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4058
- 條形碼:9787532174058 ; 978-7-5321-7405-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 本書特色
張文江先生研究中國古典學術,卓有心得,本書是他學問生涯前二十年的記錄。二十年寫作才結成一集。且是學問大家“學習寫作的記錄”,對后學者更有啟發價值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是首部全面深入反映“信仰至上、慨然擔當、舍身為民、矢志興邦”的雨花英烈精神的長篇報告文學,一部高揚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精神,為民族和國家構筑前進靈魂、注入精神動力的精品力作。建國70周年獻禮圖書。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 目錄
附:徐光啟譯《幾何原本》的幾篇序、跋
王國維的學術和人生
引子:二十六歲以前(1877—1901)
一、哲學與文學(1902—1907)
二、文學與史學(1908—1915)
三、史學(1916—1927)
主要參考文獻
附:*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
中國地理大勢分析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桃花源記》解釋
附:《桃花源記》原文
中西象棋異同論
《石頭記》與《紅樓夢》
《薄伽梵歌》引介 記亡友胡河清先生
關于《安提戈涅》
讀《自題小像》
魯迅早年的七篇作品和思想趨向的兩次變化
《吶喊》《彷徨》的結構分析
《故事新編》的象數文化結構
論《墳》和魯迅作品的格局
《魯迅全集》的三次編纂及其意義
一、**次編纂(1938年版)
二、第二次編纂(1958年版)
三、第三次編纂(1981年版)
結語
金庸武俠小說三人談
古龍武俠小說三人談
梁羽生武俠小說三人談
金庸武學說
《說文解字》析義
《說文解字》析義(續一)
《說文解字》析義(續二)
一、譬喻,比喻,metaphor的字源意義
二、《易》之五斷辭解
三、愛的三種寫法
《徐梵澄集》讀后
《玻璃球游戲》感言
后記
又記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 節選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 ——《桃花源記》解釋 《桃花源記》本文約四百余字,中心是“桃花源”,后來成為理想世界的代稱。如果從解釋學角度重讀此一名篇,深味其文本結構中的意義,可形成一種全面的隱喻讀法。其中通往桃花源的兩條路——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具有突出的象征意義。 漁人之路是一條通路。試讀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首先應注意漁人的三次前行:“緣溪行”,“復前行”,“復行數十步”。沒有*初的“緣溪行”,將不會發現桃花林。沒有后來的“復前行”,將不會發現桃花源。沒有*后的“復行數十步”, 將不會進入桃花源。行行復行行,包含著漁人一路的精進。 其次應注意漁人途中經歷的三種心理現象:“忘路之遠近”、“甚異之”、“豁然開朗”。前二種分別表現漁人的純樸質直和鑿破天真時的驚奇之感,后一種是久久尋找后的頓悟。“忘路之遠近”極要,精神由此凝聚,而能不能舍棄一切功利計較,正是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的根本區別。途中人“忘路之遠近”與目的地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忘空間,一忘時間,存在思想上的相應。漁人之路*終能通往桃花源,這是潛在的基礎。 再次應注意漁人之路上的兩處坐標:桃花林和山口。從發現桃花開始,由見花而上升為見樹,由見樹而上升為見林,初步所得的整體就是**處坐標:桃花林。桃花林景象雖美,卻不可止步于此,知林而不知源,終屬半途而廢,“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正見其中的消息。桃花、桃樹、桃林,既為路途必經之景,同時又為到家之障。只有將花、樹、林由得而舍, 由逐步舍棄到全部舍棄,乃至*后“舍船”,才可到達第二處坐標:山口。山口“初極狹,才通人”,正是進入桃花源前的艱難境地,所謂“黎明前的黑暗”,堅持走完*后的數十步,終于“豁然開朗”而到達目的地——“桃花源”。漁人之路上的兩處坐標,通過前者僅為小成,通過后者方為大成。 問津者之路是一條塞路。試讀原文: 此中人語云:“不足與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 漁人既出桃花源,沿途“處處志之”,則漁人之路化為問津者之路。漁人之路上的天真和天機,為問津者之路的“詣太守,說如此”和“處處志之”所窒塞。“忘路之遠近”而行,每一次前行伴隨著一次新的發現;“處處志之”而行,觸目都是人為的記號,成為處處相隔的障礙。桃花源的中心景象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既有時間的變化,則此路已非彼路,彼人已非此人,漁人一旦走出桃花源,原路早已山高水復。執“處處志之”而行, 漁人已不可走通,何況問津者。然而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實質上是同一條路,漁人如走不通,即成問津者;問津者如能走通,即成漁人。問津者一旦拆除“處處志之”的誤導,抬眼復見自然變遷中的桃花林和山口,則問津者之路又可化為漁人之路。陶詩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津者當觀此向上一著的指引。 在漁人和問津者之上,更有已處于桃花源中的“此中人”。“此中人”怡然自樂,其“不足與外人道也”的態度,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象。漁人、問津者若能與“此中人”相通,或者無需更覓進入桃花源之路,低頭飲泉水一滴,已可嘗知源頭活水的滋味。 一九八七年二月
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 作者簡介
張文江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先秦文獻源流,古代經典解釋。主要著作:《錢鐘書傳》、《管錐編讀解》、《古典學術講要》、《〈莊子〉內七篇析義》、《〈史記·太史公自序〉講記(外一篇)》、《潘雨廷先生談話錄》(記述)、《探索中華學術》。點校《學易筆談??讀易雜識》,整理《潘雨廷著作集》13冊19種。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