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周恩來傳 本書特色
迪克·威爾遜先生自1960年*次與周恩來見面后,便開始搜集該書的寫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來的同事們的廣泛回憶及國內外可供查尋的文獻資料。他以翔實的資料為基礎,再現了周恩來傳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給新中國成立和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獨特見解的著作。
周恩來傳 內容簡介
迪克·威爾遜先生自1960年**次與周恩來見面后,便開始搜集該書的寫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來的同事們的廣泛回憶及國內外可供查尋的文獻資料。他以翔實的資料為基礎,再現了周恩來傳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給新中國成立和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獨特見解的著作。
周恩來傳 目錄
作者序
**部……求 索
1 多次被收養(1898~1913)
周的童年始終在不尋常地變換著——身軀從中國的沃土中心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情感上當他還是個嬰兒時便從他的生身父母那里被送給了他的養父母……
2 就學津門(1913~1917)
周在南開的4年奠定了他后來所堅持的學術風紀的方向,使他明白了自己該做些什么,而正是這一緣故,加之他與許多人結下并持續了多年的友誼,周總是帶著懷舊的情感來回顧南開中學的往事……
3 東渡日本(1917~1919)
周在日本旅居了18個月之后,離開了日本。在那里他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所以也沒有什么值得表現的東西。他能帶走的是他對所讀過的書的記憶和在河上肇博士創辦的雜志中所了解到的對他有決定性意義的社會主義理論。
4 身陷囹圄(1919~1920)
“五四”運動時期,先是周主辦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遭禁;后來,他又在一次示威抗議中被逮捕入獄。嚴酷的現實卻令周深刻地體會到:今后的救國道路,只有深入勞工群眾,依靠勞動階級,采取共同行動,才能挽救中國的危亡,改造舊的中國。
5 留學法國(1920~1924)
在歐洲度過的3年半時光,使周恩來得以信奉馬克思主義,并使他本人完全同這個主義相融合了。所有這些,加上他在巴黎時在中國共產黨內地位的逐漸提高,為他今后在國內的政治生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第二部……奮 斗/103
6 革命婚姻(1924~1925)
在那個婚姻由父母包辦的年代里,周和鄧彼此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自愿的、充滿熱情的、不受他人支配的選擇。他們的婚姻被證明是中國夫妻生活中*成功、*忠誠、*持久、*具有說服力的婚姻。
7 占領上海(1925~1927)
周沒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對工人階級也不太了解,而且既無起義指南,又無蘇聯顧問的指點。武裝起義完全是他自己智慧的結晶。但是,周仍然低估了蔣的對抗性。在他的頭腦中,他似乎以為起義失敗是運氣不佳或同蔣關系疏遠所致。然而,他沒有在自責上浪費時間,而是忙于第三次也是*后一次上海起義。
8 南昌起義(1927)
以周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這一次未等莫斯科同意,就做出決定發動南昌起義。盡管南昌起義失敗了,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共產黨在南方變得成熟了,因此8月1日被中國共產黨確定為紅軍誕辰日,并受到紀念。作為軍隊的締造者,周受到了人們的擁護。同時,他也因終于領導共產黨擺脫了在國民黨內的寄人籬下的生活走向獨立而受到贊揚。
9 重獲信任(1928~1930)
莫斯科的熱烈歡迎使周心曠神怡。有位同志回憶說:“斯大林對他極為欣賞,贊揚了他在解決軍事問題和情報工作方面不斷取得的成績,高度評價了他的能力和政治眼光。”他同負責中國事務的新的克里姆林宮負責人帕費爾·米夫也相處得很融洽。
10 技高一籌(1931~1934)
國民黨開始第四次反共“圍剿”時,周對軍事政策的支配權似乎更加鞏固了。紅軍的組織也更加標準化和合理化。對周在這次戰役中的軍事成就,李德后來的評價是“值得稱贊”。李德還注意到,重要的軍事決定是由周做出的。
11 長征路上(1934~1936)
周恩來放棄了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破碎夢想,于1934年開始了具有戰略意義的紅軍大撤退。這一壯舉成了舉世聞名的長征。除了避開敵人外,紅軍沒有既定的目標。周拋棄一塊跟比利時一樣大的根據地,開始了長達一年之久的遠征,相當于從倫敦徒步到東京,或從紐約到里約熱內盧。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出乎人們的意料,周的死敵、曾經幾次差點兒抓到周、并且懸賞8萬大洋要周的頭的蔣介石居然落到了周的手中。這一不尋常的捉拿上司蔣委員長的兵變是中國東北軍在少帥張學良的領導下執行的。由于得到張學良的信任,周實際上成了蔣介石的主宰者,掌握著他的命運。
13 豬變成鴨(1940~1943)
周在談判方面的才能要勝過黨內其他同事,不論是同國民黨談判,還是同外國人談判,都是如此。他深諳國際事務,和政府官員關系較好,英語流利,性格又特別適合這類工作。許多共產黨人是帶著一種要爭吵的架勢來到談判桌的,但周卻保持著一種適當的理智。
14 贏得勝利(1943~1949)
周和他的伙伴將坐到北京皇帝的皇座上去宣布一種全新的主義。它包括這樣一個目標,要把中國社會從迷信精英統治轉變為真正的社會民主。經過一生的革命,周在51歲時開始正式執政。
第三部……開國總理/275
15 藍色睡衣(1949~1952)
周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后,于1950年前往莫斯科,他帶去一飛機的專家和一套新的藍方格法蘭絨睡衣。盡管它漸漸褪了色并打滿補丁,但他一直穿著這套睡衣,甚至后來出國訪問時也帶著它,直到他去世那一天。
16 國際舞臺(1953~1955)
周恩來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位新人物。人們到處詢問,這位在共產主義世界中執掌如此大權的不知名的中國總理是誰?隨后周在日內瓦會議上的顯著成就接連震撼了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加深了外部世界要更好地了解他的愿望。
17 百花齊放(1956~1958)
周一直由于講話太誠實而受到國內反對者的抵制,在黨內的地位驟然下降。到1957年年底,他由于反“冒進”而不得不做檢討。至此,在“整風運動”和“百花齊放”運動中及在經濟上,他都是屬于失勢的那一方。
18 撥亂反正(1959~1961)
周選擇了強調中國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做法。他所做的關于“大躍進”的報告,很清楚地反映了他準備做出的判斷。這一報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是專家治國論者們對一個迅速實現共產主義的試驗的評價,這一試驗可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終也給中國帶來了一點進步。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周與外交部部長陳毅于1963年率團訪問了13個第三世界的亞非國家。這次出訪的目的是使第三世界的輿論同蘇聯脫鉤,并說服這些國家投向中國一邊。周還希望推銷一個新奇的概念,即中國的援助比西方的援助更為可取,因為中國專家愿意按第三世界的生活標準生活。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來,周恩來被置于這樣一種境地,他或是選擇當一個殉道者,或是做一個跟不上步伐的合作者。很明顯,這個運動越過了此前毛澤東與其他人共同商定的界限。在周看來,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是錯誤的,是與社會主義的概念相對立的。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其中一個損失是它拖垮了周恩來。周恩來再也沒能恢復他往日的活力。在生命的*后7年,他本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大獲成功,但他卻過得相當平凡,主要忙于補救“文革”造成的損失,同時還要為自己在“文革”中造成的政治地位變動爭得一席之地。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成為**個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誘使一個世界上*有權力的政治領導人,同時也是一個長期以來對中國共產主義懷有深仇大恨的國家的元首來中國進行官方訪問,并與中國領導人就懸而未決的雙邊問題進行談判,這是周恩來長期外交生涯中*輝煌的成就。甚至周自己也用同樣夸張的語言把它稱為國際關系中令人高興的一個突破。
尾聲
結束語
周恩來傳 節選
1 多次收養 在淮安,坐落著一棟雅致的上流社會的住宅。對一個注定要成為世界上*大的共產黨領袖的人來說,這里似乎不可能是一個起步的地方。然而,沒落的周氏家族的紳士們,盡管在中國東部海岸那繁榮的城鎮里掙扎著來維持自己的官吏階級利益,當他們聽到1898年3月5日出生的那個孩子成了中國*著名的總理的消息時,卻根本不感 到驚奇。他們覺得這是絲毫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事。 今天,如果你到江蘇省淮安去的話,人們會帶著你穿過一條兩壁潔白的通道,進入那老式的卻又具有新的傳奇色彩的房子里去。房子上面寫著:“周恩來故居”。這棟房子并不算大,僅僅一層,但那磚砌的墻壁卻厚厚實實,那支撐著房檐的木柱雕刻得精致華麗,那傳統的灰色中國瓦片昂首翹望著天空。 在這棟房子里,你可以看到周降臨人世的房間,他祖父的居室以及他父母的臥室。屋外的院子里,有一小塊菜地和一口古井。整個故居顯得古老陳舊,在一個國家目前正忙于現代化的進程中,它卻儼然像座靜靜的小島。按照當地的水平來講,這棟房子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淮安縣城坐落在大運河畔。這條大運河是過去皇帝們修建的一項了不起的人造工程,它連接了中國的兩大河流——長江與黃河,通過許多沼澤地、湖泊及水路,使江蘇中部變得猶如中國的荷蘭。這就是周恩來的家鄉所處的位置。長江流域大量的稻田,使這里變成了一塊非常富饒的土地。 在填寫大學入校表格中出生日期一欄時,周恩來寫道:那是在“民國成立之前的第十三年”——一個令勤勞的中國人民渴望已久的共和國,周為了鞏固這個共和國曾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周恩來出生時,一個舊的世紀正在走向死亡,因此,他的童年經歷了犯有時代錯誤的清朝皇帝統治下的*后幾年,而這個清朝皇帝則是一系列統治中國的皇帝中的*后一位。 周的家庭長輩們是一些有修養的、遭受了艱難時世磨煉的紳士。他的國家竭力讓人們知道,在無能政府的統治下和來自海外的帝國主義的壓迫下,一個自豪的文明的國家走向了衰落是多么令人感到屈辱。歐洲列強正在欺凌中國,侵吞它的領土,強迫它接受帶有掠奪條件的貿易,可軟弱無能的王朝統治者們卻對此一無所措。 周的父親——貽能(1874~1942),有著玩世不恭的特點。他一生沒有什么成就,卻是個開朗的人。不過,他對長期在中國實行的崩潰中的官吏制度感到不滿。他從來沒有得到過縣官職位,而這是他受的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他那著名的兒子出生時,他才不過24歲。孩子取名為恩來,意為“恩惠到來”,是用以對孩子的來到表示感恩和期望。但是,貽能徒勞地期待著,得到的只是外省的一個很不重要的小職位。當周恩來幾十年后成為總理時,他常常十分嚴肅地這樣回憶他的父親“一個地方小吏,月收入不足30元”。那時也稱30美元。 這位父親溫文爾雅,與世無爭。在幾個更富有成就的兄弟面前,他便顯得相形見絀了。他置生活的壓力于不顧,對那微薄薪俸甘之如飴,以喝米酒和吟頌一本詩集來打發自己的日子。在淮安的故居里,墻上有一張已經發黃了的相片。從這張相片中可以看出,他身著老式大袖衫,神態玩世不恭,容貌粗糙,卻流露出安寧的圓滑老練。 如果周的父親當初“成功”了的話,周或許獲得的會是一種完全的上流社會階層的觀點。正如事實所示,周生活在像他后來所描繪的那樣一個“破產的官吏家庭”里;或用他的中文傳記之一的話說,生活在“沒落的封建官僚”之中,他逐步懂得了財產意味著什么,并且也更進一步感到了什么是不公平。在中國的屬相中,周生于狗年,因此,一個算命先生認為他是個具有潛力的正義的斗士-謹慎、具有超凡的魅力,卻固執,是個愛挑剔錯誤的人。 周恩來的母親萬冬兒(1877~1907),是個有才干的女人,出身于一個杰出的地方官宦家庭,嫻熟于中國傳統的交往。家中房間里的照片顯示出她的熱情和漂亮的容貌及幾乎容易感覺出的聰明,而這種聰明并不是通過受教育發展而來的。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在她生下周恩來的第二天便去世了,而她的悲傷或許使她失去了對孩子的興趣。這樣一來,周氏家族特別是他的兩個了不起的叔伯便承擔起照料這個孩子的責任。富有傳奇色彩的周攀龍-周的祖父,有著杰出的宦途經歷,這曾使他于19世紀70年代在其哥哥的陪同下到過淮安。在故鄉紹興,攀龍與當地一個魯氏女子結下了婚姻并養育了4個兒子。遷到淮安后,魯氏曾經回到老家紹興,過作客的生活。 紹興處于浙江省,距淮安南邊有300英里,它因生產米酒、充滿書卷氣和擁有許多圖書館而聞名于中國。周恩來曾隨魯氏回過紹興,但不久又回到了淮安同萬氏家庭一塊生活。按照中國過去的常規,人們往往以父親的原籍作為自己的祖籍。周恩來常說,盡管他出生于淮安,但“我的老家是紹興”。后來,他曾經在1939年回到祖父攀龍的祖先家紹興,向祖先的牌位表示他們的敬意并參觀百歲堂。這是周氏家族六代人曾經一塊生活過的地方。 如果周恩來的確如此關心紹興的那些墓碑的話,那么這可能反映了他從小就對他的3個叔伯父所懷有的感恩圖報之情。這個家庭通常把同一代的4個堂兄弟-祖父攀龍的哥弟所生的7個孩子-與他們合攏在一起。這樣,總共有10個叔伯父,他們中有的是很不平凡的人物,其中有3個中了舉人-中國科舉制度中的第二等級,一個成了地方高級官吏和地主,另一個成了商人,有一個曾經擔任袁世凱大帥府的秘書,在當時國內分裂的情況下,主張南北議和。周的童年并不具有典型的上層社會的中國孩子所過的平靜的田園詩般的生活。當還是個幾個月的孩子的時候,他便被過繼給了叔父貽淦,因為貽淦病得很厲害,唯恐無嗣。這種收養并不意味著要搬遷遠去,他的許多叔伯都與周的父母同在一個院落內一起生活。周的生父的愿望常常可以用來解釋周氏大家庭這種集體精神的非凡表現,即保證他那日益衰弱的弟弟在家族牌位中的位置能通過男性后代繼續傳下去。這一點在中國的傳統中是非常重要的。周的生父的另一個動機是為了治好恩來叔父的疾病,而這一說法是*近才對去淮安參觀的人們透露出來的。如果真是出于這一動機的話,那么此舉是未奏效的。 一位中國作者評論了這一情節是如何表明“中國的傳統具有一種解除無能為力的父母所肩負的重擔的辦法”。人們不禁要懷疑這位生父的不負責任。此外,生母因自己父親的去世而產生的悲痛,使她變得不能與自己的丈夫一起共同對孩子加以照料。這些表明,周從小就離開了親生父母,其生身父母后來又生了兩個兒子并把他們留養在家中。 ……
周恩來傳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迪克·威爾遜,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英國學者。早年就讀于英國牛津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獲文學、法學碩士,后在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性刊物(中國季刊)擔任主編。威爾遜在研究當代中國歷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詣,其主要著作有:《毛澤東傳》《周恩來傳》《長征,1935年》《亞洲的覺醒》《人類的四分之一》等。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