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70后文學研究-第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17594
- 條形碼:9787559817594 ; 978-7-5598-1759-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70后文學研究-第一輯 本書特色
本書著眼于中國“70后”作家群體的代際境遇、時代精神體驗及文學生產機制等問題,通過對“70后”文學創作現狀的梳理及對其存在問題的剖析,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21世紀中國文學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作者多為活躍于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
中國70后文學研究-第一輯 內容簡介
“70后”作家在中國當下文壇上的地位已日益凸顯。他們的成就和問題,是我們當下中國*典型的文學經驗的一部分。關注他們,就是關注當下的中國文學。 本書不僅呈現了“70后”一代作家成長的困境與突圍,以及他們艱難的自我確立的過程,也探討了他們的使命與擔當,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有思想的碰撞,也有成長的啟發。 本書關注“70后”這一作家群體的整體文學創作,記錄下屬于這一代人的獨特精神軌跡和思考,為新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了一份寶貴的研究資料。
中國70后文學研究-第一輯 目錄
中國70后文學研究-第一輯 相關資料
“70年代人”給中國文壇帶來的初步成果是其呈現的勇氣。我們驚駭于如此有勇無謀的“行為藝術”。他們的不顧策略,增加了20世紀末葉文學呈現出的繁復性。這不是表面上的“多樣化”所能解釋得了的。繁復性呈現的存在,是文學健康的福音。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保持對作品厚重、真實、震撼等理想品質的期許。 ——關于“70年代人”的對話(宗仁發 施戰軍 李敬澤) 我想比較值得去做的,是應該確認我們所處的時代到底在怎樣影響著我們的生存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又如何塑造了我們對于現實和自我的想象。也許對現實和自我關系的察知,將觸動我們更為內在的體驗,并從中催生出一些具有發展可能性的新向度來。 ——終止焦慮與長大成人(宋明煒) “70年代人”中不少為沒有體制保障的自由撰稿人,這種承受著巨大壓力把自己變成“一個坐在家里靠寫字吃飯的人”(戴來《要么進來,要么出去》)的膽識,蘊藏著一種抗拒平庸的精神訴求。中國文學的未來或許正由這些自由的靈魂重新塑造。但文學史*不以年齡和姿態作為價值坐標,因為兩者都是暫時的、可疑的甚至是荒唐的刻度,只有作品質量才能衡量一個時代文學和文化的興衰浮沉。“70年代人”只有沖破誘惑和壓力的圍堵,才能帶給21世紀的文學一種嶄新的期待和驚喜。 ——激素催生的寫作(黃發有) 對我們的青年作家來說,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如何看待民族性的問題。盡管“60后”中的一批作家秉持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文學理念,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作家都已經意識到要從中國古典文學傳統中汲取營養,再做一次尋根之旅。 ——“70后”的寫作及可能性之一(徐則臣) “70后”作家身上有一種含混與曖昧特征。那種不可名狀的溫暖、細致與銳利的氣質,包含著某種內向的少年情態,敏感多情又暴烈沖動,安靜耐心又渴望突破。在面對社會與歷史時,他們處于一種奇怪的“游離”狀態。如果一定要為“70后”作家找一條出路的話,這種“游離”狀態和“中間”狀態可能成為“70后”作家的及物點。 ——小城鎮敘事、泛意識形態寫作與不及物性(梁 鴻) 在這前無古人的歷史大裂變中,“70后”作家有幸親眼見證了鄉土中國的現代化轉型,親身經歷了這種愈來愈快的城市化進程,親身體驗了這種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相分離割裂的痛楚、悲哀、掙扎。因而,“70后”作家有責任、有義務、有使命深入民 間、大地、歷史去呈現這一代人的喜怒哀樂,創作出屬于這一代人的、打通過去和未來的經典文學。 ——未完成的審美斷裂:中國“70后”作家群研究(張麗軍)
中國70后文學研究-第一輯 作者簡介
張麗軍,1972年生,男,山東莒縣人,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20世紀鄉土文學研究、新世紀“70后”作家群研究、樣板戲研究等領域有著較大影響。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二屆客作者座研究員,北京大學訪問學者,魯迅文學院第26屆高研班(文學評論)學員。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