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1776
- 條形碼:9787520341776 ; 978-7-5203-417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由2017年6月《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古代文明》三家編輯部于長春共同舉辦的“評論與反思: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學術研討會”的參會論文選編而成。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這些文章在中國古代史通貫性認識、反思歷史研究方法、拓展中國古代史研究視角,以及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中國古代史研究觀念等方面,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當下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新觀念、新動向,既可供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參考,亦可資有關學者教研了解歷史學動態之用。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 目錄
會通中外與中國話語
國際視野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路徑選擇
如何理解歷史研究的本土情懷
多維度詮釋中國古代史
——以富民、農商與南北整合為重點
唐宋史研究應當翻過這一頁
——從多視角看“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
酋邦、階等社會與分層社會以及早期國家的比較研究
歷史研究的新實證主義訴求
也說“回到傅斯年
當代中國古史研究三題
——疑、默證及舉證責任
《資治通鑒》研究中的史料批判問題
——從田浩、辛德勇二文論司馬光建構史料談起
文本細節所見北宋大禮五使的任命與書寫
——兼論史學研究中的碎片化
醫學與社會文化之間
——百年來清代醫療史研究述評
物質文化史、全球史觀照下的中國古代博物學史學科
——”物“研究的比較、啟發與回應
日本”中國學“界的”淮南子學“研究述略
——兼談21世紀《淮南子》研究的世界性視野
“西番帝師”與“亡國先兆
——日本康永四年山門嗷訴敘述中的宋元佛教
朝鮮王朝官修《高麗史》對元東征日本的歷史書寫
書籍與治教:朝鮮王朝對華書籍交流與
“小中華”意識
敦煌文書與出土墓志的關聯解讀
——以侯莫陳琰《頓悟真宗要訣》為例
賦役故事
——明末清初松江一個秀才的經歷和記憶
明代余姚科舉中的《禮記》與《易》
黃景昉《國史唯疑》探微
尷尬的歷史際遇
——明代藩王的政治訴求及其精神出路
附:“評論與反思: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學術研討會綜述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 節選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中國的快速社會變化、全球化發展,以及學術自身的推演,歷史研究的社會環境、文化語境、資源條件和問題指向與先前時期相比,都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中*明顯的,是包括歷史研究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 現代自然科學因為其先進與落后尺度的可明確衡量性,從來是國際性的,雖有人為對某些前沿成果的信息壟斷,并不影響研究者對相關資訊共享的愿望。人文、社會科學則因價值立場和語言表述的文化特質與復雜性,更易于被國家、民族,乃至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區隔成為不同學術共同體單元。即使如此,中國新史學在20世紀初興起的時候,頗得力于西方理論、方法乃至西方中國歷史研究的促動。沒有這種促動,中國現代歷史學難以在那個時代迅速發展起來。但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大約30年間,中國史學研究與域外史學之間逐漸形成“竹幕”,雖未完全斷絕溝通,但溝通交流中有很強的選擇性,歷時長久,遂使中國史學家了解域外史學研究的語言能力、資訊條件以及直接合作,比20世紀前半期反而弱化。到80年代初期,中國與域外的中國史研究,已經畛域分明,不僅分由不同的學術共同體進行,而且話語體系也已撕裂。8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趨于開放,歷史研究的國際性隨之增強。歷時30余年后,純學術層面的中外歷史學交流已經很少有制度上的限制,觀念層面的壁壘也漸模糊。總體而言,21世紀以來的中國史學研究,已經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學術領域。這對于中國史研究的從業者究竟意味著什么,人見人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重新思考國際化歷史研究的共同語境,即中國史研究乃至整個歷史研究工作理念與相互評價的共同尺度問題。缺乏共同的尺度,無論借鑒還是爭鳴,都缺少深度理解的基礎,借鑒易于流為模仿,爭鳴則易于不知所以然地陷入僵局。 共同尺度訴求并不抵消差異的合理性,只是要尋求不同歷史研究共同體和個人思考歷史問題時的觀念基礎。這種基礎不可能在意識形態層面,不可能在文化價值層面,也不大可能在具體工作方法層面,而應該在歷史學作為一種普遍學術的基本信念層面。只有多樣化和差異而缺乏共同尺度意識,歷史學作為一門普遍學術的根基就不堅實,二者同樣重要。 思考這一問題的起點可以是這樣的:歷史認識為什么是可能的?我們依據什么來判斷一種歷史認識比另一種歷史認識更可靠或者更值得進入公共知識領域?本文的相關回答很明確:因為歷史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并可能留下痕跡,我們依據真實歷史遺留的痕跡,包括文本的和非文本的遺跡,來認識歷史,與歷史痕跡*吻合的歷史認識*可靠并更值得進入公共知識領域。毋庸諱言,在實證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之間,這是一種偏向實證主義更多些的回答,但并非舊實證主義的老調重彈,而是一種新實證主義歷史學的訴求。 ……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 作者簡介
趙軼峰,早年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加拿大埃爾伯塔大學,現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亞洲文明研究院院長,《古代文明》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明清史、史學理論,著有《學史叢錄》《評史叢錄》《明代國家宗教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明清帝制農商社會研究》(初編)等。 彭衛,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現任《中國史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主要從事秦漢史、史學理論研究以及史學專業雜志編輯工作,著有《漢代婚姻形態》《漢代社會風尚研究》等。 李振宏,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現任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史學月刊》前主編,現任編輯,主要研究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中國思想文化史等,著有《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等。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