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本的意義之源:意圖與闡釋的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8004
- 條形碼:9787520338004 ; 978-7-5203-3800-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本的意義之源:意圖與闡釋的討論 本書特色
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社會科學戰線》雜志開設專欄,圍繞張江教授提出的“強制闡釋論”和“公共闡釋論”,就“意圖”與“闡釋”問題組織開展學術討論,得到5個國家、21位學者的積極響應和參與。本書呈現的就是該專欄刊發文章之合集。將已刊發文章匯編成冊公開出版,既是為了相對集中地呈現一個時段學術討論的總體鏡像,也是為了對一個時段的學術爭鳴作一個小結,當然更重要的是,期待以此為新的起點,推動關于“意圖”和“闡釋”等闡釋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日益走向深入,為當代闡釋學包括當代中國闡釋學的構建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喚起學界正視作者“意圖”的在場及其對闡釋的基礎性作用,匡正當下闡釋實踐中盛行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
文本的意義之源:意圖與闡釋的討論 內容簡介
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社會科學戰線》雜志開設專欄,圍繞張江教授提出的“強制闡釋論”和“公共闡釋論”,就“意圖”與“闡釋”問題組織開展學術討論,得到5個國家、21位學者的積極響應和參與。本書呈現的就是該專欄刊發文章之合集。將已刊發文章匯編成冊公開出版,既是為了相對集中地呈現一個時段學術討論的總體鏡像,也是為了對一個時段的學術爭鳴作一個小結,當然更重要的是,期待以此為新的起點,推動關于“意圖”和“闡釋”等闡釋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日益走向深入,為當代闡釋學包括當代中國闡釋學的構建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喚起學界正視作者“意圖”的在場及其對闡釋的基礎性作用,匡正當下闡釋實踐中盛行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
文本的意義之源:意圖與闡釋的討論 目錄
歷史事物中的主觀意圖及其客觀闡釋
作者、讀者與闡釋的邊界
意圖論與作者建構
文本闡釋與作者意圖
試論作者意圖與闡釋標準
詩學和文學理論中的意義和范例性
“意圖”之殤與作者之“向死而生
作者意圖和文學作品
“意圖”怎樣存在
高保真、低保真、無保真與無線保真闡釋
——與張江教授關于文本意圖問題的討論
過度想象與意義的困頓
作者意圖與文本意義的眾聲喧嘩
再論文學作品意義的形成及演變
文學文本的意義之源:作者創作、讀者閱讀與
評者評論
意圖與闡釋:作者意圖回歸的挑戰及其理論可能
法語非洲文學中文本意圖的來源
文本意義的“多源共生”
作者的意圖投注與讀者的文本解讀
作者意圖與私密日記
小說文本與文化現實
——關于中國當代小說的一種考察
后記
文本的意義之源:意圖與闡釋的討論 作者簡介
邵漢明,1959年生,安徽績溪人。1982年畢業于安徽大學哲學系。1985年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其后一直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曾任科研處副處長,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2002年7月至2009年4月任《社會科學戰線》主編。2007年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現任院長、黨組書記。1997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2011年評聘為二級研究員。 長期研究中國哲學與文化。出版《邵漢明文集》《儒道人生哲學》《中國哲學與養生》《道家哲學智慧》《儒家哲學智慧》《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研究三十年》等24部著作,在《哲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若干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5項。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