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日“美辭”關聯考論:比較語義學試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52643
- 條形碼:9787519452643 ; 978-7-5194-5264-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日“美辭”關聯考論:比較語義學試案 本書特色
本書研究的是對事物加以審美評價的用詞,認為一些“美辭”經長期反復使用就會成為“審美概念”。全書在中日古代美學與文論文獻中提煉選取了十八組美辭,包括“文““道”“心”“氣”“誠”“情·人情”“理·理窟”“慰”“幽玄”“物哀·感物”“物紛”“寂”“侘”“俳諧”“意氣”“風姿·風體·風情”“調·韻”等,運用“比較語義學”方法,以“考”(文獻學上的考據、考證)為基礎,以“論”(理論分析與建構)為旨歸,揭示中日“美辭”在各層面上的復雜關聯與民族特性,并有助于建構作為區域美學的“東亞美學”和“東方美學”,也為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之一的“比較語義學”提供了一個研究實踐上的嘗試性案例(試案)。
中日“美辭”關聯考論:比較語義學試案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的是對事物加以審美評價的用詞,認為一些“美辭”經長期反復使用就會成為“審美概念”。全書在中日古代美學與文論文獻中提煉選取了十八組美辭,包括“文““道”“心”“氣”“誠”“情·人情”“理·理窟”“慰”“幽玄”“物哀·感物”“物紛”“寂”“侘”“俳諧”“意氣”“風姿·風體·風情”“調·韻”等,運用“比較語義學”方法,以“考”(文獻學上的考據、考證)為基礎,以“論”(理論分析與建構)為旨歸,揭示中日“美辭”在各層面上的復雜關聯與民族特性,并有助于建構作為區域美學的“東亞美學”和“東方美學”,也為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之一的“比較語義學”提供了一個研究實踐上的嘗試性案例(試案)。
中日“美辭”關聯考論:比較語義學試案 目錄
一、比較文學與“比較語義學”
二、比較語義學與中日古代文論范疇考論
三、“美辭”與中日“美辭”關聯考論 **章中日“文”辨
——中日“文”“文論”范疇的成立與構造
一、哲學意義上的“文”
二、文學意義上的“文”
三、“文”“論文”與“文論” 第二章“道”通為一
——日本古代文論中的“道”、“藝道”與中國之“道”
一、具象與抽象的“道”
二、“道”與“藝道”
三、“藝道”與“佛道”“神道” 第三章“心”照神交
——日本古代文論中的“心”范疇與中國之“心”
一、中日之“心”的關聯
二、“心”與“人心”,“心”與“詞”
三、“歌心”
四、“有心”與“無心” 第四章“氣”之清濁
——中日古代文學與文論中的“氣”
一、中國之“氣”“氣”與日本之“気”
二、日本古代語言文學中的“氣”
三、日本古代文論中的“氣” 第五章修辭立“誠”
——日本古代文論的“誠”范疇及中國之“誠”
一、“誠”的早期形態:“實”與“真”
二、俳論中“誠”范疇的確立與“風雅之誠”論
三、日本之“誠”與中國之“誠” 第六章“情”見乎辭
——作為中日古代文論中的“情”和“人情”
一、日語的“情け”與漢語的“情”
二、“人情”概念與日本文論中的“人情主義”
三、中日“情”與“人情”范疇的復雜性與單純性 第七章“理”與“理窟”
——日本的“理”論、“理窟”論與中國之“理”
一、漢語的“理”與日語的“理”(ことわり)
二、中日兩國哲學思想史上的“理”
三、日本文論對“理”“義理”的排斥及“理窟”說 第八章以“慰”為事
——日本的“慰”論與中國文論的文學功能論
一、“慰”的發現與日本文學功能論
二、日本古代文論史上的“慰”及“慰”論
三、“慰”論的確立及對中國載道教化論的批判
四、“慰”論與中國“娛”“寄”的關聯 第九章“幽玄”之境
——日本文論范疇“幽玄”語源語義考論
一、“幽玄”概念的成立
二、“幽玄”的功能
三、“幽玄”的構造特征
四、日本文學與“幽玄”之美 第十章審美之“哀”
——“哀”“物哀”“知物哀”的形成流變與語義分析
一、“哀”
二、“物哀”
三、“知物哀” 第十一章“物哀”感物
——本居宣長的“物哀論”及與中國之關聯
一、本居宣長對“物哀”的闡發
二、“物哀”論與宣長的中日詩歌比較
三、“物哀”論與“漢意”的去除
四、“物哀”與中國文論及世界文論的相關范疇 第十二章原態“物紛”
——從“源學”用語到美學概念
一、《源氏物語》與“物紛”
二、“物紛”:諷諭與“以物諷諭”
三、“物紛”與“物哀”
四、荻原廣道的“物紛”論
五、“物紛”論的價值與意義 第十三章風雅之“寂”
——日本俳諧美學中的“寂”范疇與中國文化
一、“寂”的三個層面:“寂聲”“寂色”“寂心”
二、“寂心”的四對范疇:虛實、雅俗、老少、不易與流行
三、“寂”與“枝折”(しおり)
四、“寂”的理論構造 第十四章宅人之“侘”
——日本的“侘”“侘茶”與“侘寂”的美學
一、“侘”(わび):孤獨凄涼的心態與生態
二、從“わび”到“侘”:“人在宅中”之意與“屋人”解
三、“侘茶”之“侘”是人間和諧相處的倫理學與詩意棲居的美學 第十五章喜感“俳諧”
——日本文論的“俳諧”及“狂”范疇與中國的
“俳諧”
一、表達喜感的固有詞匯“哦可嘻”
二、來自漢語的“俳諧”及其次級概念“狂”“滑稽”
三、中日“俳諧”觀念的關聯與差異 第十六章“意氣”風發
——日本古代美學范疇“意氣”語義流變考論
一、“色道”與身體審美
二、“通”與“粹”
三、作為核心概念的“意氣”
四、“意氣”的內涵與外延
五、意氣的組織構造
六、“意氣”之于傳統和現代 第十七章姿清風正
——“風·體·姿”“風姿·風體·風情”論及與中國文論之
關聯
一、和歌論中的“樣”“體”“姿”
二、連歌論、俳諧論中的“風姿”與“風情”“風體”
三、世阿彌的“風”及“風姿”“風體”論 第十八章詩韻歌調
——和歌的“調”論與漢詩的“韻”論
一、套用漢詩而形成的“韻”論及“歌病”論
二、對和歌之“調”的理論探索
三、香川景樹“歌調”論的完成 參考書目舉要
中日“美辭”關聯考論:比較語義學試案 作者簡介
王向遠,1984年7月,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或學士學位,1987年7月,在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6年獲北師大博士學位,同年破格晉升教授,2000年7月至今,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為北師大東方學學研究中心主人、文學院教授(二級),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已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出版社》等發文260多篇(其中CSSCI類論文120余篇),著書20余種計600萬字;譯作18冊計360萬字。著作結集有《王向遠著作集》全10卷(2007年)、論文結集有《王向遠教授學術論文選集》全10卷(臺北繁體字版,2017年)。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