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圣庵摭憶(全2冊)/民國史料筆記叢刊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1091557
- 條形碼:9787101091557 ; 978-7-101-09155-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圣庵摭憶(全2冊)/民國史料筆記叢刊 本書特色
《花隨人圣庵摭憶(套裝全2冊)/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乃民國時期出版之筆記資料,原稿*初連載于《中央時事周報》,續(xù)刊于《學(xué)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間。積時既久,匯成巨帙。該書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黃濬之手,素被學(xué)界所重視。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圣庵摭憶(全2冊)/民國史料筆記叢刊 內(nèi)容簡介
《花隨人圣庵摭憶》為民國時期出版的一部筆記資料,原稿很初連載于《中央時事周報》,續(xù)刊于《學(xué)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8月。積時既久,匯成巨帙。該書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黃濬之手,素被學(xué)界所重視。
黃濬,字秋岳,又稱哲維,號壺舟,室名花隨人圣庵,生于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據(jù)高拜石《古春風(fēng)樓瑣記》,黃濬本籍臺灣地區(qū),其父黃彥鴻,字蕓淑,光緒十四年戊子科舉人,十六年庚寅科進士,簽分戶部主事,供職北京。光緒二十一年乙未臺灣地區(qū)淪日后,遂久居都下,把籍貫改為福建。黃濬十七歲畢業(yè)于京師大學(xué)堂譯學(xué)館,授舉人,七品京官。嘗留學(xué)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入民國,任北京政府陸軍部承政廳秘書科科員,交通部法規(guī)編纂員,交通部秘書,財政部僉事、秘書、參事。得汪精衛(wèi)等人賞識,1932年8月,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薦至地位僅次于秘書長之簡任級機要秘書,得與聞密勿。1937年8月,以通日寇,父子俱伏法白門。
有關(guān)《摭憶》成書經(jīng)過,黃氏友人瞿兌之在該書序中曾說明原委,略謂,黃氏生前,將編定之“二巨帙”郵瞿;瞿“乃稍糾其筆誤數(shù)處,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隨為天津孔某借閱。黃伏法后,孔某關(guān)河轉(zhuǎn)徙,但仍守信將原稿退瞿,還付黃家。黃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該書付印包含多少條目,亦未言印刷情形。該書之序?qū)懹谡殃枀f(xié)洽之年(即癸未,1943年)。是為初版。初版僅印百部,未廣流傳,且非全編。上世紀(jì)六十年代,香港龍門書店高伯雨據(jù)1943年初版影印。該二種版本相同,僅收至1936年12月為止,全目347條。黃氏友人林熙稱,在黃被誅后,“很懷念這部筆記,深恐年深日久漸被消滅,而不知北平已有單行本也,因耗重資請人入某大學(xué)圖書館檢出《中央時事周報》,以一年之力鈔為八大冊。未經(jīng)印入單行本那部分文字,曾于1966年刊于《大華半月刊》,今又印單行本,名曰《補篇》云”。
自《摭憶》一書行世以來,除很好歲月,學(xué)界之評價,實無大異。率皆持人書分論主張,即不以人廢言。刊印初版之黃澄懷、瞿兌之,以及居港之林熙,或為黃氏兄弟,或為生前舊雨,尚有某種親情故誼在(即此輩亦是《摭憶》成書之功臣),而與黃濬毫無關(guān)系者,若鄭逸梅、鄧云鄉(xiāng)諸先生,亦高度評價該書之文史價值,促成重新刊印。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旅美房兆楹教授(美國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之主要撰稿人),對香港龍門書店老板周康燮“竭力推薦”此書,謂“它的史料價值很高,而且在近五十年來用文言寫的筆記中,堪稱首屈一指,實在值得予以翻印,供給學(xué)術(shù)工作者參考”。因而周氏決定影印發(fā)行。
中國大陸學(xué)者,陳寅恪先生當(dāng)是很早肯定《摭憶》史料價值之一人。陳著《寒柳堂未定稿》記述:日本投降,“重返清華園,始得讀秋岳之書,深賞其旸臺山看杏花詩‘絕艷似憐前度意,繁枝留待后來人’之句,感賦一律”。“秋岳坐漢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殺。然今日取其書觀之,則援引廣博,論斷準(zhǔn)確,近來談清代掌故諸著作中,實為上品,未可以人廢言也。”在《寒柳堂未定稿》(補)中,陳先生弟子劉適(石泉)引黃萱函稱:“陳師對于黃秋岳的摭憶備極贊賞,他說:‘秋岳雖坐漢奸罪死,不當(dāng)以人廢言’”。迨晚歲擬《寒柳堂未定稿》時收入此詩,題目改稱《丁亥春日閱花隨人圣庵深賞其游旸臺山看杏花詩因題一律(一九四七年春)》。約二十年間,他無改固常,堅持人書分論之初衷。
黃濬少年入京,自謂居北京三十年,熟習(xí)北方風(fēng)土人情。既入世,同權(quán)宦顯要,前輩名公相接席,周旋唱和,殆無虛日。耳食既多,目見益廣,對清代民國之史事掌故與夫人物軼事,詳為記述,或加考訂,或予議評。推而及之,遠及上古,旁涉海外,于軍國大政、宮廷秘史、財政金融、人際交往、旅游山水、生產(chǎn)環(huán)保乃至社會萬象,林林總總,匪特內(nèi)容豐富、議有見地,且文字生動,委婉傳神,足稱洋洋大觀。說者謂,其“所據(jù)資料,除雜采時人文集、筆記、日記、書札、公牘、密電以及有關(guān)的一些外國人著述外,亦多本人親自經(jīng)歷和目睹耳聞?wù)摺保视旭允肥拢伎烧饕弧蚌膬吨浦卦摃^‘與夫交游蹤跡,盛衰離合,議論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時政教風(fēng)俗之輪廓,亦顯然如繪畫之畢呈’,倫比洪邁之《容齋隨筆》,確非諛詞”。《摭憶》一書作為筆記史料之價值,已可概見。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圣庵摭憶(全2冊)/民國史料筆記叢刊 目錄
序
一 北京西黃寺
二 京師清凈化城
三 弈術(shù)與政術(shù)
四 京西二石經(jīng)山
五 做官與演戲
六 寶竹坡納妓棄官
七 論斜陽暮景之佳者
八 俞恪士《西溪》詩
九 國人不愛惜古建筑
一〇 姚茫父論臉譜
一一 北京五塔寺
一二 名人墓冢之存廢
一三 陳仁先詠落日詩
一四 曾國藩觀微杜漸
一五 雍和宮四門專學(xué)
一六“稀叭”秘教
一七 雍和宮大佛像
一八 清末朝政紊亂
一九 寶竹坡自劾去官
二〇 賽金花往事
二一 旸臺山賞花
二二 晉祠之泉
二三 冬至今昔談
二四 溜冰與冰床
二五 《三十年來燕京瑣錄》訂誤
二六 文字學(xué)術(shù)隨世俱變
二七 踐卓翁與天蘇閣
二八 賽金花事傳聞不實
二九 《金鑾瑣記》詠庚子詩并注
三〇 宋廣窯琴
三一 鈞窯
三二 北京悟善社
三三 人名妙對
三四 盛唐之治與衰世反思
三五 金陵僧道
三六 北京覺生寺華嚴(yán)鐘
三七 聞黃晦聞喪憶交游
三八 杭州超山梅花
三九 盜賊對文化之殘毀
- >
經(jīng)典常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