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章學誠與清代中期的思想史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8486
- 條形碼:9787520338486 ; 978-7-5203-384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章學誠與清代中期的思想史變遷 內容簡介
章學誠是乾嘉樸學的偏師,以“六經皆史”的命題而自張一軍,影響深遠!墩聦W誠與清代中期的思想史變遷》認為,章學誠思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歷史哲學思想,章學誠系統總結了中國傳統史學的理論方法,確立“史義”為史學的核心;二是文本詮釋思想,章學誠在“史義論”的基礎上,提出以主體性“別識心裁”為基準的文本詮釋方法:三是考據學批判,通過對戴震經學的批判,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的命題以會通史學和經學,并由此追溯中國文化的根源。章學誠是乾嘉樸學的批評者和總結者,他的思想方法特色是以虛馭實,主客交融,重視整體性的融會貫通。他會通經學、史學,綜合考據、義理,強調經世致用,開清代中后期學術風氣之先。在這一意義上,章學誠實為清中期思想史承前啟后的人物。
章學誠與清代中期的思想史變遷 目錄
第二章 章學誠研究史的回顧和評述
**節 清末民初的章學誠思想傳播及其著作、注本情況
第二節 內藤湖南和胡適的兩種《章實齋年譜》
第三節 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第四節 余英時的《論戴震與章學誠》
第五節 倪德衛的《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
第六節 山口久和的《章學誠的知識論》
第七節 朱敬武的《章學誠的歷史文化哲學》
第三章 章學誠“文史校讎學”的基本概念
**節 校讎心法
第二節 史意文心
第三節 史德文德
第四節 “圓神”“方智”
第四章 章學誠的歷史哲學思想
**節 理勢論:歷史是什么?
第二節 史義論:如何認識歷史?
第三節 史體論:如何表述歷史?
第五章 章學誠的文本詮釋思想
**節 章學誠的語言觀
第二節 章學誠的知識人格論
第三節 章學誠的詮釋學思想特征
第六章 章學誠的考據學批判
**節 《朱陸》篇與《浙東學術》——衡論戴震
第二節 “六經皆史”——解構經學
第七章 章學誠與清代思想史的諸問題
**節 章學誠與“漢宋之爭”
第二節 章學誠與“今古文經學之爭”
第三節 章學誠與乾嘉考據學的內在轉向
第八章 史蘊詩心——章學誠文史之學的總結
附錄 近百年來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情況綜述
參考文獻
后記
章學誠與清代中期的思想史變遷 節選
《章學誠與清代中期的思想史變遷》: 章學誠是清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以史學作為自己的專長,長期從事地方志的修撰工作,并在晚年時幫助畢沅編纂《史籍考》,對中國的傳統史籍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在此過程中,章學誠自覺繼承了中國史學的優秀傳統,并將其發展成為一套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章學誠的史學理論并不限于史書的整理、編撰等技術性的層次,而是將其上升到了歷史哲學的層次,對歷史的整體意義、歷史認識的方法以及如何書寫歷史等問題作了系統性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另一方面,章學誠對乾嘉時代考據學的思想原則以及方法論提出了自己的批評,乾嘉考據學主張“道在六經”,提倡以訓詁字義、考據典章制度的方法以推明經書中所蘊含的“圣人之意”,這一方法論在戴震那里被總結為“由字以通詞,由詞以通道”,或者更為扼要地說,“由訓詁以通義理”。而在考據學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學者通常只停留在訓詁字義或考據事實的層面上,極少有人將其上升到思想理論的層面上。章學誠認為這是由于考據學者過于強調了“訓詁考據”等客觀實證性的方法,而忽視了自身主體性的創造轉化作用。概括地說,所謂“考據”只是“工力”而非“學問”,考據有其客觀的價值,但考據并不能盡學問之全貌?陀^的“考據”必須和主觀的“性情”相結合,才能直探作者之“心志”,并形成研究者自身的“立言宗旨”,否則考據所得的大量材料就如同一盤散珠,沒有一以貫之的線索,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義。章學誠對乾嘉考據學作了深入細致的批評,這種批評在當時的學術界并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而在當代研究者的視野之中,這一批評切中了乾嘉漢學的弊病,是清代考據學理論反省的一部分。因此章學誠和戴震一起被推崇為“清代考證學運動理論的代言人”! 【C觀章學誠思想研究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一方面可以看出,章學誠的學術成就并不僅限于史學領域,而是對人文學(也就是章學誠所稱的“文史之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論述。章學誠的思想有著一種前瞻性的目光,對于當代學術的發展亦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另一方面,章學誠的思想本身十分豐富,包含著多種的解釋可能,近代以來的學者對其思想意義的抉發遠未做到“題無剩義”,因此本文試圖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全面分析章學誠的思想結構,并重點闡發其歷史哲學和文本詮釋思想,以彰顯章學誠在清中期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 ≌聦W誠反對清代考據學“經以明道”的觀念,提倡以史學而“明道”,因此其史學思想就有異于一般性的史學理論,而是自覺地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作為自己的責志,表現出鮮明的歷史哲學意識。中國的傳統史籍浩繁豐富,但在歷史哲學的建樹方面向付闕如,唐代的柳宗元、明末的王船山在這方面曾做過有意識的探索,直至章學誠才正式奠定了歷史哲學思想在史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這也反映了中國傳統史學發展到了成熟階段的一種自覺意識,即試圖對歷史的發展提出一種總括性的看法。同時章學誠的歷史哲學思想也是對乾嘉時期盛行的“考據史學”的一種批評,考據史學重視考證歷史事實,認為史學的功能僅為“有資考證”,“明道”則有賴于“通經”!翱紦穼W”以樸學治經之法治史,缺乏一種綜合與會通的眼光,往往只見局部而不識大體,對“史義”缺乏理解。章學誠舉鄭樵與王應麟、馬端臨為例,認為鄭樵的“別識心裁”猶愈于王應麟之“搜羅纂輯”,這一觀點反映了章學誠在史學上的特識! 【驼聦W誠的“文本詮釋思想”而言,本文將其具體分為“語言觀”“知識人格論”和“詮釋學思想特征”三個部分。在“語言觀”部分,章學誠批駁了考據學者對于語言文字的狹隘認識,清代學者訓詁字義重在“本義”,并認為“本義”就是作者之“原意”。章學誠則認為語言有其具體的發生語境,單純拘泥于“本義”并不能恰當地理解作者之意圖;同時六經文本作為“道”之言不同于日常語言,“道”之言并不單純表述事實,而是同《詩》的“比興”一樣,有其豐富的象征維度,詩無達詁,因此對于六經文本的詮釋也不應該單純依靠訓詁字義,而更應偏重于領會其“言外之旨”!
章學誠與清代中期的思想史變遷 作者簡介
周建剛,1971年生,哲學博士。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教授,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副會長,曾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完成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譜系研究”以及多項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著有《周敦頤研究著作述要》《章學誠的歷史哲學與文本詮釋思想》,合著《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與“和”思想研究一一源流篇》,參著《湖湘文化通史》《湖湘文化辭典》等。在《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刊物上發表中國哲學史研究論文30余篇。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