀性。為此,他策劃了“好看小說大展”,收錄了大量年輕作家的作品,從很大程度上帶動了這些作家的創作,影響至今。 多年的編輯生涯,使興安成為一個閱讀量很大的評論家,而他對作家及作品的看法,超越了一般的辦刊人,他不光是從刊物的需要出發,更多是站立于中國文學發展的潮頭,看潮起潮落。他帶著一種天生的敏感,一邊廣泛與作家們交朋結友,一邊對他們的作品加以評說,他以他的視角提出一些專業研究者并非均能認可卻充滿活力的觀點。他斷定:“60后:文學的懷疑主義者,歷史廢墟的拾垃圾人”“70后:尷尬的一代,可望后發制人”“80 后:我們沒有見過的‘外星人’”。他在新世紀尚未到來之前就提醒傳統的作家、評論家要多加注意各種類型的寫作,包括網絡文學,他認為“文學肯定要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載體和工具的變化,更是深刻的內在結構和敘事觀念的變化,除非我們不再需要它”。他總是比較早地對一些新人新作發表看法,心悅誠服地為他們叫好。有一次他和安妮寶貝一起參加《南方都市報》在北京舉辦的傳媒文學大獎,那時這位女作家的名字在文壇還不甚響亮,但興安發現在座的大學生們在主持人介紹到她時,全都齊刷刷地站起來熱烈鼓掌。吃驚不已的興安后來認真讀了她的作品,發現她確實代表了相當一大批年輕讀者的審美,有著“療傷”的作用。他將這些觀點寫進了文章,顯示了一位相對成熟的評論家的包容和開放,以及對一撥撥文學新人的支持。或許正是如興安以及更多人類似的努力,才使得今日文壇上增添了許多光彩奪目的星星。 興安對各種作家的熟悉,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他熟悉老少三輩,從某些被人們遺忘的老一代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輕人;熟悉不同類型,從所謂“純文學”到不斷流行、不斷變換旗幟的各種流派;熟悉多民族,從《格薩爾》到《嘎達梅林》《冰山上的來客》;還熟悉國內外經典作家,從托爾斯泰到赫塔·米勒,熟悉與文學有關聯的音樂家、美術家、書法家……只要提及,興安都能情真意切地一一道來。他有一篇關于赫哲族作家烏·白辛的短文,讓人讀后難忘。赫哲族在我國屬人口較少的民族,烏·白辛才華橫溢,是赫哲族的優秀兒子,曾經作為新中國**批赴青藏高原的作家,寫出大型游記《從昆侖到喜馬拉雅》,發現了被毀滅的古格王國,使傳說中的古代文明遺址重現人間;還寫出了一部史詩性的話劇《赫哲人的婚禮》,使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赫哲族口頭文學“伊瑪堪”得以流傳。這位作家在西藏拍攝的紀錄片《風雪昆侖駝鈴聲》獲得荷蘭知名導演伊文斯的盛贊,他對此的態度卻是:“洋人說好比不上中國戲園子里的一個滿堂彩。”烏·白辛還寫出了那個年代*好看的電影之一 — —《冰山上的來客》,但在“文革”中不堪折磨,拿著一瓶啤酒、一聽罐頭和一瓶“敵敵畏”,獨自劃船到松花江一個無名的小島上結束了生命。興安的文章讓我們觸摸到了這位赫哲人的靈魂,也引起許多反思,人們不該遺忘這一切,更應該對現有的民族文化格外珍惜,對寶貴的人才多加保護。 興安是蒙古族,人們與他交往時,大多時候卻都似乎不太想起,是因為他的民族意識已完全融入大家庭之中,是一種自在天然的狀態。事實上,他對少數民族文學情有獨鐘,近年來十分留意多民族文學的崛起,并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如從不同民族的寫作中把握不同民族心理及獨特性、母語寫作及翻譯的多種可能等。他還經過個人的深切體驗,反復思考如何看待草原民族劇烈變化的生存狀態,蒙古包在不斷消失,騎馬射箭成為一種記憶,大多數牧民住進了溫暖的磚瓦房,開始喜歡汽車與摩托車、電視和手機,現實與想象之間已然存在著一條裂縫。草原城市化和過度開發同時帶給人們無盡的憂思,如何讓生活越來越好,又不損傷民族的根基,更不以破壞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興安覺得:“對這些矛盾的闡釋和見證才是作家應該關注的焦點,一個民族能夠立足于今天的陣痛,也是一個民族走向未來的起點。我們的作家必須真誠面對。” 興安的文字如同他的性情,不受拘束,又讓人讀出溫度,讀出真情和思想。金代詩人元好問寫的“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送與興安倒也貼切。這些年里,興安的工作環境多有變換,唯一不變的是性情,他對文學仍如同對初戀的情人始終不渝,雖然時有沮喪但初衷不改。他喜歡游歷山川,熱愛美食,如今有了微信,他會不時將所感受的美景美食拍下來,曬在手機上,讓朋友們共賞。他還喜歡收藏一些不一定很值錢但頗有意趣的玩意兒,奇石、茶具、硯臺和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之類分享給大家。*近又在苦練書法和水墨畫,漢文蒙古文相得益彰,一幅幅“蒼狼”“蒙古人”,勁道十足。尤其蒙古文的書法,墨汁飽滿,像是要奔突,展現出興安的自我及濃烈的情感,而他畫的蒙古馬更是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收藏,并被國內一些報紙雜志介紹推薦。 有人說,興安人到中年,卻還是一副文藝青年范兒。的確,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位與文學結緣的活動家,一個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的人。他雖然興趣多樣,卻從未在某個范圍擺出一副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架勢,他只是自由地行走和表述。而他的評論只限于文學和藝術,在生活中從不說是道非,更不加害于人,即使批評也是善意厚道的。顯然,文壇因為有了他,便多了情趣;也因為有了他,便多了朋友。 這些,在他的文字里都能讀到。
在碎片中尋找 作者簡介
興安,號溪翁。水墨畫家、文學藝術評論家、編審。1962年出生。蒙古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書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意象世界·多彩中國”民族微型藝術作品國際大展蒙古族策展人、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民族聯誼會理事。曾任《北京文學》副主編,現為某出版機構編輯部主任。著有文藝隨筆集《伴酒一生》《在碎片中尋找》及評論近百萬字。主編有《中國當代鄉土小說大系》(6卷)(與白燁、舒楠)《九十年代中國小說佳作系列》(10卷)(與舒楠)《女性的狂歡:中國當代女性主義小說選》(2卷)《蔚藍色天空下的黃金: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代表作品展示》(小說卷)《知識女人文叢》(8卷)《金蘋果新女性散文系列》等幾十部。少年時期開始學習畫畫,多次參加省級和北京市的少年美術作品展,18歲后擱筆,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評論工作,近年又重拾畫筆,開始水墨繪畫創作,作品被《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中國民族美術》《東方·大家》、央視網、騰訊視頻等多家媒體介紹推薦,并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意大利貝納通學術基金會、法國作家之家、巴黎藝術中心、古巴哈瓦那大學藝術學院以及比利時、英國、日本、蒙古等國內外藏家收藏。2018年7月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個展「白馬照夜明 青山無古今:興安水墨藝術展」。曾參加首屆書堂山當代文人書法周書法展(長沙)、百名中國著名作家書畫展暨《中篇小說選刊》35周年展(福州)、夢筆生花:當代語境下的文:人藝術(北京今日美術館)、意象世界·多彩中國民族微型藝術大展(呼和浩特)、首屆中國多民族作家書畫展暨「意新語俊」首屆中國作家手札展(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中國作家書畫展(中華世紀壇)、第六、七屆北航藝術館當代藝術邀請展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