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書--陳規再造 巫鴻美術史文集 卷三(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56883
- 條形碼:9787208156883 ; 978-7-208-15688-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陳規再造 巫鴻美術史文集 卷三(精裝) 本書特色
“巫鴻美術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中國古代美術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編年匯集了巫鴻幾乎所有古代中國美術史的論文和未發表講稿,串聯四十年學術歷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視學者思維發展成熟的脈絡。 繼2018年出版的《傳統革新》與《超越大限》之后,《陳規再造》為文集的第三卷,收錄作者1995年至1998年關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這一階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藝術等主題,持續探討圖像內容與空間、媒材的關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會》《屏風入畫》《陳規再造》等一系列論文,圍繞清宮舊藏文物和中國古代藝術審美傳統展開,選擇了雍正乾隆變裝畫像、十二美人圖、屏風文化等精巧的切入點,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引人入勝的同時,進一步發展闡釋了“圖像”與“原境”互動的美術史觀,是為后來《重屏》等專著的雛形與先聲。 “巫鴻美術史文集”下一步即將推出卷四《無形之神》與卷五《殘碑何在》,敬請關注。
新書--陳規再造 巫鴻美術史文集 卷三(精裝) 內容簡介
清宮帝王的化裝肖像,身份撲朔迷離的“十二美人”,屏風上繪屏風的“畫中畫”……中國古代美術史上的一串串趣味密碼,由著名美術史家巫鴻悉心破解。中國傳統藝術注重程式,充滿“陳規”,控制著作者、讀者和觀眾的自我想象與自我表現,然而,相似的圖像在不同的語境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含義,舊傳統和新創造之間時時進行著對話。理想化的美人登上深宮的屏風,就成了異域風情與文化權力的象征。
新書--陳規再造 巫鴻美術史文集 卷三(精裝) 目錄
新書--陳規再造 巫鴻美術史文集 卷三(精裝) 相關資料
巫鴻認為作為處理歷史材料的研究者,*終能夠改變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術史的途徑并不是以抽象思維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論話語,而是通過對于歷史的具體的作品,通過考古材料,通過歷史上的書寫進行具體分析,從中提煉出多元性的美術史的概念和敘事方式。 ——雅昌藝術網 巫鴻是一個有著特定的視角和興趣,并將這種視角和興趣沿用到極為多元的研究對象之中的學者。 ——《燃點》 在如今更趨多樣化的美國學界,芝加哥大學的巫鴻教授可謂是*活躍的一個中國藝術學者。他的研究領域跨越了古代與現當代的壁壘,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貫穿始終并互為借鑒。 ——《藝術新聞(中文版)》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質分類,按照西方概念講述中國故事的傳統,從基本結構上改變了西方中國美術史傳統寫作的范式,正在構成一種具有歷史關懷的、生動新鮮的敘事。不僅如此,以他為代表的這一代學者甚至在對世界范圍內整個美術史學科的走向產生重要的作用。 ——鄭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巫鴻教授有關中國美術的相關研究,跨越上古與中古時期的墓葬美術、宗教美術與傳世書畫藝術,兼及史前時代的玉器文化與當代實驗藝術,其開拓領域之廣、研究力度之深,可謂前所未見。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當代人類學的思維與視角,創造性地將繪畫、雕塑、器物與建筑有機整合為一體,從而發展出一套適用于美術史學科的、能夠打通微觀研究和宏觀敘事的“中層研究”方法論體系,使圖像、器物與建筑空間的研究能夠與人和時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聯通。 ——李清泉(廣州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教授、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 巫鴻并未把藝術品作為多樣而變化中的世界觀的圖解。相反,藝術品在他手里成為了歷史中的演員和創造者,而不僅僅是歷史的標志物。 ——伊萬蘭·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學美術史與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現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巫鴻希望的,是通過分析美術材料本身找到一條可以跟隨的線路,尋找視覺材料內在的演變路徑。換句話說,也就是把美術演變的軌跡從這些概念中剝離出來,在美術中說明一個精神性的“中國”。 ——胡一峰(《中國文藝評論》雜志副主編、編輯部主任) 他在方法論上兼具中國傳統美術史和美國美術史的研究方法的優點,重視人類學和美術學的跨學科融通,并且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方法論。 ——朱志榮(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巫鴻先生在解讀中國畫史名跡時不僅注意重新審視傳統的讀畫方式和內容實質,還充分注意到繪畫媒介形式的物質性特征,將繪畫置于一種由創作者、觀賞者共同參與動態過程,從而豐富和提升了鑒賞這幅名畫的內涵和意義。 ——赫俊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新書--陳規再造 巫鴻美術史文集 卷三(精裝) 作者簡介
巫鴻(Wu Hung),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于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被遴選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并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2016年獲選為英國牛津大學斯雷特講座教授,2018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杰出學者,201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并獲得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成為大陸赴美學者獲得這些榮譽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空間”的美術史》(2018)、《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2019)等。巫鴻(Wu Hung),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于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被遴選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并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2016年獲選為英國牛津大學斯雷特講座教授,2018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杰出學者,201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并獲得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成為大陸赴美學者獲得這些榮譽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空間”的美術史》(2018)、《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2019)等。
編者鄭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與考古學,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逝者的面具》等,合著有《山東佛教史跡》《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庵上坊》等。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