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書系棠棣:一項基于漢人村莊的兄弟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1229
- 條形碼:9787100171229 ; 978-7-100-17122-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書系棠棣:一項基于漢人村莊的兄弟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社會學、人類學專業師 中國歷史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倫理以“孝悌”為基礎。歷來對“孝”和“忠”(孝的延伸)的研究汗牛充棟,對代表兄弟關系的“悌”關注較少。本書另辟蹊徑,以一個北方漢人村落為田野調查點,從當下的日常生活出發,反觀傳統倫理文化觀念,并結合地方歷史材料,分析漢人的“兄弟”這一基本的人際之維在廣闊的社會關系或社會情境中的影響和作用,試圖為理解漢人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及中國的社會結構等理論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角度。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書系棠棣:一項基于漢人村莊的兄弟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論語?學而》有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相關文獻中,“孝”“悌”二字如影隨形。學界對“孝”的研究汗牛充棟,對“悌”的討論卻寥寥無幾。縱向的“孝”是研究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角度,橫向的“悌”可能是被忽視的另一重要視角。 本書在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基礎上,反觀傳統倫理文化觀念,并結合地方歷史材料,對兄弟關系倫理及其實踐進行開拓性研究。 研究發現,漢人社會流行的平均主義思想,漢人社會組織的一些結構性特征,以及某些歷史事件的演進邏輯等,都可以在“兄弟關系”中找到新的解釋。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書系棠棣:一項基于漢人村莊的兄弟關系研究 目錄
序
引論
**章 田野素描
村莊概況
地理自然
經濟狀況
所謂“民風”
第二章 倫理文化中的兄弟關系
孝悌及其歷史
諸子平均析產
跨文化比較
第三章 財產分配中的兄弟關系
婚前
結婚
婚后
養老
第四章 家庭關系系統中的兄弟關系
代際關系與兄弟關系
夫妻關系與兄弟關系
妯娌關系與兄弟關系
第五章 擴大的兄弟關系
分分合合的兄弟
“門頭”之間
村莊之際
村莊之外
第六章 基于文化直覺主義的思想旅行
兄弟關系的特征
兄弟關系的變遷
兄弟關系與平均主義
作為家庭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兄弟關系
作為社會“黏合劑”的兄弟關系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書系棠棣:一項基于漢人村莊的兄弟關系研究 節選
通過對傳統倫理文化的梳理,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田野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平等及其基礎上的平均是漢人兄弟關系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則。這種平等的兄弟關系在歷史上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本書第二章從大傳統的角度分析了孝悌觀念的歷史,論述了兄弟關系在其中發生的變化。在西周的宗法制時期,嫡長子壟斷了政治特權和祭祀權,兄弟之間處于一種“以兄統弟”的非平等狀態。隨著宗法制的衰落以及新的政治制度的實行,政治權位以世襲制度傳承的范圍越來越窄,長子的特權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也就逐漸沒落了,兄弟之間越來越趨向平等。這一轉變反映在儒家思想的發展脈絡中,便表現為“悌道”之地位相對于“孝道”的弱化。另外,漢人社會諸子平均析產的歷史更反映了兄弟間的平等關系和平均主義原則。在戰國時期,諸子平均析產已經開始流行,到唐代時被寫進了法律,社會生活中普遍流行的分家實踐*終上升為大傳統的一部分。悌道的衰落與諸子均分的流行大體上處于同一歷史過程,二者理應互有影響。 雖然儒家經典中依舊存在著“長幼有序”的說教,但是所謂的“序”與宗法制時代相比,基本上已經柔和得像一種態度或禮節了。排行上的“序”雖然還有一定的文化意義,而且“年齡大些的兄長較之年齡輕的弟如在共同處理某一事務時,更易于貫徹他的意志”,但是這些禮節上的尊重或某些優先并不能否定兄弟間的平等地位。兄弟間的平等關系*直接地體現在平等的繼承權上,“沒有任何原則賦予某個兄弟凌駕于其他兄弟之上的合法權力”。長子在禮節或儀式中常常具有一定的優先地位,這主要體現了中國古代宗法精神之遺留。由于西周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宗法制度雖然衰落了,但宗法精神卻在很多方面浸染了中國文化。如馮爾康認為宗法精神滲透在古代社會結構諸領域,但它又不同于社會結構的內容,而只是表現于社會結構的主導精神。與之類似,在兄弟關系中,宗法精神(之嫡長子制)在禮儀中對長子之偏好和現實生活中兄弟之平等是并行不悖的兩個方面。正如漢人吃飯安排座位時會請長者坐正位,但不同位次的人吃起飯來并無不同。現實生活中大家對長子或兄長之尊甑并不能否定兄弟間的平等地位,更不能抹殺兄弟們對平均的要求。 再從前文的田野分析來看,兄弟們在結婚、分家以及贍養父母等連串的家庭事件中,處處體現著平均主義原則。結婚和分家都屬于家庭財產繼承的重要環節,漢人社會諸子平均析產的習俗便在這二過程中體現出來。除了財產繼承權利上的均平,贍養父母的義務也要求兄弟們平均承擔。在兄弟關系的家庭實踐中,平均主義原則引導著兄弟們的各種行動。但是,“平均”作為一種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完美實現,這就造成了現實與理想(或規范)的差距,一些兄弟因此處于矛盾或沖突狀態。但反過來說,矛盾和沖突也是兄弟們要求實現平均的表現形式。 另外,我們還須辨別“差別”和“平等”之間的關系。差別有時并不否定平等,相反還可能成為平等的表現。兄弟之間的權威不以年齡為基礎,而常常依托個人的能力,也即是說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權威和優先。從這一角度而言,兄弟之間的有些差別以及分化并非是不平等的表現,而恰恰是平等基礎上必然產生的差別。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書系棠棣:一項基于漢人村莊的兄弟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宋雷鳴,河南沈丘人,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博士后。現為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人社會、文化流行病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