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認知傳播學論叢.第三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18776
- 條形碼:9787569018776 ; 978-7-5690-187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認知傳播學論叢.第三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認知傳播這一當下新興傳播研究領域進行系統探索的學術論文集, 不僅對認知傳播的研究起點、對象、依據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宏觀性的學理建構, 也對認知傳播的現實實踐進行了微觀性的案例透析, 多維度展示認知傳播這一研究領域的*新進展。
認知傳播學論叢.第三輯 目錄
創新話語體系:當前認知傳播的首要課題
一、全球化語境中認知傳播的基本價值坐標
二、全球化語境中認知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
三、結語
大數據治理對輿情認知的影響及其反思
一、輿情認知的方法流變與大數據轉向
二、大數據環境下輿情認知的基本面向
三、大數據治理:輿情認知的經驗反思
跨文化交流的櫻花修辭
一、文人的櫻花情結
二、赤子雖饑莫弄兵
三、西學之流弊
四、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拉伸與重構:生態文明視閾下的當代中國話語
一、審視與厘清:場域理論觀照下的國際話語體系
二、梵·迪克和法爾克勞的話語權力五分法及其中國策略想象
三、割裂與整合:CDA與“新儒學”框架互補的話語重構
四、結語
融合傳播的認知影響與平衡策略
一、融合傳播對認知客體的內爆
二、融合傳播對認知實踐的改變
三、融合傳播對主體認知的影響
四、融合傳播認知影響的平衡策略
重大突發事件中公眾的認知和心理特點
一、重大突發事件中公眾認知偏差及其主要原因
二、重大突發事件不同階段的公眾認知特點
三、重大突發事件中公眾的接受心理特點
符號學視域下的認知傳播學
一、符號學視野中的認知傳播
二、認知傳播對符號學的理念借鑒
三、認知傳播與符號學的融合價值
論認知傳播接受主體的構成
一、認知傳播接受主體的內涵
二、認知傳播接受主體的構成要素及模式
三、微宏觀系統中的認知傳播接受主體
論多重視域下認知傳播學本質特性
一、以正之名:認清認知傳播學本質特性之必要性
二、溯本之源:認知傳播學本質特性之六面性
三、呈現之維:本質特性對于認知傳播學的意義
四、結語
意識表征、認知語境與隱喻、轉喻思維——認知傳播學的哲學路徑
一、傳播學之反思:“人思故其在”
二、認知傳播學之建構:哲學之知
三、認知傳播之過程:四段式路徑
跨界之然:試論認知與傳播融合研究的理據性
一、跨界之應然——認知傳播融合之因
二、跨界之實然——認知傳播融合之源
三、跨界之必然——認知傳播融合之義
……
認知傳播學論叢.第三輯 節選
《認知傳播學論叢(第三輯)》: 隨著媒介融合的現實實踐,融合傳播作為其踐行結果,成為技術傳播大格局和社會信息環境的表征。文化、風險、交往、資本、情感等二元認知要素作為自在之物,正在發生鮑德里亞所指出的裂變式內爆,界限的消除使得人們的認知行為變得日益困難和復雜。 時空關系是社會系統的構成性特征,它既深嵌于*為穩定的社會生活中,也包含于*為極端或者*為激烈的變化模式之中。融合傳播的發展改變著時空關系的組合,間歇性序列和泛化的在場,成為當下人們“在世存有”的時空方式。傳統時期歷史與現實,早出晚歸的秩序行為,架構出主體生活的內容與序列性;從烽火點煙到郵發合一的地理探索,折射出主體活動的物理在場與局限性。現在,融合傳播瓦解了精確的時間體系,媒介空間作為新的活動區域,顛覆了時間戰勝空間的神話,建構了虛實相生的時空組合。社交媒體以不規律頻次的信息傳播,實現了同時互聯全球*廣泛的節點主體;VR(虛擬現實)給用戶帶來先知體驗,全息影像使主體跨越視域屏障;Pokemon(日本任天堂公司開發的熱門的手游)游戲隨著主體現實場景移動,使現實和虛擬空間徹底內爆。 文化作為社會生活的意義闡釋,其歷時性與共時性特征能夠反映出社會環境變化的動態方向;融合傳播時代,文化系統雜糅破碎卻又內生再造推動社會粘合。西美爾對現代文化的擔憂(缺乏一個主導理念,缺乏一個綜合的、共同文化理想)被詹金斯提出的“融合文化(多元主體參與、權力變化)”所印證。無序超鏈接逐漸弱化我們以前基于血緣、地緣等固有紐帶的聯系,亞文化、草根文化、快文化特點成為文化欣賞的標準。融合傳播場域里,越來越多的個體發揮著自身的文化創造力,豐富了文化表現形式,增強了文化傳播力,但也導致了文化價值的割裂和碎片化傳播!暗郯沙稣鳌币I中國青年多元價值碰撞,刷新網民文化內涵,理性傳播大陸年輕人的時代觀念,而網紅文化,也在引領著輿論風潮,解讀信息,賦予事件意義! ★L險存在于人類歷史活動任何時期,也是現代化過程中引發認知系統紊亂的因素。 “人們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是融合傳播現實的社會背景,風險社會被風險傳播進一步催化又時時被冷卻。 “多樣化媒介拓寬了風險感知渠道,立體化傳播帶來了逼真風險體驗。新媒體技術在風險的擴散速度、擴散范圍、感知渠道、體驗效果、不確定性等方面大幅提升了風險放大的概率、加劇了其放大后果!蓖瑫r,風險本質和風險事實也可以在媒介環境下被弱化,媒介構筑治理風險的網絡聯系和信任關系,建立起透明、互補、及時的信息平臺,增強主體對風險的確定性認識。社會風險因為融合傳播,導致了現實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內爆,加劇了人們的認知恐慌與焦慮。 交往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范疇,與社會生產同等重要。通過技術媒介的物質交往,人們被人工智能浸入式、液態傳播所淹沒。在“訊息及媒介”的狀態下,融合傳播的實踐將人的交往滿足感與異化感并置于信息社會中。報紙“中央廚房”傳播,推動全媒體轉型;數據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聞報道,改變著新聞生產流程和傳播效果;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作為媒介手段加以運用,使公眾進入一個高仿真全息體驗的信息消費環境。品質的傳播生活把以前長鏈條式的交往活動縮短為個體到媒介這一簡短流程,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從某種角度上反映了人是媒介的延伸。融合傳播實現了對人的信息交往需求全方位滿足的目標,同時媒介作為異化力量也將人的主體角色降格為工具使用者。模式化、圈層化、扁平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人際關系淺層化和交往關系利益化,主體理性平等對話的交往被解構,娛樂至死、圍觀至上、看客心理、傳播暴力成為信息交往的新常態。這種交往的“共在狀態”,使主體有消失在信息繭房中,成為徹底被異化的信息原住民的危險。 資本是個人實現自我的基本要素,也是維持社會系統運行的保障。融合傳播導致資本屬性內爆,物質資本被解構,技術資本大放異彩,社會資本卻受到重創。從電子貨幣到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比特幣出現,技術資本推動經濟生活全面數字化。自2009年以來,流通中的比特幣已達30億,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社會運行的重要參與要素。這使得符號資本不斷增值,信息單位由字節到比特,0與1的編程代替了一切,信息傳輸成本大大降低。與此同時,普特南提出的“社會資本”,如信任、規范和交際網絡,為社會成員提供協調與合作,實現互惠互利等要素卻在數字融合傳播的環境下受到重創。個人隱私保護、人際信任感、互惠互利、群體認同等價值理念被解構,個體囿于技術和符號資本中,在他律性欲望主義的影響下,變成了單向度的人。 ……
認知傳播學論叢.第三輯 作者簡介
林克勤,男,1966年生,漢族,重慶巴南區人,文學博士,現為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在《新聞戰線》、《中國記者》、《新聞界》、《當代傳播》等新聞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余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專著《擬態環境中的真實影像——賴斯頓傳》、《抗戰時期重慶對外文化宣傳陣地研究》、散文集《墨爾本的深秋》。曾赴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臺灣華梵大學、佛光大學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傳播學、比較新聞傳播學、抗戰文學與文化等。 嚴功軍,男,四川岳池人。四川大學文藝與傳媒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后。現為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全球化時代中國對俄傳播理念轉型與策略創新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俄傳媒轉型比較研究》等省部級課題6項。在傳播理論與實務、國際傳播、比較新聞傳播等領域有較豐富成果,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30余篇。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