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天下秩序的建構與文學書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305536
- 條形碼:9787519305536 ; 978-7-5193-0553-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代天下秩序的建構與文學書寫 本書特色
本書稿是系統研究財富的本質問題及其各種表現形態的學術專著。本書稿*章介紹了本研究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第二章深入分析了財富的本質問題和財富的基本表現形式。本書稿的第三章至第十一章,分別從財富與生產總、財富與市場、財富與教育、財富與科技、財富與經濟制度、財富與文化、財富與經濟秩序、財富與自由、財富與藝術9個方面對財富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加以研究和論述。本研究從全新的視角分析了財富的本質及其財富的表現形態,在理論研究上有創新。
漢代天下秩序的建構與文學書寫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歷史文本, 思考大一統心理空間圖式下的漢帝國對天下秩序的想象。中央與四方、南方與北方是本書試圖架構的兩個基點, 或者說是重新檢討漢代天下秩序的建構與文學空間書寫的兩個論題。本書旨在通過這兩個議題的檢討與思考, 觀察漢代天下秩序建構和文學書寫內蘊的政治權力、社會記憶、宗教信仰之間的互動。
漢代天下秩序的建構與文學書寫 目錄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緒論 ⁄00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及意義⁄001
二、研究史的回顧與學術空間的開拓⁄003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重點⁄013
四、總體框架結構⁄014
**章 邊境開發:郡縣式的天下秩序⁄017
**節 華夷之辨:反開邊派的天下觀⁄017
一、九州為境與《上書諫伐南越》⁄017
二、虛耗中國與《棄珠厓議》⁄021
第二節 王者無外:開邊派的天下觀⁄027
一、推廣仁澤與《難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與征頌文學⁄032
第三節 邊境開發的可能與內涵⁄037
一、邊境開發的實踐基礎⁄037
二、“稱臣稱名”的郡縣制內涵⁄048
結語⁄054
第二章 “四夷列傳”: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節 血緣認同:“夷夏同源”神話的建構⁄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構⁄061
三、血緣神話的選擇⁄065
第二節 文化區隔:“夷夏之辨”傳統的堅持⁄070
一、司馬遷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區隔中的優秀與低劣⁄073
第三節 家族結構:天下秩序的內部形態⁄078
一、大宗的華夏與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淵源與依據⁄082
結語⁄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學: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節祭天之:天子與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漢代祭天之的發展⁄087
二、祭天儀式的意義⁄091
第二節 甘泉文學: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應與甘泉祭祀樂歌⁄098
二、誠敬通天與甘泉諸賦⁄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與人神溝通方式的變遷⁄107
第三節 巡狩文學: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間展演⁄115
二、漢代巡頌文學的天下演示⁄118
結語⁄124
第四章 史料編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節“剽悍輕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從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類型化⁄131
第二節 大一統敘述結構下南方形象的認知與演變⁄134
一、大一統敘述結構下的地域認知⁄134
二、文化視野下的地域認知演變⁄145
第三節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記憶的選擇⁄151
二、價的錯位⁄156
第四節 “直躬證父”文本的改編與南北文化競爭⁄160
一、“直躬證父”文本的衍變⁄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漢代的“親親相隱”與“婞直之風”⁄169
結語⁄172
第五章 《毛詩》闡釋:大一統視野下的南方認知⁄173
**節 大一統觀念下的“京師”闡釋⁄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風俗的統一⁄182
三、中央集權⁄190
第二節 大一統視域下的“二南”解釋⁄196
一、九州一體:廣土眾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錄的“南風”⁄201
結語⁄205
第六章 《楚辭》研究:儒學背景下的南方探討⁄206
**節 《楚辭》編纂與動態空間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辭》編纂⁄208
二、開放流動的《楚辭》空間⁄212
第二節 依經立義的《楚辭》研究⁄215
一、《楚辭》仕進:帝王個人的私下愛好⁄216
二、依詩釋騷:立足經學的《楚辭》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辭》的文學傳統⁄230
結語⁄236
參考文獻⁄237
致謝⁄259
展開全部
漢代天下秩序的建構與文學書寫 作者簡介
韋鴻,男,1965年7月生,湖北公安人,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主持省級以上社科基金4項,橫向課題5項。出版專著1部。獲省級二等獎一次,市級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一次。湖北數量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