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涵靜學刊(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516232
- 條形碼:9787547516232 ; 978-7-5475-162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涵靜學刊(第二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供廣大讀者閱讀本輯主旨明而論域寬,論者大多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有豐厚的積淀與深切的思考,所出專業性強又不乏現實意義,學術性與思想性兼攝,人文價值明顯,寓啟發性。 論文作者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類核心概念(觀念)的提挈,或考察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之被接受的狀況及影響大小之由,或探究為什么這類概念(觀念)在同一時空背景下其表現出來的穩定性卻不盡相同,或分析為什么同一個概念因不同的解釋者而有不同的內涵,或尋取具有可比性的對應性概念進行比較分析,等等。總之,學者們通過純學術性的方法來揭示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在理路與人文特質。信而有征,讀者即使對其中的提法或觀點有所保留,卻依然不妨能由閱讀帶來啟發與思考。
涵靜學刊(第二輯) 內容簡介
本輯共收錄中國哲學與傳統文化方面的研究論文十五篇, 如景海峰《“心”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黃子寧《從軸心突破論中國古代倫理思想起源 —— 以孔子為中心》, 徐洪興、陳華波《德性實踐與德性之知 —— 論二程經學詮釋的轉向》, 潘德榮《“德行”與詮釋》等內容。
涵靜學刊(第二輯) 目錄
“心”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 景海峰
必死者的養生抉擇
——楊朱思想邏輯結構及其學派歸屬 / 匡釗
從軸心突破論中國古代倫理思想起源
——以孔子為中心 / 黃子寧
孔子的人文世界觀及其心性超越之道 / 臧要科
荀子道德治理思想的形上之思 / 劉桂榮
“元亨利貞”中的儒家性命智慧 / 余亞斐
德性實踐與德性之知
——論二程經學詮釋的轉向 / 徐洪興 陳華波
牟宗三論“踐仁知天”/ 孔令宜
惟德動天:《書》教的天人合一 / 黃靖雅
不可思議與真實不虛
——試對《地藏菩薩本愿經》的解讀并略論地藏信仰 / 羅顥
漢藏文化交流視域下的象征符號研究 / 楊勝利
“德行”與詮釋 / 潘德榮
當代哲學的倫理范式轉型及其意義 / 何錫蓉
曼荼羅和咒語作為實在的更高形式
——宗教學視域下的一種西方哲學進路 / [德]B.施密茨撰 王子廓譯
論詮釋在文化交流中的意義 / 高春林
跋
涵靜學刊(第二輯) 節選
《涵靜學刊(第二輯)》: 任何一種民族的文化都非封閉狀態下的單一民族文化。藏民族在與周邊民族的歷史交往過程中,借鑒、吸收、創造出具有多重面向的文化體系。盡管人們習慣性地將藏族文化俗稱為“藏傳佛教文化”或“喇嘛教文化”,但“藏傳佛教文化”只是他們整體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仍有與其并行的其他文化成分,諸如法律、道德、倫理、習俗、民間宗教等?v觀整個西藏文化體系,可以將其文化載體大體分成兩個不同的體系,一是載之于經典的文字表達,一是載之于符號的象征表達?ㄎ鳡栒J為,人不是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的宇宙之中,語言、神話、藝術和宗教則是這個符號宇宙的部分,它們是織成符號之網的不同絲線,是人類經驗的交織之網!叭说耐怀鎏卣,人與眾不同的標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勞作。正是這種人類活動的體系,規定和劃定了‘人性’的圓周。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都是這個圓周的組成部分和各個扇面!雹僖虼,他說“人是符號的動物”。美國學者格爾茨正是從符號的維度去對文化進行理解與解釋的。他認為,文化“表示的是從歷史上留下來的存在于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以符號形式表達的前后相襲的概念系統,借此人們交流、保存和發展對生命的知識和態度”。在藏民族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大量文化象征符號,它不僅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中的象征符號,而且對中原文化中的象征符號也予以借鑒和吸收,尤其表現在對這些符號的內在觀念上。因此,可以說,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文化體系中,除了經文典籍之外,象征符號體系可以看做是與藏民族的生產生活與道德倫理更加密切的文化的載體! ∫、研究藏漢文化之間交流的傳統面向 從考古和歷史的維度來看,早在先秦甚至更遠的時代,藏民族和漢族的前身即華夏族就有著密切的關系!暗角貪h時,統一的秦漢王朝中央政府即在青藏高原和中原內地政治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兩地的文化經濟的交流也必然有一定的進展!雹僭趯Σ貪h文化交流與互動的研究上,學界已取得了不少具有影響的學術成果。但由于文獻典籍的缺乏,對這一時期的研究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仍顯不足。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基本上是從吐蕃與唐朝時期的文獻開始研究藏漢之間的文化影響。從漢藏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影響的研究向度來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部分學者是從漢族文化對藏族文化的影響來談;一部分學者是從藏族文化對漢族文化的影響來談;還有部分學者則是談漢藏文化之間的互滲! £P于漢文化對藏文化的影響,由于吐蕃時期和唐朝都崇信佛教,在公元八世紀就有漢僧摩訶衍與印度僧人的論辯。法國著名藏學學者戴密微的《吐蕃僧諍記》,通過對敦煌史料的分析,梳理了中印僧侶于8世紀在拉薩舉行的一次有關禪的大辯論。這次辯論,可以說是漢地佛教禪宗與印度空觀思想的交鋒,也是頓悟成佛與漸悟成佛之爭。雖然摩訶衍*后失敗,但禪宗的思想卻對當時的西藏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了宗教上的影響外,敦煌文獻中有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中庸》等藏文譯文。尤其是藏文文獻《禮儀問答寫卷》,里面沒有任何的宗教色彩,全然一副儒家倫理文化的實踐畫面。它以兄弟問答的形式,論述了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以及君臣父子、師生主奴、夫妻朋友之間的關系準則?鬃釉谖鞑乇环Q為貢則、貢策、公子等。他被賦予神力,被認為是苯教中“貢則楚吉杰布”的原型,逐漸演化為算學、天文、歷法以及消災儀式文獻的創造者。隨著佛教在西藏的傳播,孔子的形象開始被注入佛教色彩。 ……
涵靜學刊(第二輯) 作者簡介
潘德榮,1951年生,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Ideogramm und Auslegung(《文字與解釋》)、《詮釋學導論》、《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西方詮釋學史》等,譯有費希特《國家學說——或關于原初國家與理性王國的關系》(德譯漢)、帕爾默《詮釋學》(英譯漢),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譯文百余篇,多次獲得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