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浙江的實踐(社會治理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8288
- 條形碼:9787520338288 ; 978-7-5203-382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浙江的實踐(社會治理篇) 內容簡介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強調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首要任務,強調省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惠及全省人民,浙江也因此走在了地方政府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的全國前列。楓橋經驗、寧波海曙探索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慈溪“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協同治理模式”、溫嶺“民主懇談會”、武義村委監督委員會等多個項目,曾獲得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成為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建設的引領者。如今,更有一批新創新項目在社會治理的新領域中涌現,比如義烏的流動人口社會管理服務、慈溪的和諧促進會、衢州的大調解制度、杭州社會復合主體發展、全省96345社區服務平臺等,又一次推動著全省社會管理創新的新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浙江的實踐(社會治理篇) 目錄
**節 社會治理相關概念梳理
一 社會治理
二 政策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
三 社會治理中政府的職能變遷
第二節 中國本土化思想對社會治理的影響(從政治學角度研究社會治理問題)
一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
二 歐洲傳統政治哲學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治理的影響與指導
一 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指導
二 社會治理的具體體現
三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治理
第四節 社會治理的時代背景
第五節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探析
一 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的動力來源
二 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的意義
第六節 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的現實路徑
第二章 城市復合治理——杭州經驗
**節 社會復合治理的社會背景
一 雙重風險:傳統治理模式的失效
二 社會風險的復合性
三 國家為中心治理模式的失效
四 社會復合主體的創生與復合事業的發展
五 現代公共決策的民主化要求社會復合主體參與社會治理
第二節 社會復合治理模式的理論及其內涵
一 多中心協同治理模式概述
二 社會治理結構的三種組織
三 社會復合主體的含義、特征以及作用
第三節 城市社會復合治理的體系
一 社會復合治理的內涵與特點
二 社會復合治理的類型
三 社會復合治理主體的運行機制
第四節 社會復合治理的杭州實踐經驗
一 傳統產業治理實踐:以“絲綢女裝復合主體”為例
二 社會項目治理實踐:以“運河治理復合主體”為例
三 文化社會事業治理實踐:以“西泠印社復合主體”為例
四 提高生活水平的治理實踐:以“生活品質網群”為例
第五節 城市社會復合治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價值
一 在理念上達成共識,為社會治理創新創造條件
二 在制度上促進社會治理系統的標準化、體制化和程序化
三 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構建社會治理的新模式
四 在治理方式上,優化社會治理效果
五 在績效評估上,確保社會治理的效果
第三章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從楓橋經驗到平安浙江
**節 楓橋經驗的歷史發展
一楓橋經驗的起源
二 改革開放后楓橋經驗的發展
第二節 楓橋經驗的組織網絡、模式特征及其啟示
一楓橋經驗的組織網絡
二 楓橋經驗的模式特征
三 楓橋經驗對社會治理的啟示
第三節 深化“平安浙江”建設改革
一 “平安浙江”的具體內涵
二 影響浙江社會治理的熱點難題
三 “平安浙江”建設改革要點
四 “平安浙江”十年展望
第四章 基層社區治理
**節 轉型中的基層社區治理現狀
一 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演變與發展
二 社區治理的歷史與經驗:社區居民委員會
三 問題與不足
第二節 完善“三社聯動”,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一 “三社聯動”的概念界定及其提出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 “三社聯動”機制實踐:杭州江干區的經驗探索
第三節 基層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杭州市社區建設探索
一 社區參與式治理機制的建構
二 樓宇社區治理模式
三 “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機制
第四節 網絡環境下的社區治理新發展
一 城市社區電子治理新圖景
二 杭州模式:側重商業服務
第五章 社會組織治理:浙江的創造與實踐
**節 社會組織治理概述
一 治理有關問題
二 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
三 國內外社會組織治理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社會組織治理
一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社會組織發展
二 社會組織推進浙江社會治理新變革
三 浙江社會組織治理的實踐探索
第三節 浙江社會組織治理的經驗啟示
一 浙江社會組織發展機制的探索與創新
二 浙江社會組織治理的經驗
三 如何進r步發展浙江的社會組織治理
第六章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浙江經驗研究
**節 社會治理創新呼喚發展社會工作
第二節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契合性及可能路徑
第三節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浙江實踐
一 救助貧弱群體,助力社會穩定
二 服務民眾需求,增進社會福祉
三 激發社會活力,助推志愿服務
四 推進“三社聯動”,創新基層治理
五 化解社會矛盾,和諧社會關系
六 多方使力,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第四節 發展專業社會工作,促進社會治理創新
一 明確認識,充分重視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 完善制度,為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 加強政府購買和平臺建設,為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提供實踐空間和資源支持
四 繼續穩步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第七章 人口問題治理
**節 戶籍制度改革下的浙江
一 戶籍制度改革的歷史背景
二 新政策下的浙江省戶籍制度改革及案例
三 戶籍制度改革的障礙與思考
第二節 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 問題背景
二 老齡化與養老服務
第三節 就業問題——“創業促進就業”
一 問題背景
二 新形勢下的新途徑——“創業促進就業"
第八章 網絡社會治理——“互聯網+”催生社會治理新變革
**節 網絡社會治理概述
一 網絡社會治理內涵
二 國內外網絡社會管控模式
三 我國網絡治理的發展
第二節 “互聯網+”下推進浙江網絡社會治理
一 “+互聯網”向“互聯網+”轉變
二 “互聯網+”推進社會發展新突破
三 “互聯網+”下浙江網絡社會治理的探索
第三節 推進網絡社會治理創新
一 網絡社會治理面臨的困境
二 推進“互聯網+社會治理”新升級
三 深化網絡社會治理的新舉措
參考文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浙江的實踐(社會治理篇) 節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浙江的實踐:社會治理篇》: 社會管理的緣起有著其特殊的社會背景,同樣社會治理的產生也是時代的需要。在前面我們了解到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的宏觀概況,那么接下來我們分別從不同角度了解為什么社會治理是當下環境所必需的,也即社會治理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工業革命之前,勞動力主要以人力、手工作坊為主,生產范圍相對比較小,生產工具比較簡陋,生產的效率相對比較低下,以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以及小范圍的交易為主,但與此同時資本主義有著初步的發展,在這種經濟環境的背景下,西方國家的政治背景也逐漸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在工業革命之后,出現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一系列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以機器生產為主代替以手工生產為主的方式,生產方式的變化,生產工具的變化,以及生產的效率質量規模的提高擴大,在很大程度上希望進一步改變政治分配格局,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一切障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一步要求改變各團體的分配利益格局。從工業革命之前的經濟基礎到工業革命之后的經濟基礎的變化折射到上層建筑的變化,在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只有符合時代的需求,只有真正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才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否則一成不變或者與經濟發展的理念不相符合,只能夠成為經濟發展路上的障礙物。所以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固然有著其特殊且必要的時代背景。為什么社會治理會在當下的時代土壤中萌芽成長,其具體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窺探。 首先,從經濟的角度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發展活力明顯提升,社會各主體的活躍度也不斷提升,其中,社會組織興起與發展,社會力量在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各種經濟成分競相迸發,既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成分,又有私營個體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各經濟成分都是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當下的國情下,國家和政府試圖通過各種途徑與方式去調動各參與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以真正地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我國這樣一個高度團結與和諧的社會里,通過政策的手段去調整以適應現階段經濟的發展需求是一大舉措。例如,通過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對部分行業調整稅收,運用稅收去鼓勵某些群體的積極性,以及通過稅收去限制一些低效率、低利用率行業。以及金融政策,通過信貸的方式為某些新興企業提供資金幫助其在社會中的發展,等等。所有這些都有利于調動社會各主體的積極性,以促進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促進在經濟結構深化調整的今天新型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社會管理以前顯示出其滯后性,而社會治理的理念則對于以上的發展趨勢具有很大的支持與促進作用。 其次,從政治的角度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民主權利相應也變得越來越廣泛與真實,更能夠直接地體驗到民主的意義。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一百年時,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些奮斗目標都促使著我國政府更加關注人民的權利與切身利益,尤其是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社會、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種共建共享,而不只是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是一種全社會成員集體福利的表現。對此,我國政府加大對基層社會,對社會組織的投入,希望可以以人為本,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根本問題,同時,也希望基層通過自身的主動性使自己發展得更好。對此,社會管理的理念與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與主動性的理念不相符,所以自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管理的理念逐漸被新型理念——多元治理的社會治理理念所取締。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浙江的實踐(社會治理篇) 作者簡介
李偉梁,男,博士,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城市社會學、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矯正社會工作。開設課程:矯正社會工作、社區工作、國外社會學理論、社會學概論。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要著作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發展社會學》等。主持的課題有《武漢·中國光谷社區建設研究》,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城市利益關系的社區調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實證研究》,國家民委社科項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