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兩宋詞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4943
- 條形碼:9787520354943 ; 978-7-5203-5494-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兩宋詞話 本書特色
詞之文體形式于兩宋時代登臨審美顛峰,而詞話作為與之密切關聯的理論探究之果實,也從萌芽至發展、豐富至成熟,留下完整的歷史圖譜。該著從美學視角對兩宋詞話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研究,運用現代文藝學理論對兩宋詞話的代表性文本予以描述和詮釋,并綜合西方美學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與印證,進而給予價值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理論歸納,著力立足于辯證理性和歷史理性相統一的立場提出美學新見,由此使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得以統一。
論兩宋詞話 內容簡介
詞之文體形式于兩宋時代登臨審美顛峰,而詞話作為與之密切關聯的理論探究之果實,也從萌芽至發展、豐富至成熟,留下完整的歷史圖譜。該著從美學視角對兩宋詞話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研究,運用現代文藝學理論對兩宋詞話的代表性文本予以描述和詮釋,并綜合西方美學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與印證,進而給予價值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理論歸納,著力立足于辯證理性和歷史理性相統一的立場提出美學新見,由此使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得以統一。
論兩宋詞話 目錄
導論(1)
**編北宋詞話
——詞話的醞釀
**章吳處厚詞話(31)
**節藥名詞——詞的獨特的審美形式(31)
第二節“氣象”——詞話的理論概念(35)
第三節艷麗與道德——對于傳統美學觀念的糾偏(36)
第二章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39)
**節詞話——詞的專有研究形式(39)
第二節本事——詞之美學特征和批評方式(41)
第三章李之儀詞話(43)
**節詞的文體特性(43)
第二節詞與生活情感(44)
第四章陳師道詞話(46)
**節本事——詞為生活實踐的體現(47)
第二節本色——詞的傳統審美境界(48)
第三節本真——人性的真實存在(49)
第五章趙令畤詞話(51)
**節詞和“詩意棲居”(51)
第二節詞的敘事功能(54)
第三節詞家品評(57)
第六章魏泰詞話(61)
**節文人相輕,因詞結怨(61)
第二節拋棄性別偏見(63)
第七章葉夢得詞話(65)
**節本事——國事、政事、家事(66)
第二節詞家評價(67)
第三節漁父詞評(71)
第二編南宋前期詞話
——詞話的發展
**章楊湜《古今詞話》(79)
**節論詞的生活內容的擴大——人生價值與
詞的關系密切(79)
第二節論詞的審美功能的豐富——人生趣味與
詞關系密切(82)
第三節闡釋學的失誤——《古今詞話》之不足(85)
第二章鲖陽居士《復雅歌詞》(88)
**節詞與地域風俗(89)
第二節社會歷史批評(90)
第三章王灼《碧雞漫志》(92)
**節詞的起源論和詞的藝術本體論(93)
第二節詞的審美標準——性情、自然、中正、雅(96)
第三節宋詞作家論——審美風格論(100)
第四節批評方法論(105)
第五節詞調論(108)
第四章胡仔《苕溪漁隱詞話》(111)
**節推崇詞的整體美和結構美(112)
第二節推崇詞的意境美與形式美(114)
第三節求實的批評態度(118)
第四節辯證分析與審美感悟的統一(120)
第五章張邦基詞話(123)
**節夢境中作詞(123)
第二節詞與主體情境(126)
第六章袁文詞話(129)
**節背景考據(129)
第二節道德立場(131)
第七章吳曾《能改齋漫錄》(133)
**節話語和意境的溯源(133)
第二節作品品評(136)
第三節風雅人生(139)
第四節生命的悲劇意識(141)
第五節題材之思(145)
第六節詞調考據(151)
第八章王明清詞話(153)
**節詞為政治工具(153)
第二節詞與夢境之關系(156)
第九章王楙詞話(160)
**節論辯式批評(160)
第二節考源和點評(163)
第十章洪邁詞話(167)
**節有關詞的“志怪”(167)
第二節游戲·智慧·幽默(171)
第三節藝術品評(175)
第四節寫實人生與昭示命運(179)
第五節題材(181)
第十一章曾季貍詞話(184)
**節點化(184)
第二節評點(187)
第十二章張侃《拙軒詞話》(189)
**節詞之起源論(189)
第二節詞家詞作論——比較方法的運用(191)
第三編南宋后期詞話
——詞話的豐富
**章岳珂《桯史》(197)
**節詞作白日夢(197)
第二節辛詞多用事(199)
第二章張端義詞話(203)
**節作家作品論(203)
第二節倫理批評(207)
第三節流行文化(209)
第三章魏慶之詞話(213)
**節批評后山詞話,為蘇詞辯護(213)
第二節批評易安詞論(215)
第四章黃升《中興詞話》(218)
**節詞與歷史文化語境(219)
第二節詞作論(222)
第五章俞文豹詞話(225)
**節話語闡釋(225)
第二節藝術鑒賞(229)
第三節歷史意識(232)
第六章羅大經詞話(236)
**節詞的價值判斷(236)
第二節詞的審美判斷(237)
第七章劉克莊詞話(241)
**節否定性批評(242)
第二節審美的藝術批評(246)
第八章陳郁詞話(249)
**節“痛苦”——創作動因(249)
第二節超越前人(251)
第九章周密《浩然齋詞話》(254)
**節詞與民俗(254)
第二節詞的文學繼承性(255)
第十章沈義父《樂府指迷》(257)
**節審美創造論(257)
第二節藝術技巧論(260)
第三節辯證的詞學眼光(268)
第十一章劉壎詞話(271)
**節創作心理(271)
第二節辯證的審美批評(274)
第十二章張炎《詞源》(277)
**節詞的起源和審美特性(278)
第二節詞的審美理想(281)
第三節藝術創造論(285)
第四節藝術技巧論(292)
第五節鑒賞論(296)
主要參考文獻(300)
主要人名、術語對照(314)
后記青青河畔草(327)
展開全部
論兩宋詞話 作者簡介
顏翔林,男,江蘇淮安人。文藝學碩士、古典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溫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浙江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水鄉澤國的洪澤湖畔賦予本真而豐富的自然體驗,南國楚風熏染思與詩交融的美學追求。出版專著:《懷疑論美學》《死亡美學》《后形而上學美學》《莊子懷疑論美學》《當代神話》《審美范疇》《楚辭美論》《宋代詞話的美學研究》《歷史與美學的對話》《當代美學教程》等;出版美學隨筆集《夕陽落葉》、詩集《湖畔集》。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社會科學》《外國文學研究》《電影藝術》《上海文化》《南國學術》等刊物發表一百四十余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