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區治理方法論——社會創新者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7434
- 條形碼:9787542667434 ; 978-7-5426-6743-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區治理方法論——社會創新者說 內容簡介
本書關注我國社區治理的創新前沿, 提出了獨特觀點, 并有豐富的案例予以支持, 案例涉及社區治理意識培養、社區自治共治、社區居民參與、公共空間營造等多方面, 對于社區工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社區治理方法論——社會創新者說 目錄
**節 從社區中來,再到社區中去
社會組織要到社區中去解決問題
“死結型社區”的破解之道
“深度社區治理”是唯一的方案
社區治理是坑還是井?請珍惜挖井人!
第二節 社區治理之創新思維
社區工作者需要“社會企業”思維
社區治理需要“模塊化”思維
社區“能人依賴癥”怎么治?
“共享社區”可行嗎?
“公共資源”的碎片化之傷
大數據如何影響社區治理?
如何提升社區治理中的軟件運營水平?
第三節 社會治理的創新之道
社會創新的選擇困境和社會創新者的抉擇窘境
社會創新缺什么?從公益金融說起
空間設計與社區治理深度跨界的情形與創新
上海的社區治理到底在什么水平?
第四節 城市精細化管理與社區治理
城市精細化管理如何影響社區治理?
社區治理是標準化還是精細化?考驗治理能力的時候到了!
把城市經營得有溫度和有獲得感是件難而有意義的事
第五節 當為行動者,莫做清談客
讓空談主義者閉嘴:“誰主張、誰負責、誰受益”原則
社區治理創新,*缺的到底是什么?其實是行動
不做獨行的思想家,要做堅韌的行動者
……
第二章 美好生活:打造社區公共空間
第三章 在地行動:激發社區創新的活力
第四章 價值共創:社區支持系統的新態勢
第五章 聚力前行:社區營造的多方機制
第六章 兼容并包:社區人才的培育之道
第七章 由“亂”到“治”: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后記
社區治理方法論——社會創新者說 節選
《社區治理方法論:社會創新者說》: “死結型社區”的破解之道 1997年,我剛畢業時被作為社工分到了浦東新區一個基層社區去做社區工作,那時候我也是浦東**批社工。見識到了浦東當地農民動遷社區的混亂與復雜,當時這些動遷居民動遷補償特別低,沒有后來的政策好。而他們賴以生存的村落都拆掉了,建成了現代化公房。 居住形態雖然變了,但生活方式還停留在農村生活方式,進入這樣的社區,隨處可見綠化被毀,轉而種上了雞毛菜、青菜;有的則用籬笆攔起來,在里面喂雞。老式家具就擺在社區小廣場,三五個老人在那里打麻將,摳著腳丫子在那里喝茶聊天,如果進來一個人,他們就會集體盯著看。 這樣的社區在當時的浦東,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地方普遍存在。這里的問題也很多:樓道堆物根本就難以處理,你去清理他們跟你吵翻天;各種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你和他們說,他們嗓門比你大,他們覺得也沒有什么大的問題。還有,物業費很難收起來。以前在村里,交什么物業費,是你把我們動遷了,我也不交,交不起,所以物業費普遍難收。所以,這樣的城郊結合部的農村動遷居民為主的社區,社區治理面臨著諸多問題。這個社區當時還在爭創市級文明社區,所以要和這樣的不文明習慣及一些社區難題去做斗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極其巨大。 這樣的社區問題是很難解決的,有的來自于老百姓的習慣,有的來自于生活方式,不是一下子能夠改變的;更重要的困難來自于政策,因為動遷補償特別少,他們天然有意見,天然對政府不滿,認為政府的所有投入都是理所應該的,他們受之泰然,這個更難改變。 所以我稱這樣的社區叫“死結型社區”,當時,我就抱著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社區要好,可能要再過10年20年,等他們老了、去世了,才可能會好。不久前,我去了徐匯區的一個同類型社區,也是20年前因為漕河涇開發當地農民動遷集中居住的一個社區。 我原以為,20年了,靠時間是不是可以消磨,或者說能夠改變這里的狀況,是不是已經不再是我剛工作時的樣子了。進去后發現很有意思,社區面貌應該說比以前好多了,硬件設施,像廣場、墻面、垃圾房等,都做得挺漂亮,政府不斷地投入,做得挺好。草地上種菜,雖然有,但是也很少了。居民的文明習慣也挺不錯,經過多年,不再亂涂亂畫,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居民利益,情況就不一樣了,就變得極其復雜了。這里面突出的問題就是物業費收繳問題。居民說是“打死不交物業費”,包括停車費,這里停車收費特別低,在上海徐匯區這樣的地段,每個月才80塊錢,但是他們就是不交。并且是誰交物業費就攻擊誰,導致那些本來想交的也不敢交。 停車自然也是一塌糊涂,隨便停,沒人管。這些車位到底怎么管?靠占位置,誰先占就是誰的。連費用也不交,物業也就不管,也不敢管。有空車位就拿凳子占上。碰上文明檢查,居委會有時候也想整治一下,把凳子拿走,這些居民就沖到居委會,把居委會的凳子撿好的搬走。社區里有幾撥“傳統勢力”,熟人社會,老早就熟悉的,這些勢力是組織化力量,更難說服,也做不通工作。 因為對政府當時的動遷有極大不滿,總覺得政府虧欠自己,所以一旦涉及他們的一點點利益,他們都要抵制。 這樣的社區真的進入到了一個“治理死結”:居民已經形成習慣,形成了潛規則或者潛意識。 目前,針對這樣的社區,有三種習慣的治理方法: **個就是信訪式的治理,把它當成一個不安定單位來對待,把里面發生的事件當成信訪事件處理。一般也不去管你,如果你要上訪了,就被動地接待,當成信訪處理了。有事就處理事,誰帶頭就給他恩威并施,這是一種思路。 ……
社區治理方法論——社會創新者說 作者簡介
閆加偉,社鄰家創始人,社會創新實踐者。 他曾是上海某區文化局長,上誨早的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創始人,央企上海公司的董事長,22年來,從事共青團,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精神文明、公共文化、社區服務等工作,但從未離開過社區。 他是中國早的社工專業畢業生,22年來,一直以一線的哏光研究社區,廣泛的跨界助力社區。 2016年,他創辦了自媒體“社會創新考說”,深耕社區的邊邊角角,在他眼中,社區治理會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呢,且看《社會創新老說》!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