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文史哲叢刊/第二輯:農耕社會與市場 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3910
- 條形碼:9787100163910 ; 978-7-100-16391-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文史哲叢刊/第二輯:農耕社會與市場 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收選了改革開放以來《文史哲》雜志發表的關于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20篇,時代涵蓋先秦至宋元時期,內容集中于古代農業生產、商品經濟、賦稅制度等方面,多為名家力作,足資參考。
新書--文史哲叢刊/第二輯:農耕社會與市場 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 內容簡介
《文史哲》雜志創辦于1951年5月,起初是同人雜志,自辦發行,山東大學文史兩系的陸侃如、馮沅君、高亨、蕭滌非、楊向奎、童書業、王仲犖、張維華、黃云眉、鄭鶴聲、趙儷生等先生構成了*初的編輯班底,1953年成為山東大學文科學報之一,迄今已走過六十年的歷史行程。 由于一直走專家辦刊、學術立刊之路,《文史哲》雜志甫一創刊便名重士林,馳譽中外,在數代讀書人心目中享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她所刊布的一篇又一篇集功力與見識于一體的精湛力作,不斷推動著當代學術的演化。新中國學術范型的幾次更替,文化界若干波瀾與事件的發生,一系列重大學術理論問題的提出與討論,都與這份雜志密切相關。《文史哲》雜志向有與著名出版機構合作,將文章按專題結集成冊的歷史與傳統:早在1957年,就曾與中華書局合作,以“文史哲叢刊”為名,推出過《中國古代文學論叢》、《語言論叢》、《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論叢》、《司馬遷與史記》等;后又與齊魯書社合作,推出過《治學之道》等。今者編輯部再度與商務印書館攜手,推出新一系列的<>
新書--文史哲叢刊/第二輯:農耕社會與市場 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 目錄
牛耕與犁的起源和發展
試論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經濟
論青川秦牘中的“為田”制度
商品經濟與兩漢農民的歷史命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田園經濟與商品生產
北魏均田制研究史
唐代水車的使用與推廣
唐代藩鎮割據與商業
唐后期五代諸軍州鎮屯田營田的若干變化
——土地私有與國家基層政治體制的重建
商業在唐宋變革中的作用
唐宋專賣法的實施與律令制的變化
宋代城市稅制再議
從茶葉經濟看宋代社會
論宋代四川制鹽業中的生產關系
試論元代的紙鈔
元代官營高利貸資本述論
元代的植棉與紡織及其歷史地位
后記
新書--文史哲叢刊/第二輯:農耕社會與市場 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 節選
從戰國時代起,我國農業已逐步走向精耕細作,而西漢是我國耕作制度大改進的時期。犁在漢代,已經基本定型,這是與推廣牛耕密切相關的。從犁的結構著眼,由原始耒耜發展到犁的一個重要特征,還在于增加了犁床。目前,還被保存下來的一些漢畫像石上的牛耕圖,清楚地反映出漢代犁床的鮮明特征。 就山東安丘、河南中牟縣等地出土的鐵犁壁來講,漢代的犁壁與犁鏵不呈連續的曲面。犁壁是在犁鏵之上的。從東漢起犁鏵頭部的角度逐步趨向減小,其中現存較小的犁的重量,也只有一斤多一些。耕種時頗為省力。犁的鐵刃加寬、兩刃側交接處向后延伸,又使得鏵頭堅固耐用,有利于深耕。在不太高的牛耕速度(大約每小時三公里)情況下,能達到深耕與碎土的作用。具有不同土質地區所出土的漢代鐵犁鏵、犁壁,也具有不同的形狀與特征,這恰好說明當時鐵犁的因地制宜。一般來講,土壤松軟、熟地所采用的犁壁,常常是比較彎曲,便于翻轉土垡與碎土。用于開墾一些生荒地與堅硬土壤的犁壁,往往是比較平,這樣阻力就會大大減小。但在東北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里,也發現過一件巨型鐵制犁鏵,長四十厘米、寬四十二厘米、高十三厘米。值得指出的是,犁鏵的作用只限于破土,沒有破碎翻轉土壤的作用。犁壁的功用正彌補了這一缺陷,起著破碎翻轉土壤的作用。犁壁的采用,是由原始耒耜發展為犁以后又一次重大的改進。 到了唐代,據《耒耜經》所載,當時的犁全長已達一丈二尺①。它的構造也遠比秦漢時期的犁復雜與完備得多。它由犁底、壓镵、策頟、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盤等九個多部件組成。這些部件也都各有其特殊功能,而且它們的大小和式樣也都有一定的相對比例與合理形狀。如,犁鐫長一尺四寸、寬六寸,犁壁長寬大約都有一尺,它們是用來起土翻土的。犁底長四尺、寬四寸,犁底與壓鐫等將犁頭緊緊地固定下來。犁轅長有九尺,犁轅與犁評等起著支配犁的動作功用。耕地時,可以依據實際需要,進行深耕或淺耕,還能每次調整耕地的寬窄。 應該說,《耒耜經》中所記載的犁上有調整入土深淺的裝置,已經是十分完整、十分先進了。陸龜蒙這樣寫道:“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柄焉,刻為級,前高而后庳,所以進退曰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以其上下類激射,故日箭。以其淺深類可否,故日評。”這就是說,由于使犁評的進退,從而調節犁箭的上下來改變牽引點的高低,*后控制犁耕的深淺度。唐代這種犁的結構已經與現代各地的一些犁完全相同;而其調節耕地深淺、寬窄的原理,也被今天新式牽引鏵式犁所采用。 我國唐代的犁在前代的基礎上,更能適應各地的自然條件,能更好地達到一定的精耕細作的農藝要求。唐代的犁更加突出地運用了“竄垡”的原理,當犁耕時,土垡受到犁的作用向右方翻轉斷續倒下。犁的耕地寬窄一般對耕的深度并無太大的影響,相反的,能使得深耕大于寬耕。一些采用“滾垡”原理的西洋犁則不然,土垡受到犁的作用后立即翻轉倒下,留下一道連續垡條。深耕受到耕寬的很大制約,否則就容易產生覆草不嚴、翻轉不良。要加深深耕勢必要加大耕寬,阻力又必然加大,要求更大的動力牽引。在古代用牛作動力,我國犁更具有優越性。所以,日本的“和式犁”正是借鑒了我國犁的結構特點。 ……
新書--文史哲叢刊/第二輯:農耕社會與市場 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 作者簡介
王學典,山東大學教授,《文史哲》雜志主編。長期致力于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尤長于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思潮研究。出版有《二十世紀后半期中國史學主潮》、《新史學與新漢學》、《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把中國“中國化”——人文社會科學的近期走向》等專著,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20世紀中國史學通史》”等多項課題,曾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