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楚辭學(第26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57262
- 條形碼:9787507757262 ; 978-7-5077-5726-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楚辭學(第26輯) 內容簡介
本書為屈原及楚辭學靠前學會研討會論文集。主要包括:離騷研究、天文研究、九歌研究、宋玉及其辭賦研究、楚辭與文學發展研究等,體現了目前屈原及楚辭學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有的致力于理論探討,有的進行文化照觀,或進行宏觀梳理綜述,反映了當前楚辭研究的多元化、多方面、多角度、跨文化的特點。
中國楚辭學(第26輯) 目錄
中國楚辭學(第26輯) 節選
《中國楚辭學(第26輯)》: 其一,與社會的文化思潮有關。初唐時期,以陳子昂為首的詩歌革新者,高舉反對齊梁浮艷綺靡文風、倡導《詩經》“美刺”“比興”與“漢魏風骨”精神的偉大旗幟,努力開辟出具有新時代精神與風貌的詩歌創作的康莊大道。故而,王勃、盧照鄰、陳子昂等人即把“驚采絕艷”的《楚辭》列為當時流行的浮艷綺靡文風之源而痛加貶斥。應該說,陳子昂等人革故鼎新、激濁揚清的詩歌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不分青紅皂白、一股腦兒將《楚辭》打人冷宮,這就有失公允而冤屈《楚辭》了。其實,“驚采絕艷”,本來就是《楚辭》文辭雅麗、夸飾浪漫特征的集中體現,是南方楚國所特有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新詩體。就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而言,它的“驚采絕艷”,絲毫沒有影響詩人以“香草美人”的比興象征手法去恰到好處地盡情抒發對楚王之怨恨、國運之擔憂、民生之哀愁、自身之悲鳴的復雜感情,由此形成了屈原楚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創作精神高度結合的文學特征,從而與《詩經》一起構筑起中國文學史上遙相呼應、前后輝映的兩座豐碑。初唐詩文作家將“驚采絕艷”的楚辭,硬性指斥為浮艷綺靡文風的源頭,將其與初唐之浮艷綺靡文風統統掃蕩,這不能不說是初唐部分詩文作家有誣古人的偏見,應予糾正! ∑涠c個人的思想信仰有關。有唐一代,儒、釋、道三教文化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鼎立之勢。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大都或多或少同時受到它們的影響,或由儒人道,或佛老并舉,或三教各尊,或三教合一,呈現出一種兼容并包的思想狀態。盡管出現唐初重道、武后重佛、中唐儒佛對抗、晚唐排佛重道的此起彼伏的社會思潮,但三教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并行不悖地存在著發展著,并未出現一教獨霸的壟斷現象。這正表明了唐代社會思想多元化的包容性開闊胸襟。以武后朝為例,她執政期間推行的是三教并重的政策,圣歷二年(699)武則天下詔編撰的大型經典《三教珠英》便是*好的明證。這是一部匯集儒、釋、道三教精義的巨著。該著主要以儒家經典為本,兼采百家之說。由《文思博要序》到《三教珠英》,可以看出唐代君主的統治思想并非獨尊一家,而是呈現出頗為寬松的并行與交融現象。中唐時期,即使像崇尚儒家、激烈反佛的韓愈、杜牧等人,他們仍然對佛教具有較深的研究?偟膩碚f,整個唐代儒、釋、道三教處在一個對抗、并行而交融的狀態之中。這是因為:“儒釋道三家的價值觀念,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目標的三維坐標,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儒家的價值目標指向現實生活,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基本的道德秩序與道德觀念;道家的價值目標體現了對主體完善的關懷,支撐著個體的精神獨立與心理平衡:佛教的價值目標則是對萬有本質的追求,揭示出一種終極完善的境界。”①所以,儒、釋、道三教皆有其存在的價值意義與人生需求。對此,唐人似乎尤為清楚。“就唐代思想領域的具體發展形勢而言,在南北朝宗教思想泛濫之后,又正在進入一個比較理性的反思時期,這些都使得當時的知識階層能夠以更具批判性的理性眼光來對待宗教現象。而這種宗教信仰性的‘蛻化’,又使得他們更自由、更主動地對待三教。結果他們普遍地依據個人的理解和需要來接受和運用佛、道二教,‘周流三教’從而成為一時風氣。在文學領域,這一潮流對作家的思想和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巨大的影響,并或隱或顯地表現在他們的創作之中!雹谟捎谔拼咳顺鋈肴、釋、道這種意識形態的多元化特征,便促使他們形成了更為廣闊的思想空間,極大地煥發出他們充滿活力的思想信仰特征與藝術創造精神。就儒、道、佛三教的宗旨而言,儒家主要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安邦”;道家主要表現為“延年益壽,羽化登仙”;佛家主要表現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故而,具有不同思想信仰的唐人,他們對待屈原及其楚辭的態度也就明顯有別。一般來說,崇尚儒家思想者,則擁護贊美屈原及其楚辭者則較多;而崇尚道教、佛教思想者,則反對貶抑屈原及其楚辭者偏多。例如,李白崇尚道教思想,白居易晚年崇尚道教、佛教思想,他們就不認同屈原以身殉國的投江之舉,認為屈原只是一味追求“兼濟天下”,未能與時推移、功成身退而“獨善其身”。因而在他們看來,屈原功成不退、沉江而死,只能貽笑后人。而白居易,在否認屈原人生模式的基礎上,則從前代的賢士中,唯以歸隱田園、頤養天年的陶淵明為人生之楷模,以尋求精神家園與人生歸宿。正因為唐人思想信仰的差異,所以,人們對于屈原人生觀的不同態度,也就在所難免了。 ……
中國楚辭學(第26輯) 作者簡介
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中國楚辭學會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