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長安文化視野下的杜甫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8911
- 條形碼:9787520348911 ; 978-7-5203-4891-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安文化視野下的杜甫研究 本書特色
本全書總論部分,分析唐詩與長安文化的關系,以及杜詩對長安文化的多維透視。分論部分,闡述不同時期長安文化的具體內涵對杜詩造成的影響,例如盛唐時期長安文化的內涵與杜詩的關系、亂世長安文化與杜詩的關系、長安文化的向心力對杜詩的影響等。
長安文化視野下的杜甫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分析歷史文獻的基礎上,考察了杜甫的文學創作活動與長安文化的關系,特別是論述了長安文化諸多層面的內涵對杜詩產生的影響,以及長安文化精神在杜詩發展中的意義。全書總論部分,分析唐詩與長安文化的關系,以及杜詩對長安文化的多維透視。分論部分,闡述不同時期長安文化的具體內涵對杜詩造成的影響,例如盛唐時期長安文化的內涵與杜詩的關系、亂世長安文化與杜詩的關系、長安文化的向心力對杜詩的影響等。
長安文化視野下的杜甫研究 目錄
**節 選題理由與研究現狀
一 選題理由
二 研究現狀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三節 唐代長安文化概論
一 繼承性
二 包容性
三 多元性
**章 唐詩與長安文化
**節 長安文化與唐詩的取材
一 唐詩中的長安景觀
二 唐詩中的長安藝術
三 唐詩中的長安生活
四 唐詩中長安文化題材的意義
第二節 長安文化與唐詩的主題
一 曲江盛世主題
二 終南山隱逸主題
三 華清官諷喻主題
第三節 長安文化與唐詩風格基調的形成
一 南北朝后期長安南北詩風的相互影響
二 隋代長安南北詩風交融的進一步發展
三 唐詩雄深雅健風格基調的確立
第二章 杜詩對長安文化的多維透視
**節 杜詩對長安文化的透視維度
一 對長安宮廷文化的透視
二 對長安士文化的透視
三 對長安市俗文化的透視
第二節 杜詩對長安文化多維透視的特征
一 全面性
二 犀利性
三 重在對士文化的展現
第三節 杜詩對長安文化多維透視的意義
一 長安文化的精神內涵
二 杜詩:長安文化精神的凝聚與升華
……
第三章 盛唐長安文化與杜詩
第四章 亂世長安文化與杜詩
第五章 杜甫晚年詩中的長安情結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長安文化視野下的杜甫研究 節選
《長安文化視野下的杜甫研究》: 長安情結來源于長安文化的向心力。長安文化的向心力主要指長安文化在唐人心理上產生的一種凝聚作用,其主要表現是唐人對長安熱烈的追求與崇尚,這種追求與崇尚程度之深以至于構成一種情結。 長安,自先秦始即作為國都而存在,但只有發展至唐代,長安文化才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因素是較為重要的原因。 首先,是科舉制度的實行。唐繼隋建國,沿襲了隋文帝時期創建的科舉考試制度。“所謂‘懷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長官的察舉,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仕進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唐代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高族門閥對政治的壟斷,給予了寒門庶族士子更多仕進的機會。“所以就此點論,我們可以說唐代的政治又進步了。當時一般非門第中人,貧窮子弟,為要應考,往往借佛寺道院讀書。如王播即是借讀于和尚寺而以后做到宰相之一人,飯后鐘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 其次,唐代實行州縣制的政治體制。州縣制是唐代地方政府的一種體制,是唐代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體現,與漢代郡縣制有很大不同。唐代州與縣在數量上遠遠超過漢代的郡與縣,并且在官職級別上劃分更多的等級,由此唐代地方官在職權比重上遠低于漢代。同時,“漢制三年考績一次,三考始定黜陟,因階級少,升遷機會優越,故能各安于位,人事變動不大,而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唐代則遷調雖速,下級的永遠沉淪在下級,輕易不會升遷到上級去”。并且,“在漢代由郡太守縣令長自行辟署任用,唐代則任用之權集中于中央之吏部。州縣長官無權任用部屬,全由中央分發。任地方官者,因其本身地位低,不得不希望升遷,各懷五日京兆之心”。從而,在漢代,士子對藩王的依附,到唐代即變為對君主的依附,君臣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直接而明晰。 再次,唐朝廷重內輕外,并且把貶出長安作為對官員的一種政治懲罰手段。唐代在京官的任用上,選授甚精,俸祿豐厚,且具有很高的名望。地方官則多為名望低的官員,不受君主重視。同時,由京官改任外官成為唐朝廷的一種政治懲罰手段,并且,無朝廷征召,不得入京。《唐會要》卷六八載:“伏準漢法,免罷郡守,自非詔征,不得到京師。建中初敕,常參官及外五品以上,替后不得擅至京師。自今已后,請據舊章,刺史及五品以上常參官,在外應受替去任,非有征詔,不得到京。”因此唐人普遍多重京官而輕外任,正如王建在《歸昭應留別城中》詩中日:“喜得近京城,官卑意亦榮。”大和年間,文宗出李德裕為興元節度使,“德裕中謝日,自陳戀闕,不愿出藩,追敕守兵部尚書”。熹宗時,鄭從讜鎮守嶺南,“以久在番禺,不樂風土,思歸戀闕,形于賦詠,累上章求為分司散秩。熹宗征還,用為刑部尚書”。此類表現在唐代史料中比比皆是。 ……
長安文化視野下的杜甫研究 作者簡介
張倩,女,1977年10月出生,河南柘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杜甫研究會會員。先后在《中國詩歌研究》《甘肅社會科學》《安徽大學學報》《廣西師范大學學報》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合著《杜甫關中詩評注》。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兩項,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六項。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